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首次研究了江苏省3个主产区条斑紫菜中总砷及各种形态砷的含量从1月至4月不同收割时期的变化规律以及条斑紫菜对砷的富集系数。结果发现,条斑紫菜中不同形态砷含量差异很大,以砷糖含量最高,占总砷含量的90.40%~98.14%;二甲基砷次之,无机砷含量最低,含量在0.054~0.14 mg/kg,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月份收割的紫菜样品总砷和砷糖含量最高,之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无机砷含量及其占总砷百分比则从1月至4月逐渐降低。条斑紫菜对砷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在454.4~623.8。本研究进一步证明,条斑紫菜中无机砷含量远小于我国标准规定的无机砷限量。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中国、日本、韩国紫菜加工品中的总砷和无机砷含量,分别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和银盐法检测2012~2013年中国、日本、韩国紫菜加工品的总砷含量和无机砷含量。结果显示:中国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加工品、中国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加工品、日本条斑紫菜加工品和韩国条斑紫菜加工品的总砷含量分别为21.58~60.25 mg·kg-1、17.96~33.79 mg·kg-1、11.18~38.12 mg·kg-1、17.76~41.87mg·kg-1,其均值分别为41.74、26.39、25.81、29.09 mg·kg-1。中国坛紫菜加工品、中国条斑紫菜加工品、日本条斑紫菜加工品和韩国条斑紫菜加工品的无机砷含量分别为0.104~0.368 mg·kg-1、0.105~0.328 mg·kg-1、0.032~0.321 mg·kg-1、0.093~0.335 mg·kg-1,其均值分别为0.240、0.210、0.190、0.220 mg·kg-1。中国坛紫菜加工品的总砷和无机砷含量均明显高于中、日、韩三国条斑紫菜加工品(P0.01)。中国条斑紫菜和日本条斑紫菜加工品的总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低于韩国条斑紫菜加工品(P0.01)。日本条斑紫菜加工品的无机砷含量最低,中国条斑紫菜加工品的无机砷含量稍低于韩国条斑紫菜加工品,但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紫菜中的总砷和无机砷呈正相关关系(P0.01),且无机砷含量仅占总砷含量的0.21%~1.54%。本研究的所有紫菜加工品的无机砷含量都远低于《GB/T 23597-2009干紫菜》中无机砷的安全限量标准1.5 mg·kg-1。  相似文献   

3.
海藻中无机砷超标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成业 《水产学报》2008,32(4):644-650
我国是海藻生产大国,藻类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但新的海藻制品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无机砷检测方法标准实施后,依照该标准检测发现海藻中的无机砷超标问题十分严重.为探讨其原因,调查了国内外的紫菜、海带等产品总砷、无机砷含量,分析了不同收割期的鲜紫菜及其加工制品以及养殖区域水质中无机砷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按新的卫生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检测,海藻中无机砷普遍超标;紫菜中的无机砷与养殖区水质中无机砷含量的变化并非成线性关系;GB/T 5009.11中的两种测定方法对海藻中无机砷的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不适用于海藻中的无机砷检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联技术( HPLC-HG-AFS)对海藻中的无机砷进行检测。以藻类中羊栖菜的无机砷含量为指标,确定提取剂的种类和浓度,并通过曲面拟合的方法确定了最佳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结果表明,以1.0%HCL为提取剂,提取温度52℃,提取时间78 min的效果最佳。该方法无机砷的检出限为0.0628 mg/kg,样品加标量为0.2 mg/kg 和1.0 mg/kg 时回收率在80.5%~105.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 n=6)在4.2%~5.3%之间。并应用此分析技术测定了福建省内60个不同产地紫菜样品中无机砷含量,结果表明,主要生产区紫菜中无机砷含量很低,仅占总砷含量的0~1.96%。  相似文献   

5.
无机砷是水产品质量检验中主要的安全卫生指标,目前国际上ISO和CAC标准中尚无测定水产品中无机砷的方法标准。在各种砷化物中,无机砷比多数有机砷的急性毒性大,用食品中无机砷的限量标准来评价食品的质量较为适合。食品中的砷可能以不同的化学形态存在,包括无机砷和有机砷,在6mol/L盐酸水浴下,无机砷以氯化物形式被提取,实现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分离,在2mol/L盐酸条件下,测定无机砷。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干灰化混合消解法进行前处理,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鱼粉中的总砷含量。结果显示,样品经微波消解、干灰化、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6.8%~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2.4%,检出限为0.1μg/L;采用CNAS能力验证鱼粉样品,微波–干灰化混合消解法总砷测定结果与中位值一致。研究表明,微波–干灰化混合消解法能减少前处理过程中砷(As)因高温或消解不完全导致的损失,使鱼粉中的各种形态的As完全转化为无机砷离子,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可靠,是测定鱼粉中的总砷含量理想的前处理方法,也可以用于砷形态比较复杂的食品、饲料等样品中总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在6mol/L盐酸水浴条件下,无机砷以氯化物形式被提取,实现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分离,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小龙虾不同部位的无机砷含量,检出限为0.05mg/kg,回收率在93.3%~105.2%之间,RSD<5%。检测结果表明,小龙虾无机砷含量具有明显的部位差异,内脏与鳃的含量远高于肌肉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福建省紫菜中的砷含量及其化学形态,并利用高分辨质谱对砷糖结构进行准确判断。实验表明福建省紫菜中总砷含量为12.2~50.4 mg/kg,其中主要形态为砷糖-PO4,平均含量约占可提取砷含量的60.7%,最大占到可提取砷含量的88.1%;其次为砷甜菜碱(As B),平均含量占28.4%;后续依次为砷糖-OH、砷胆碱(As C)和二甲基砷酸(DMA),平均含量分别占6.2%、2.8%和1.6%。毒性较高的无机三价砷(AsⅢ)在60个样品中均未检出,五价砷(AsⅤ)在18个样品中有检出,但含量仅为0.06~0.79 mg/kg,表明紫菜中的砷不会对其食用安全造成较大危害。紫菜干菜的加工处理方式对其中砷形态转换为砷糖有一定影响;紫菜的收割时期不同不会对砷形态分布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不同养殖海域、不同品种海带中无机砷和总砷含量在养殖期间的变化,研究海带中总砷及无机砷的富集规律。结果显示,在生长期内海带对总砷的富集呈增长趋势,而无机砷含量则逐渐降低,其占总砷的比例由3月份1.36%~1.47%下降到7月份的0.41%~0.57%;同一海域、不同品种的海带对总砷和无机砷的富集具有差异性;同时期在不同养殖海域采收的同品种海带总砷和无机砷含量差异显著。基于监测数据对海带中的无机砷进行分析,所有海带样品中无机砷含量远低于现行食品卫生标准中的限量要求,不对食用安全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比较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以及银盐法测定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及其不同形式制品总砷含量的适用性,并采用确定的检测方法对南极磷虾冻虾、南极磷虾粉和市售不同品牌南极磷虾油中的总砷含量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采用ICP-MS法、HG-AFS法及银盐法检测南极磷虾及其制品中的总砷含量,3种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达到100.26%~110.48%、82.68%~98.50%和89.64%~94.89%,RSD均小于5%。 3种国标方法对于南极磷虾及其相关制品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与银盐法相比,ICP-MS法、HG-AFS法操作复杂,仪器昂贵。因此,银盐法可作为快速测定南极磷虾及其制品中总砷含量的首选方法。采用银盐法测得南极磷虾冻虾、虾粉和虾油中总砷含量分别为0.44~0.45 mg/kg、1.04~1.91 mg/kg、0.52~5.50 mg/kg。加快建立南极磷虾及其制品中无机砷定量及砷形态分析技术对于科学认识南极磷虾砷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海藻食品中无机砷的含量是水产品质量检验中主要的安全卫生指标。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联用技术(HPLC-HG-AFS)对海藻食品中无机砷的检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优化了提取剂、提取时间及其仪器条件,建立了HPLC-HG-AFS联用技术检测海藻食品中无机砷含量的方法。用1.2 mol/L HCl在70 ℃水浴下提取1 h,用过氧化氢(H2O2)氧化;pH 6.0的15 mmol/L (NH4)2HPO4溶液为流动相,HPLC-HG-AFS上机分析。样品加标量在0.10 mg/kg和1.00 mg/kg时的平均回收率均在92%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4%,方法精密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海藻中的无机砷较为准确、可靠,为制定农业行业标准海藻食品中无机砷的测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分别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2018年10—12月采集于浙江、山东和辽宁沿海海域的铜藻样品中5种常量元素、14种微量元素以及16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析铜藻中As的形态,以阐明铜藻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和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5种常量元素中,K的平均含量最高,为6.95×10^4 mg/kg(干质量),其次为Na的平均含量,达3.08×10^4 mg/kg,而P的平均含量最低,仅有0.15×10^4 mg/kg;对14种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铜藻含有丰富的Fe(889.12~1164.17 mg/kg)和Sr(1001.76~2010.13 mg/kg);Cd和Pb的含量很低,食用风险较低;铜藻中的砷主要以无机砷酸盐As(Ⅴ)形态存在,占总As含量的70%以上,食用风险较高。铜藻中总稀土元素含量为2.77~6.49 mg/kg,其中轻稀土元素的含量约为重稀土元素的2.0~2.5倍。综上,铜藻含有丰富的无机营养元素和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与医药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3.
Samples of complete feedingstuffs for fish, and fishmeals from the Norwegian Fish Feed Monitoring Programme in 2003 were analysed for their total arsenic and inorganic arsenic contents. Microwave assisted wet digestion with nitric acid and hydrogen peroxide was used for the sample preparation for total arsenic analysis by ICPMS. Microwave assisted alkaline‐alcoholic dissolution of the sample was used for liberation of inorganic arsenic prior to analysis by an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HPLC–ICPMS).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nges of 3.4–8.3 and 0.010–0.061 mg kg?1 for complete feedingstuffs were found for total arsenic and inorganic arsenic,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ypical arsenic levels for fish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indicate that no transformation of chemical arsenic species occurs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complete feedingstuffs. Several of the complete feedingstuff samples had total arsenic concentrations above the EU maximum content of 6 mg kg?1 in complete feedingstuffs for fish and complete feedingstuffs for fur animals. However, the species of toxicological relevance, i.e. inorganic arsenic, constitutes less than 1.2% of the total arsenic concentration in these samples. The data illustrate that fish feed with high levels of arsenic, but low levels of inorganic arsenic are at risk of being unnecessarily rejected from the fish feed market.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ximum level for total arsenic in fish feed should be re‐evaluated and future maximum leve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emical species of toxicological relevance, namely inorganic arsenic, rather than on total arsenic.  相似文献   

14.
3种经济贝类无机砷生物富集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3种经济贝类为试验生物,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暴露在不同浓度的As3+溶液中3种贝类对无机砷的耐受性.通过对富集与代谢过程中贝类体内无机砷含量的监测及对结果的非线性拟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重金属砷在海产品中的存在形态及其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讨论砷对几种经济贝类的生理生化影响。海水中砷含量的规定是≤0.03mg/L,对比目前国内标准中涉及到砷在贝类的限值发现,海洋贝类的无机砷限值在≤0.5mg/kg—lmg/kg,并且发现不同的标准规定值不一样。重金属对贝类的危害描述方法研究上,目前国内采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流动相种类、浓度、p H和泵速等参数进行优化,确立了分析水产动物中不同价态无机砷的基质加标-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测定方法,并应用该法测定了鱼类、虾类、贝类和蟹类等样品中的砷(Ⅲ)和砷(Ⅴ)含量。结果表明,在以p H 5.5、25 m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为流动相,泵速为60 r·min-1的检测条件下,砷(Ⅲ)和砷(Ⅴ)的回收率在94.2%~101%之间;鱼、虾、蟹类中的砷(Ⅲ)和砷(Ⅴ)检出率较低,而贝类样品的检出率较高,且不同贝类样品的砷(Ⅲ)和砷(Ⅴ)含量差异较大。通过与外标法在标准曲线、精密度和回收率等方面的比较发现,该法能够较大限度的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校正前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对砷(Ⅲ)和砷(Ⅴ)进行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