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菊花品种间杂交若干性状在F1代的表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云志  金白谋 《园艺学报》1991,18(3):258-262
1987—1988年,以16个菊花品种配制成12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花、茎、叶的若干性状在F_1代的表现。结果表明,1.所有被研究的性状在F_1 代都发生了广泛的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 F_1杂种的花色具有倾母遗传;3.花序大小、小花数目和茎粗性状,在F_1代均表现衰退。杂种的平均数降低,但因变异幅度大,仍有超亲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红地球’葡萄果实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红地球’为母本的8个杂交组合的384个F_1植株为试材,测定其果皮颜色、果肉香味、质地、果粒质量及种子发育状况等,并进行遗传倾向分析。【结果】红地球与白色和红色品种的杂交组合均出现了白色单株,白色∶红色比为51∶141(白色包括绿色、黄绿色、绿黄色、黄色;红色包括:微红、粉红、红、暗红、紫红、红紫);与香味品种(系)杂交的组合中出现了少量香味单株;与脆肉型或软肉型杂交,组合表现连续分布,软肉型:中等型:脆肉型比约为5.3∶6.0∶1.0;各组合F_1代的平均粒质量大多低于或接近亲中值;与有核品种(系)杂交的组合中出现了无核后代,而在有些与无核品种杂交的组合中却未出现无核后代。【结论】‘红地球’可能携带有微效或隐性香味基因,与香味品种(系)杂交时,表现少量表达;红色性状在F_1表现分离;脆肉和果粒质量性状呈减弱趋势,但也有获得大果粒的可能;无核性状在后代中的遗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来源于美国的厚皮甜瓜ms-5和黑龙江省薄皮甜瓜HM-1为亲本,构建P_1、P_2、F_1和F_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甜瓜果实单果重、果肉厚度和果肉颜色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受到2对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控制;果肉厚度受到1对主基因控制;果肉颜色受到2对加性-显性-上位效应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在F_2代群体中遗传率分别为73.79%、73.90%、88.85%。控制这3个性状的遗传率在F_2代中表现较高,说明适合早代进行选择,受环境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糊聚类方法,以果实多种性状综合差异为依据,对EL—F_1厚皮甜瓜后代分离群体进行了连续3代分离选择,所得EL-1和EL-2两个群体性状稳定性好.聚类结果表明,两种群体内个体性状差异远小于传统分类所得群体T-1.对以EL-1为母本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鉴定,植株生长发育良好,抗霜霉病,高抗白粉病;果实性状稳定,多数经济性状明显优于母本.  相似文献   

5.
采用性状离散特征描述、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类平均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板栗和锥栗种间杂交F_1代183个单株叶片表型及其光合生理等1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51%~32.92%,其中叶柄长度、气孔导度等11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显示其在F_1群体中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83个F_1代单株各性状值大多分布于双亲之间,且呈现出较好的连续性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趋势;18个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其中叶片长度等7个性状表现为正向中亲优势,其余11个性状中亲优势值为负值;分别有2个和6个性状表现为正向和负向超亲优势,而其余10个性状未表现出超亲优势;18个性状中分别有85对和8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系统聚类将183个子代及其亲本在遗传距离2.33处划分为Ⅰ、Ⅱ、Ⅲ3大类群,在遗传距离1.2处,第Ⅱ、第Ⅲ类群又各自被划分为2个亚群,聚类结果反映出各类群的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早熟、丰产、质佳、肉厚耐贮运、抗逆性强的甜椒杂优组合,在72年以来对我省及国内进行原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加以提纯、复壮。1979年以当地农家品种双富大甜椒经多年复壮选优的3系代号9—1为母本、以铁71—1系为父本进行交配,于1980、1981二年进行 F_1代组合力测定,经二年田间实验,9—1×铁71—1F_1代表现丰产、早熟、抗性强,质佳。综合性状均超双亲与对照,产量超双亲20.24~36.78%。  相似文献   

7.
大白菜风味品质相关性状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具有不同风味品质的7个自交系,用其中风味品质最优和最劣者作为亲本 P_1和 P_2,配制成 F_1,F_2、BC_1P_1、BC_1P_2共11个群体,来研究大白菜风味品质的性状相关及遗传规律。结果是风味品质与蛋白质、粗纤维、还原糖相关极显著;与固形物相关显著;与维生素 C、原果胶水溶果胶、叶缘素无显著相关.将这8个性状组成28种比值作为自变量,经简单相关分析后,再将与风味品质相关紧密和极紧密的15个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当采用 F_(0.(?))水准分析,其最优回归方程为 y=0,7354 0,0123x_1 3,4432x_2(x_1为蛋白质含量、x_2为还原糖/粗纤维单位为毫克/克干重);当采用 F_(0.01)水准分析时,其最优方程为 y=2,3342 4、2037x(x 为还原糖/粗纤维)。由于蛋糖、蛋纤、糖纤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4、—5135和—O,7348,故也可用 y=—1.7 0.0444x(x:还原糖)的方程做近似估计.粗纤维、蛋白质的广义遗传力在50%左右,还原糖则近似64%;狭义遗传力三者相近,在47.74~64.38%之间.控制粗纤维的基因对数似乎是3对,蛋白质、还原糖则为1对,同时受环境敏感基因影响较大.这些与风味相关的性状属于劣亲本不完全显性,杂种优势偏于负值。  相似文献   

8.
菜豆植物凝集素(phytohaem agglutinin,PHA)是重要的植物抗营养因子,也是引起菜豆食物中毒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前期对233份食荚菜豆商品成熟荚PHA含量性状检测的基础上,选取PHA含量差异明显的6个菜豆品种作亲本,通过人工杂交和后代培育构建了4个杂交组合的F_1和F_2遗传群体。同期开展亲本及各遗传群体田间试验,测定各单株商品成熟荚的PHA含量,并进行性状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_1群体内单株间商品荚PHA含量变异均较小,但不同亲本杂交后其杂种优势强度明显不同,显性度分析表明该性状主要为单一亲本不完全显性遗传;F_2群体内单株商品荚PHA含量水平均呈极显著差异,表明在F_2该性状出现明显分离,不同组合间分离程度不同;F_2群体依PHA含量水平的单株频率分布曲线主峰明显,多偏离中亲值,曲线两尾均有单株分布,表明在该世代分离出了较为极端PHA含量的单株,这为选育低(高)水平PHA品种提供了机会;菜豆PHA含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95%以上,说明相关基因型效应在该性状决定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菜豆豆荚PHA含量性状遗传属数量性状遗传,且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本试验从F_2群体分离出的PHA含量极低的重组体中筛选出兼具优良综合性状的单株6个,实现了低PHA水平菜豆的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瓜菜》2017,(8):12-15
为了对‘金蜜六号’甜瓜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改良,利用‘金蜜六号’父、母本材料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得到496株个体,对果皮底色、果肉颜色等14个性状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果皮底色、果面网纹密度、果肉颜色和果肉质地4个农艺性状的分离比约为3∶1,为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叶长、叶宽、果柄粗度等7个性状指标都呈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除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外,其余7个性状都和果实质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果肉厚度对果实质量的形成作用最大,叶片长度对果实质量的形成呈负作用,可为甜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梨果实若干性状的遗传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梨12 个杂交组合和138 个栽培品种为试材, 研究几个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 结果如下: 栽培品种果实含糖量集中在6 %~9 % , 平均为7. 39 %; 果实含糖量表现为数量性状, 呈正态分布, 杂种后代果实含糖量主要分布在6 %~10 % , 平均为7. 8 % , 遗传传递力平均为90. 8 %。栽培品种含酸量介于0. 08 %~0. 74 % , 平均为0. 238 %; 杂种后代果实含酸量为数量性状, 组合遗传传递力平均为69. 2 %。梨果实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出5 种酯类、8 种醇类和乙烯、乙醛、丙酮类共16 种化合物。杂种后代果实中发现了其亲本果实中所没有的戊醇成分。果实肉质性状表现为质量性状, 脆肉对软肉为显性。杂种后代表现为果点变大、密, 果柄变长, 果汁变少, 果皮厚度相当于亲中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瓜菜》2017,(11):6-9
从西亚甜瓜种质‘PI351131’中发现一个短侧蔓突变单株‘D581-1’,对该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581-1’的侧蔓总长和侧蔓均长分别为‘H465’的13.40%和17.10%,该性状表现稳定,不受季节影响。对‘D581-1’(母本)与普通长侧蔓种质‘H465’(父本)杂交的F_1和F_2代进行遗传分析表明,F_1的性状明显偏向‘H465’,侧蔓总长和侧蔓均长在F_2群体中均呈双峰偏正态分布,说明短侧蔓性状受单个主效基因的调控,倾向隐性单基因遗传。相关分析显示,该性状与株高呈中等相关,与果实鲜质量的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萝卜几个主要植物学性状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丽 《中国蔬菜》2006,1(10):10-12
以5个植物学性状不同的萝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叶形态及根形态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萝卜叶型受细胞核内1对基因控制,板叶对花叶为显性;红叶柄对绿叶柄为不完全显性,同时紫红肉基因也会对叶柄色的遗传产生影响;萝卜肉质根长、根粗两个性状均为不完全显性,属细胞核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绿皮紫红肉的心里美与绿皮或白皮萝卜品种杂交时,皮色表现紫红或浅紫红色,说明紫红肉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对皮色也产生了影响,其遗传规律比较复杂;萝卜肉质色的遗传表现为肉质白色×绿色,F1肉质淡绿色;肉质紫红色×白色,F1表现为白肉紫红心。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应用常规方法分析了甘蓝抗病自交系1162、感病材料引9—3等亲本及其杂交组合正反交F_1、F_2代抗T_uMV的差异及其表现特点;运用(V_r W_r)图表、方差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各亲本材料对T_uMV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甘蓝对T_uMV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式,遗传效应以加性作用为主;1162对T_uMV的抗性有显性逆转现象,苗期感病性为部分显性,成株期则抗性表现为部分显性;抗性的正反交效应显著、抗病性表现为较明显的倾母遗传。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了长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 ssp. sesquipedalis)与其近缘种饭豆[V. umbellata(Thunb.)OhwiOhashi]的远缘杂交,对亲本和杂交高世代(F_7)进行了田间抗虫水平和荚果性状观测鉴定。结果表明:(1)饭豆品种的田间抗虫水平普遍高于长豇豆品种;(2)在长豇豆和饭豆远缘杂交的全分离谱世代(F_6)363个株系中,初选了41个虫害发生较轻的单株,组成F_7代供后续鉴定;(3)田间试验观测到F_7代株系抗虫水平有较大分离,复选出7个高抗水平的重组株系;结合单荚质量、荚长和籽粒密度等荚果相关性状数据特征,决选出在营养生长期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主要害虫综合抗性达到高抗(HR)水平且荚果性状近似于长豇豆的株系2个,实现了长豇豆抗虫的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以圆顶茄子和尖顶茄子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P_1、P_2、F_1、BC_1P_1、BC_1P_2、F_2),在春露地和秋大棚两个茬口分别种植6世代群体,利用目测法和Tomato Analyzer软件分析法采集茄子果顶形状数据,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茄子果顶形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目测法和软件法都可以用来描述茄子果顶形状,Tomato Analyzer软件分析法获取的果顶数据计算出的AIC值完整性好、适应性检测中的统计量差异显著个数少,对茄子果顶形状的数据测量更为准确,更加适用于茄子果顶形状的采集。茄子果顶形状表现为数量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分离群体中F_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高、稳定性好,主基因遗传率达到72%以上,育种过程中适合在F_2群体进行果顶形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利用薹茎亮绿的自交系Q161和常规有蜡质的自交系Q195为亲本构建F_1、F_2、BC_1P_1、BC_1P_2群体,对普通白菜薹茎亮绿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白菜薹茎亮绿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BSA-seq对F_2群体的2个极端混池进行基因组30×重测序分析,同时对双亲进行基因组20×重测序分析,初步将薹茎亮绿基因定位在A09染色体的44.1~45.0 Mb区间内。通过双亲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与薹茎亮绿性状连锁的InDel标记,将薹茎亮绿基因定位在A09染色体的标记Br119和Br116之间,2个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380 kb。  相似文献   

17.
试验用果实相关性状差异显著的两个亲本,菜瓜(Cucumis melo ssp.melo var.flexuosus)品系M4-75 (长型、肉厚)为母本和马泡瓜(C.melo ssp.agrestis)品系X207 (小果、圆形、肉薄)为父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以此双亲配制F_2群体,进行CAPS标记的开发、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甜瓜果实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共筛选出180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并得到一张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165个CAPS标记、12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1 019.8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6.18 cM。试验结果表明甜瓜果实相关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并检测到与之相关的QTL共14个,分布在第1、2、3、4、5、6、7、10和11连锁群上,LOD值介于2.67~9.63,可解释7.60%~35.18%的表型变异率,其中果实形状相关位点有9个,果肉厚度相关位点有3个,pH相关位点有2个。  相似文献   

18.
以紫心大白菜自交系'14S838'为母本,普通大白菜自交系'15S1080'为父本,构建F_1、F_2群体,研究大白菜紫心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F_1群体中,大白菜球心颜色均为紫色,但紫心面积均比紫心亲本'14S838'小;在F_2群体中,紫心单株与非紫心单株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说明紫心大白菜的紫色有无是质量性状,叶球紫心对非紫心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式。采用紫高比(紫心高度/叶球高度)、紫宽比(紫心宽度/叶球宽度)和紫心面积比(紫心面积/叶球面积)作为度量参数来描述紫心大小性状,对F_2群体紫心单株进行测定分析,发现这3个参数的广义遗传率分别为94.00%、87.72%和83.33%,说明紫心大小的变异主要受遗传因子的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小。次数分布直方图显示紫高比和紫宽比符合正态分布特点,紫心面积比表现为正偏态分布,说明紫心大小为数量性状。进一步分析发现紫高比、紫宽比与紫心面积比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从测量角度来看,紫心面积比的测量虽然准确但比较繁琐;而紫高比的测量比较简单,并具有遗传力高及其与紫心面积比相关性高的特点。因此,可利用紫高比代替紫心面积比来定义紫心大小这一性状。  相似文献   

19.
以雄性不育系-161A为母本,9个鲜食辣椒恢复系为父本,采用顶交法配制9个杂交组合,针对F_1代10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发现,辣椒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各性状优势差异较大,并且各性状在不同组合间的优势表现也不同,其中开展度、叶柄长、单株产量等性状的超亲优势较为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株高、开展度呈现正相关。因此,在辣椒优势育种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数量遗传学原理,以父本SJ-05-46(Capsicum frutescens L.)、母本荷兰尖椒(C.annuum L.)及其F_1、F_2代为供试材料,研究其F2代植物学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在6个数量性状中,广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二叉分枝以下长度(主茎)叶宽节间长株高叶柄长叶长。试验结果为辣椒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