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对虾养殖池水为培植水,采用3种浮植方式水培水芹、水蕹菜和生菜,通过对蔬菜的生长、氮磷的吸收及对虾池水化学状况的比较,探讨3种蔬菜对虾池水的净化效果以及适合水培蔬菜的浮植方式,以解决养殖期间虾池水体氮磷积累的问题。结果表明,水蕹菜日增重量与吸收氮磷能力显著高于水芹与生菜,且存活率最高。3种蔬菜对虾池水水质均有净化效果,其中水蕹菜效果最为明显,20 d后种植水蕹菜的水体中总氨氮、硝态氮、总氮、总磷以及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55.0%、78.6%、52.6%、44.2%和41.3%,水芹次之。3种浮植方式对水芹和水蕹菜生物量的增加和氮磷的吸收无显著影响,生菜则以浮板种植最佳。研究认为,在3种蔬菜中水蕹菜对虾池水体的适应性强,是较为适宜在对虾池塘中种植的蔬菜,绳结式浮植方式为其在虾池中种植的适宜方式,结合上海地区对虾生产,建议在虾池早期按500 kg/hm2种植水蕹菜,能吸收利用未被利用的50%的输入氮。  相似文献   

2.
利用延绳式在室外养殖虾池种植水蕹菜,研究其对养殖池塘水质与养殖产量的影响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种植水蕹菜后池塘水体透明度、TN、TP、CODMn和叶绿素a稳定性都优于对照池,微生物量变化较对照池也明显稳定.种植池每667 m2收获水蕹菜鲜重200.8(±3.3) kg,水蕹菜对投入水体的氮吸收率为3.18%,磷吸收率为1.79%.种植池中对虾产量以及对水体氮磷去除率略高于对照池.虾池种植水蕹菜不仅能有效改善水质,还可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养殖-净化”复合系统为对象,探讨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地表Ⅲ类水)的工程与技术措施。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最佳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及不同饵料替代比例、水质调控技术与净化效率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和TP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常规养殖条件下,要使净化尾水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养殖塘与净化塘的最佳面积比为20.5∶1。商品饲料代替5%、10% 和15%时,养殖塘TN浓度分别降低3.1%、6.3% 和 10.0%,TP浓度分别降低4.2%、8.3% 和8.3%;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4.5%、10.1% 和14.6%。养殖塘水质调控技术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的TN和TP浓度无显著影响。与水葫芦收获1次相比,收获2次和3次的养殖塘TN浓度分别显著降低10.0%和10.0%,TP浓度降低11.1%和11.1%;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16.1%和17.2%。水葫芦收获2次与3次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TP浓度变化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河蟹养殖工程可以按照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为20.5∶1进行构建,二塘水体的TN、TP浓度随商品饲料替代比例增加而降低;净化塘水葫芦只需收获2次,净化水质即可达标地表Ⅲ类水。  相似文献   

4.
武艳  李华  张明  徐亚同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36-37,50
选取空心菜和水芹2种水生经济植物,研究其在实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对虾塘养殖废水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以上2种植物在虾塘养殖废水中均能正常生长;空心菜在4周时间内对虾塘废水中TN、TP、NH4+-N、NO2-N、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65%、68%、93.6%、60.95%、59.3%;水芹对废水中TN、TP、NH4+-N、NO2-N、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6%、54%、58.55%、41.3%。研究结果为利用空心菜和水芹有效净化虾塘废水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为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研究,以湿地(芦苇、香蒲、菱角)、水生动物(梭鱼)净化塘、水生植物(凤眼莲、蕹菜)净化塘作为净化功能区,构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按照养殖池塘与尾水处理系统面积比为9.8:1设置,在试验周期内,对13个养殖池塘(5 hm2)排放养殖尾水中总氮(TN)、总磷(TP)进行尾水处理系统各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泥鳅养殖池塘水面浮植水蕹菜的最佳浮植面积比例。[方法]通过模拟高密度泥鳅养殖池塘中水面浮植不同面积比例的水蕹菜,研究了不同水面浮植面积(0、15%、20%和25%)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的调控效果以及对泥鳅单位产量的影响。[结果]池塘水面浮植水蕹菜养殖泥鳅的最佳浮植面积比例为20%,面积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养殖效果逐渐降低。[结论]通过建立合理的水面浮植面积比例来调控泥鳅高密度池塘养殖模式所引起的水质恶化,可达到很好的水质调控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浮床栽培虎杖对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水质、底质的净化作用。[方法]2016年5—10月测定了水体TOC、COD、Chl、TN、NH_4~+-N、NO_2~--N、NO_3~--N、TP、PO_4~(3-)-P和底泥TOC、TN、TP,研究种植虎杖对吉富罗非鱼养殖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2016年5月,虎杖塘浮床区和敞水区TOC、COD、Chl、TP显著下降;6月浮床区和敞水区TOC、COD、Chl、TP显著下降,浮床区NH_4~+-N、PO_4~(3-)-P显著下降;7月,浮床区和敞水区COD显著下降,且浮床区TOC、Chl显著下降;8月,浮床区和敞水区COD、TN显著下降,浮床区TOC和敞水区NH+4-N显著下降;9月,浮床区和敞水区TOC、COD、Chl、TN显著下降;10月,浮床区和敞水区COD、Chl、TN显著下降,浮床区TOC和敞水区NH_4~+-N显著下降。6—8月虎杖种植塘底泥TOC显著增加,6月底泥TN显著增加,7—10月底泥TN显著降低,6、8—10月底泥TP显著降低。[结论]虎杖种植能降低水体中TOC、COD和Chl,降低底泥TP和TN,种植前、后期能分别降低水体中TP和TN,且能显著提高其总产量和成活率,降低其饵料系数和相应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市松江五厍生态农业园区水产养殖排水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试验区域内水产养殖情况及排换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园区自身特点,开展水生植物组合净化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水产养殖排水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对CODCr、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3.5%、24.9%及67.4%。通过比较组合技术与单项技术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可知,水生植物组合净化技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要优于单项技术的水质净化效果,组合技术比水生经济作物浮床单项技术对TN、TP、亚硝态氮和CODCr去除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3.7%、40.1%、78.7%及114.4%。此外,对水生经济作物浮床上的空心菜定期收割,共收获11 907 kg,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将空心菜移植于螃蟹塘,不仅可供螃蟹食用,还可净化螃蟹塘的水质,有利于维持养殖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符合循环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鱼腥草-薄荷-空心菜"三明治模型浮床对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开展水质净化研究。[方法]2017年6—10月对鱼腥草、薄荷、空心菜进行三明治模型不同配比(植物种植比例为1∶1∶1,占比10%和20%)研究,测定COD_(Mn)、Chla、TN、NH4+-N、NO_3~--N、NO_2~--N、TP、PO_4~(3-)-P等水质指标和底质TN、TP指标。[结果]2017年7—9月三明治塘COD_(Mn)、Chla、TN、NO_2~--N、TP、PO_4~(3-)-P显著下降,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好,种植初期和后期容易造成水质TN、Chla等指标上升。[结论]构建三明治浮床时,10%浮床种植面积的净水效果较20%浮床种植面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空心菜在北方寒冷地区池塘养殖水体中的生长状况及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为高纬度地区鱼菜共生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无浮床不种植物为CK,6-9月在室外自然光条件下,进行水体中不同TN(总氮)、总磷(TP)负荷的长方体塑料水箱浮床覆盖率为50%的空心菜种植试验。【结果】空心菜能够适应较为广泛的营养条件,在池塘养殖水体中生长状况良好,相对生长速率(RGR)平均为0.116/d;相同覆盖率的空心菜浮床对不同TN、TP负荷的池塘养殖水体的去除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空心菜在北方寒冷地区池塘养殖水体中生长良好,能促进养殖池塘水体水质净化,有效降低水体中NH_4~+-N、NO_2~--N、NO_3~--N、TN、TP、COD_(Mn)等污染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定期监测分析凡纳滨对虾露天养殖土池水化学指标和底泥硫化物(S~(2-))、单质硫(S~0)、总硫(TS)含量和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其与溶解氧(DO)、p H、总磷(TP)、总氮(TN)和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为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和养殖塘底质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周边河道底泥中硫化物含量(18.13~232.56 mg/kg)和露天土池底泥中硫化物含量(0.31~5.86 mg/kg)都低于渔业沉积环境中硫化物的安全下限;养殖塘底泥S~0和TS含量分别是0.39~3.06 mg/kg和221~4421 mg/kg。S~(2-)和TS随养殖时间呈波浪式增加趋势,S~0含量箱型区间增减变化;土池底泥TS中0.12%~1.76%为S~(2-),0.12%~1.04%为单质硫;水源底泥TS中4.30%~17.85%为硫化物,0.09%~0.37%为单质硫;主要水化学指标符合凡纳滨对虾养殖需求,底泥中TOC与TN均随养殖时间波浪式累积,TP动态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底泥S~(2-)、TS与底泥中TOC、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O、p H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残饵、代谢产物和生物尸体等虾塘有机质的累积,易造成大量氧气被消耗,从而导致低氧状态下底泥中硫化物含量增加。建议通过合理投饵、提高溶解氧含量、定时清淤等途径有效减少虾塘底质硫化物和有机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直湖港陆域水产养殖区污染特征及输出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直湖港陆域水产养殖污染问题,于2010年4~11月对其水产养殖较为集中区域进行排污量和水质同步监测与分析,并对其污染特征及输出通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养殖模式下,主要污染物为总磷(TN)和CODMn,两者占总输出通量的88.1%;鳖塘、鱼塘与鱼苗塘TN含量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蟹塘TN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夏季TN含量明显增高,有机污染严重,各养殖塘变化趋势相似,其余指标常年处于平稳;鱼苗塘和鱼塘向水环境中TN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35.9kg/hm2和97.5 kg/hm2,总磷、有机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均为各类养殖对象中最高;传统养殖模式下,养蟹死亡率较高,生产单位水产品所带来的污染较为严重;利用单位面积土地养殖鱼类和鱼苗的总污染物输出通量高,分别达377.85 kg/hm2和485.7 kg/hm2,是鳖塘的5~6倍,对环境压力较大;养殖塘投饵量与TN和亚硝态氮的输出通量相关性较大、为0.97和0.94,与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性较低、为0.7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 Gaudich)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在漂浮环境培养条件下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适应性及对氮磷营养的吸收和去除效果,为促进2种植物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绿狐尾藻和空心菜为供试植物,设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为5、10、15 mg/L和1、2、3 mg/L的低(A)、中(B)、高(C)3组模拟养殖尾水,比较2种植物在培养42 d时的生物量、氮磷累积量,以及对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绿狐尾藻在A、B、C组持续生长42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生长时间延长、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在A、B、C组正常生长28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值出现在A组。在42 d的试验期内,绿狐尾藻对水体氨氮(NH4+-N)、TN、活性磷(SRP)和TP的去除率最高,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且去除氨氮能力最强,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的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28 d后植株生长和去除能力下降。植物氮磷吸收贡献率结果显示,3组模拟养殖尾水中,绿狐尾藻植物吸收的氮磷贡献率介于33.65%~99.82%,高于空心菜的2.34%~62.21%。绿狐尾藻对低、中、高氮磷水平模拟养殖尾水的适应性优于空心菜;植物吸收是绿狐尾藻去除水体氮磷的主要途径。【结论】绿狐尾藻对水体氮磷的适应范围较广,表现为喜高氮磷,对水体氮磷水平的适应能力、生长和水体净化能力优于空心菜,可用于南方池塘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应用潜力优于空心菜。空心菜的生长和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应用于夏秋季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时宜定期收割以保证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湿地在近海水体营养控制和营养盐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沉积物、水体和植被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其生态功能的运转,了解虾塘养殖对林下沉积物和间隙水养分特征影响对评价红树林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不同影响程度的红树林(无排放区、直排区、修复区)为研究样地,通过不同生境下沉积物与间隙水养分特征的分析,探讨虾塘养殖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如下:1)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影响区中(直排区、修复区)红树林下沉积物TN与OM、TP呈正相关关系,虾塘养殖废水直排对林下沉积物具有明显酸化作用;2)NH4+-N是红树林下间隙水可溶性无机氮(DIN)的主要组成形式,无排放区沉积物还原性较强,更利于NH4+-N累积在间隙水中;NO3--N与DIN呈极显著相关,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增强了NO3--N、NO2--N和DIN的累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和间隙水的理化性质可作为评价虾塘养殖区边邻红树林生境变化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1年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场及其外河道进行了16次调查,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33种(轮虫2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4种),优势种6种(轮虫4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1种),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为养殖塘和外河道共同优势种。Jaccard相似性分析表明,养殖塘与外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整体上处于中等相似水平。总体上养殖塘后生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优势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外河道。养殖塘和外河道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1.56±0.48和1.55±0.34,表现为中度污染;Gleason-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81±0.32和0.76±0.33,表现为重度污染;养殖塘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外河道水体则处于轻度富营养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温(WT)、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和浮游植物中的隐藻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外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WT、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COD、悬浮物(SS)和浮游植物中的隐藻门、裸藻门和甲藻门具有显著相关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TP和COD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而浮游植物中的隐藻属、DO、和TN则是影响外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且明显区别于外河道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了人工干预对虾养殖生产会显著改变天然水体中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变化,对凡纳滨对虾的生态养殖和水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种深度养殖池塘水质和浮游藻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珠海市之山水产养殖基地的3个浅水池塘(1.3±0.1) m和3个深水池塘(2.2±0.1) m中的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以及理化指标的变化,以探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的水质和浮游藻类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为传统池塘挖深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浮游藻类密度、藻类组成及藻类优势种群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深水池塘的藻类密度、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浅水池塘(P<0.05)。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在两种不同深度池塘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深水池塘中的总磷(TP)和总氮(TN)浓度显著高于浅水池塘(P<0.05)。深水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与TN和T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浅水池塘的藻类密度和TN、TP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邕江(河流养殖水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半封闭、微流水养殖水域)的水质情况,为合理利用开发大水域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0年9月,定期定点采集邕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质样本,测定采样点水深、透明度(SD)、水温、pH值、流速及水样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态氨(NH4+-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理化因子.[结果]邕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体COD、TP、TN、NH4+-N、NO2--N的季节变化特点均是:春季>冬季、夏季>秋季,而DO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根据Kaiser正交旋转因子荷载矩阵分析,得知邕江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工作重点应为水温、pH值、TP和TN,西津水库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工作重点应为水温、COD、NH+4-N、NO2--N、TP和TN.而模糊评价结果表明,邕江养鱼江段水质为中度富营养化,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质处在轻度营养化与中度富营养化之间.[结论]网箱养殖对河流水域和半封闭微流水域水质主要理化因子均有明显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一.邕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域若持续发展水产养殖,则应降低养殖密度以避免水体高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