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透视条件的反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手工绘制还是计算机绘制的效果图上,进行修改或增绘造型物时,都必须求出透视条件,文章以长立方体为例,论述了一点、两点、三点透视中心、视点、视距、视高、画面偏角、画面倾角和画面迹线等透视条件的求做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犁体曲面设计中导曲线的计算机绘图及坐标计算程序,按照不同的设计要求输入计算机相应的几个导曲线参数(1,h,s,e及△e)就要直接打印导曲线和坐标值,并能按照不同的比例绘制高精度的导曲线。为提高犁体曲面设计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可靠保证。比人工设计提高工效20倍。  相似文献   

3.
当前,计算机图形显示技术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三维几何造型技术的研究,它不仅是构造真三维图形软件的基础,而且也是CAD/CAM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作为三维几何造型的基础是体素及其对体素的各种拚合运算.本文以作者在微型机上研制开发的二次曲面体造型系统ASMS和平面多面体造型系统PDLS为实验基础,探讨了三维几何造型技术中体素及其拚合运算的基本理论.从三维形体及其它的正则性到体素及其拚合运算都给出了较为确切的定义,并对由某些定义推出的若干结论进行了详细的证明.在本文的最后给出了根据这些基本理论研制的ASMS系统和PDLS系统运行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4.
建筑透视图反映的未来建筑物不仅要与设计效果图一致,还要从艺术的角度去构图和渲染.由于计算机在绘制透视效果图时易产生透视畸变,因此有必要研究透视畸变对视觉的影响--透视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蜣螂头部的激光三维扫描数据点云抽取蜣螂头部的截面线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 求取以高斯函数类表示的曲线拟合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拟合曲线的曲率值和二阶导数值并绘制了曲率值图和 二阶导数值图。通过拟合曲线的曲率制图和二阶导数值图的变化,对应蜣螂头部截面线进行了分析,表明蜣螂 头部特定的几何外形对其挖土打洞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用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和双三次均匀B样条曲面进行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为解决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通过已知点列的首、末两点以双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面通过已知网格的最外层顶点问题,提出了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和双三次均匀B样条曲面边界控制的6种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原理设计犁体曲面。该研究可作为犁体曲面从经验设计到理论设计以及CAD/CAM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风力机叶片设计的实际过程,在三次参数样条曲线拟合叶片翼型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计算机上能立体显示叶片截面及其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即把叶片截面外形各点的坐标经过旋转变换形成叶片三维线框模型数据,将三维坐标经过投影变换到平面坐标上(称为世界坐标),再将世界坐标变换到设备坐标上,最后通过绘图函数将变换后的数据用图形显示在屏幕上。本研究可为风力机叶片及其它相似复杂形体的计算机绘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数学解析法对放风分离器金件相贯体建立曲线方程,并以此绘出钣金件的投影图和展开图,提高绘制钣金件展平曲线图形的精确度,同时亦为计算机绘图提供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维造型软件SolidWorks和科学计算软件MATLAB,对渐开线齿轮的齿廓进行了精确的建模,在此基础上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进行了应力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是可行的,这为三维复杂曲线的造型提供了一种造型方法,也为工业上其他类型齿轮设计与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几何形态学方法区分短吻鲾地方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和地标点方法对广东阳江和湛江两个短吻鲾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传统测量方法的主成分分析的前两个主成分(76.29%)能明显地区分出两个种群。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64.03%)也能明显地区分出两个种群,但效果差于传统方法的主成分分析。网格变形图显示,两地短吻鲾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头部。地标点法避免了传统的多变量形态测量方法的信息冗余、包含的形状信息不够完整等问题,并能够重建图形,突出局部的形变,能够直观地比较出研究对象之间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关联数据融合的地表移动传感器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具有多个相关联传感器的地表移动传感器节点;提出一种基于专家系统进行关联数据处理的几何方格面积数据融合方法,即主要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利用专家系统预设的节点环境阈值与传感器实际感测的数据相结合进行关联数据处理,将数据关系转化为几何方格面积,从而实现分类分层次的数据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提供的相同特征数据、互补特征数据、并行特征数据、条件关联数据进行融合;与传统传感器节点相比,地表移动传感器节点感测信息的准确率更高,能量消耗更低.  相似文献   

13.
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面两销”定位是发动机机体等箱体类零件加工线上被广泛采用的定位方案,其定位误差与菱形销宽度的计算,向来是以极大极小法进行,但实践证明,这样的计算结果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组合机床通讯》1979年第七期曾经发表用概率法计算的文章,然而在公式的推导过程申却存在概念上的差错。本文结合具体例子,通过必要的数学推演,提出概率法计算定位误差和菱形销宽度的一般公式,并将计算结果列成表格,以供设计时选用。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几何形态测量学为基于笛卡尔地标点的形状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较完整地保留原始样本的形态信息,并配合使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对形态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至包括鱼类生态学在内的诸多领域中。本文简要概述了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发展、重要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生态学中的研究进展。几何形态测量学在鱼类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可概括为环境对个体发育的影响、适应辐射、功能形态与生态等三个方面。分析结果认为,几何形态测量学能够在生态学研究中较为细致地反映形态差异并配合后续数据分析,但仍需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手段开发。该方法在反映功能形态、结合系统发育、多角度或三维形态分析等方面均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数据预处理是数据挖掘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由于复杂的空间数据更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加上不同应用空间数据的特殊性,对空间数据的预处理往往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针对林业小班空间数据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空间对象位置的不一致性问题,给出了一种解决的方法:以基准面为基础,通过最外2个交点,在所有的交点上进行修正。实际空间数据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比节点抓取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图7参10  相似文献   

18.
人机界面虚拟设计中三维人体模型的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设计了一种用于人机界面虚拟设计的三维人体模型构造方法。采用OpenGL三维图形程序设计方法进行三维人体模型设计与显示,该人体模型可利用关节的旋转来定义人体各种任意的运动状态,并可保存成三维人体动作的支画文件,从而可以在人机界面虚拟设计中快速睦观地比较各种人机界面设计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远程控制精准化灌溉系统中基于DTMF信号的数据传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音多频DTMF信令用于数据传输时,无需专用数据传输线且可靠性高,在远程控制精准化智能灌溉系统中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程应用信令.本研究在远程控制精准化智能灌溉系统数据和信令传输中引入了DTMF技术,阐述了DTMF编码的原理,研究了DTMF信号产生与检测的方法,并对DTMF信号进行有效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TMF信号...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computer graphic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have progressed so that today images of photorealistic quality can be produced. Early algorithms considered direct lighting only, but global illumination phenomena with indirect lighting, surface interreflections, and shadows can now be modeled with ray tracing, radiosity,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graphic algorithms for light reflection and pictorially illustrates what will be commonly available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