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渔业资源衰退引起的恶性循环渔业依赖于水域资源。如果捕捞生产能力达到极限,造成资源衰退,则会出现“越努力作业,将越贫困”的现象。现阶段日本渔业生产情况与鼎盛时期相比,产量下降20%,销售价格下降20%,而生产成本却增加了200%。据此,渔业陷入恶性循环:资源恶化导致渔获量减少,并且渔获物小型化、低值化,直接造成销售收入下降;捕捞渔民为了提高渔获量,加大了渔船改造力度,增加捕捞能力,这一方面使得捕捞成本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必然导致渔业资源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让弱者退出了渔业产业,整个行业陷入了无人胜出的“底层竞争”状态。当然,并不是说存在竞争不好,但是如果这种竞争是建立在资源衰退、鱼价低迷的基础上,就会对渔业发展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渔业发展基础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勾东博 《水产科学》2007,26(10):584-586
当今,渔业资源正面临着巨大危机,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形成了恶性循环:日渐衰退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的生态问题—生产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的经济问题—生活质量下降的社会问题—无限制开发渔业资源导致资源严重恶化。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入手,首先要保证现有渔业资源免受进一步破坏。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需要适时地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渔业的…  相似文献   

3.
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南海三省(区)拥有渔船74175艘,2000年南海区渔船普查结果初步显示,“三证不齐”和“三无”渔船占其中的40%。由于渔船管理不善,捕捞强度的盲目增长,使南海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船单产下降,渔获组成低龄化,个体小。而捕捞生产效益的下降,又促使渔民千方百计通过革新捕捞技术来提高捕捞能力,从而使得捕捞能力不断增长,更进一步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退。捕捞能力的不断增长与渔业资源的快速衰退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迫使我们在渔业管理上寻求新的管理制度,以缓解由于捕捞…  相似文献   

4.
渔业资源是一种生物资质,是影响渔业经济盛衰的根本。本文总结分析了广西目前渔业资源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渔业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品种日趋减少、捕捞量明显下降,珍稀水产野生动物资源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海岸生态系统不断遭破坏。针对日趋枯竭的渔业资源现状,分析了导致渔业资源急剧衰退主要的原因有渔业水质污染、水工建筑对渔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渔政控制不力、捕捞强度过大等。为保护广西渔业资源提出了要大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强化渔业资源的综合管理,加快"救鱼"工程的研究及鱼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控捕捞量的增长,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切实防治水质污染,加强人工增殖放流,有效增殖渔业资源等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大亚湾已建成人工鱼礁34.67平方公里,将建设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近年来,由于多年受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多处海域的渔业资源逐年衰退,虽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了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但渔业资源衰退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态恶化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海底荒漠化,渔业资源衰退严重,优质种类渔获率下降,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低值化明显。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发展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转型升级渔业产  相似文献   

6.
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没有合理地开发利用,将导致资源的衰退,甚至鱼种的灭绝。近年来,由于海洋捕捞强度的提高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渔业资源衰减,许多经济鱼类形不成渔汛,渔船单产大幅度下降,渔获物的组成呈低龄化和小个体化。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去寻求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缓解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造成的破坏,保障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客观上要求…  相似文献   

7.
欧盟TAC渔业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扬 《海洋渔业》2001,23(4):197-199
各沿海国自1976年起相继设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TAC(可捕量)制度来保护、管理其200海里海域内的渔业资源。欧盟在实施TAC制度前,采取限制渔获努力量的渔业管理制度,但并无法有效保护管理水域内的渔业资源,造成资源的持续恶化,导致单位努力量渔获量下降与作业成本的提高,致使渔民的渔业利益减少。因此,欧盟于1976年提  相似文献   

8.
一、东海区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东海区集中了强大的捕捞能力,对渔业资源的捕捞量超过了其再生能力,导致资源总体上出现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早熟现象非常明显;渔获物中传统经济鱼类的比例下降,低龄鱼、低质鱼和杂鱼成为了主要的捕捞对象;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下降,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降低。说明有必要加强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中、日、韩三国作为共同开发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国家,理应承担起养护和管理东海区渔…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渔业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渔业资源是再生资源,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增殖速度、渔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时,就会引起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10.
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捕捞过度;二是海洋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鱼类生产不良。 就捕捞而言,广东省的捕捞强度已超出海区资源的承受能力,据估算南海北部渔业资源潜在可捕量为180~190万吨,而1997年南海区渔获量达310万  相似文献   

11.
郭庆祝 《中国水产》2016,(11):48-49
正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海洋捕捞计划产量"零增长"、海洋捕捞渔船指标"双控"等多项措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捕捞作业方式和渔船装备的不断改善,目前渔船实际捕捞强度明显超过了渔业可捕资源的修复能力,资源枯竭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资源状况堪忧。一、减船转产的必要性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直接导致部分捕捞渔民收入锐减、生活水平下降,多数渔船靠"吃油补"维  相似文献   

12.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98,20(1):38-42
<正> 自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后,由于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扩大了各国管辖的渔业资源,一些沿海国家从《公约》的实施中获益匪浅,而一些远洋渔业国家的船队却蒙受很大损失。从全球来看,在海洋捕捞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而且已经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大幅度增加了200海里以外的公海捕捞力量。从70年代以来,全球渔船的增长速度是捕捞量增长速度的两倍,结果捕捞能力过剩达到了惊人的比例,资本回收占每年全年上市渔获总收入的46%。面对渔获率的不断下降,把部分过剩的捕捞能力转移到其他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公海去。在各国实施200海里管辖权以前,公海渔业产量只占世界渔业产量的5%左右,实施200海里管辖权以后,公海渔业产量的比例增至8~10%,而且公海渔业纠纷不断增多,公海渔业的竞争当前对各国的意义可想而知。由于目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因捕捞强度过大、利用过度而造成传统渔业资源衰退,波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东、黄海渔业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一个渔业强国,1989年以前渔业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1990年后,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实施专属经济区以及远东拟沙丁鱼等资源的急剧衰退,年渔获量逐年下降。(表一)一、日本在东、黄海的渔获量变化 1.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 20世纪50年代渔获量开始上升,年均渔获量25万t。60年代是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由于渔业资源比较好,所以,产量不仅高而且比较稳定,年均渔获量33.5万t,1961年高达37.5万t,1969年仍维持在30万t的水平。进入70年代,由于东黄海底层主要经济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4.
解放以来,山东省的海洋渔业有了很大发展。1986年海洋捕捞产量已达59.9万吨,是解放初期(1949年)的7倍。然而,也就在这个高额统计数字下,出现了深重的渔业资源危机。捕捞力量迅猛发展的结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区域性渔业资源陷入了严重衰退的恶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15.
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 54 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 3 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 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 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 10%(B<0.1BMSY)的概率小于 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 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 MPs 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 3 种捕捞动态下的 MPs, 50%FMSY 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 POF 介于 5.46%~6.70%, B<0.5BMSY概率介于 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 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 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 F 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 37.84%, B<0.5BMSY概率为 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 84%, ABC为 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 DynF 评估的 ABC 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 ABC 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 3 种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海洋捕捞力量的盲目、快速增长,造成渔业资源明显衰退,渔业生态变得十分脆弱;同时,200海里经济专属区的实施及中日、中韩暂定措施水域的划定也对闽东渔区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养护渔业资源,合理利用、评估渔业资源可捕量,研究与渔业资源相适应的最优捕捞结构和最适捕捞力量是首先亟待锯决的课题。鉴此,我部于2000-2003年开展了《闽东渔场渔业资源可捕量和捕捞业管理研究》项目,为今后实施TAC制度和渔获量配额管理做技术储备,为海捕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项目调查研究的资料,提出加强对闽东渔场渔业资源管理的看法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渔业和渔业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和建议,主要是:(1)削减捕捞力量,优化捕捞作业结构;(2)实施TAC制度;(3)渔获量配额管理和提高渔获物附加值;(4)伏季休渔和产卵场保护;(5)种群最小可捕标准和渔具最小尺寸;(6)重点保护生活史k选择的种群;(7)增殖放流明显衰退的经济种类;(8)杜绝毒、炸、电违规捕捞;(9)控制对沿岸海域的污染,保护渔业生态环境;(10)加强资源监测和预测,开展渔情预报;(11)完善渔业统计,建立渔捞记录制度;(12)强化渔业法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的宣传教育力度;(13)开展渔业资源普查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海洋捕捞计划产量"零增长"、海洋捕捞渔船指标"双控"等多项措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捕捞作业方式和渔船装备的不断改善,目前渔船实际捕捞强度明显超过了渔业可捕资源的修复能力,资源枯竭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资源状况堪忧。1减船转产的必要性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直接导致部分捕捞渔民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海捕捞渔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及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科学养护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近海捕捞渔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梳理了渔业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主要管理制度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渔船渔具管理监督及优化渔业支持政策创设等方面,提出促进近海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做为海洋大国,当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渔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海洋渔业有效的管理则成为发展海洋渔业的首要问题。我国渔业资源丰富,随着不断的开发,经济型渔业资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衰退,对我国的渔业经济发展、渔民利益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无节制的捕捞、资源的管理方式不合理等。当前,我国的渔业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有伏季休渔制度和捕捞许可制度,这两种方式对我国的渔业资源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