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黑土区重迎茬对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重迎茬导致大豆病虫害发生明显加重,为了探讨黑土区生产田重迎茬对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丘陵区(岗地)、平原区(平地)和低湿区(洼地)所有处理均一致的正茬、重茬和迎茬大豆田进行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同地势的不同茬口大豆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重茬和迎茬根腐病、灰斑病和大豆食心虫发生程度较正茬严重,重茬又重于迎茬,重迎茬根腐病和食心虫在洼地发生较平地和岗地严重,平地灰斑病发生重于岗地和洼地,土壤中胞囊数量岗地重茬最多.  相似文献   

2.
生防菌BRF-1和BRF-2对大豆根腐病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F-1和BRF-2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从大豆根际土壤筛选得到的2株革兰氏阳性生防细菌,为了检测它们对田间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2010年在沈阳军区龙镇农副业基地对BRF-1和BRF-2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株生防细菌均有效地抑制了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发病程度分别降低44.4%和8.8%,BRF-1菌株效果较好,在降低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同时,能增加大豆植株花期、始粒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提高大豆产量5.9%,是一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复合生防菌群对大豆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群可以明显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在大豆不同时期,复合生防菌群处理的大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数量上发生了较大改变.在大豆真叶期和复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细菌较对照增幅分别达到71.8%和114.3%,而根际真菌较对照减少12.9%和22.3%.在大豆真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减少9.9%,而在复叶期,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增加27.4%.此外,施用复合生防菌群可有效降低土传病原菌镰孢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比例,并且提高根瘤菌(Rhtizobium)、固氮菌(Azotobacter)、木霉属(Trichoderm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生防微生物BRF-1对大豆根腐病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RF-1是从大豆根际分离获得的生防细菌(Bacillus spp.).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该菌对大豆根腐病4种主要病原菌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霉菌(Pythium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进一步盆栽试验发现,BRF-1的不同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大豆根腐病发生,而且还具有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是一株极有希望的生防微生物.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实验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复合生防菌群对大豆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复合生防菌群可以明显改变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组成。在大豆不同时期,复合生防菌群处理的大豆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在数量发生较大改变。在大豆真叶期和复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细菌较对照增幅分别达到71.8%和114.3%,而根际真菌较对照减少12.9%和22.3%.。在大豆真叶期,复合生防菌群接种处理大豆根际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减少9.9%,而在复叶期,根际放线数量较对照增加27.4%。此外,研究结显示,施用复合生防菌可有效降低土传病原菌镰孢菌属(Fusarium)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比例,并且提高根瘤菌(Rhizobium)、固氮菌(Azotobacter)、木霉属(Trichoderm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菌的比例。总之,该复合生防菌群对改善连作土壤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豆根腐病拮抗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腐病拮抗细菌是大豆根腐病生物防治领域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大豆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对下一步应用前景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为有效的利用土壤中的拮抗细菌及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乙草胺对苎麻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喷施3种浓度的乙草胺试验,观察其对苎麻农田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草胺在施入土壤之后对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现抑制-逐渐恢复的趋势;施药7 d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大幅下降,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大下降越明显,之后这3类微生物数量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8.
窄行平播密植大豆除草剂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1998、1999两年试验,在大豆播后苗前喷施不同除草剂进行封闭灭草,除草最好的组合是乙草胺+宝收,乙草胺+豆磺隆,两个处理防效分别达到83.7%和55.4%。另外,在抑制杂草发生的同时各处理对大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在1.6%-11.3%。  相似文献   

9.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农抗"769")是一株来源于土壤中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农用链霉菌,为明确农抗"769"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免疫诱抗作用及对大豆生长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对盆栽种植不同大豆品种植株进行下胚轴创伤接种,鉴定大豆幼苗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接种7 d后测定幼苗叶片PAL、PPO、MDA、SOD、CAT、POD、GLU的活性及Chl的含量。小区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在大豆播种后以农抗"769"菌液浇灌,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并测定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等生物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农抗"769"菌液浇灌后不同品种的大豆幼苗在抵御疫霉根腐病侵染时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个品种在农抗"769"诱导下抗性顺序为:Williams 82沈农9号九农21 Jack,分别比对照提高74.74%、68.82%、14.32%和8.30%。农抗"769"诱导可增强大豆幼苗的诱导抗性,且在病原菌侵入时具有更强的系统抗性。在病原菌与农抗"769"的双重诱导下,PAL、PPO、SOD、CAT、GLU表达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5.22%、34.55%、9.46%,73.01%和10.71%,Chl的含量比对照高18.19%;MDA比对照降低了33.47%,POD活性比对照降低0.69%,差异不显著。农抗"769"菌液浇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及土壤酶活性升高具有促进作用。农抗"769"菌液浇灌后大豆植株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增加,真菌菌群数量降低,根际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最高分别提高342.59%、73.98%和150.27%,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农抗"769"诱导可提升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并对其生长的土壤微环境的改良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豆根病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豆根病包括由病原真菌(Fusariumspp,RhizoctoniaSolani,Pythiumsp)侵染为害的大豆根腐病和病原线虫(Heteroderaglycines)寄生为害的大豆胞囊线虫病。该病是东北大豆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花生果壳褐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果壳褐斑病是我国花生主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试验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细胞核染色及菌丝融合实验,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菌丝及菌落生长特点,细胞核数目及其与叶部菌核病原菌的融合状况。确定了该病菌属于双核丝核菌,即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与花生叶部菌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不能发生菌丝融合,属于丝核菌的不同种群。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菌对九种麦田除草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小麦纹枯病菌对九种麦田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酰胺类除草剂对小麦纹枯病菌毒力较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的毒力(EC50)分别为56.0、83.5和142 mg·L-1,病菌在含药培养基上易出现轮纹状菌落;二硝基苯胺类和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对纹枯病菌毒力较弱,在1 000 mg·L-1时抑制率尚达不到50%,前者易使菌落发生扇形突变,且菌丝稀疏,后者对菌落形态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0种除草剂对水稻生长及对“小粒穗”形成的影响。 在土壤处理中,用药处理后10、20 d,乙草胺225、337.5 g/hm2处理和乙草胺225 g/hm2+苄嘧磺隆22.5 g/hm2混用处理显著地 (P=0.05)抑制水稻株高,但并不影响分蘖发生,到用药后40 d,土壤处理药剂处理的水稻株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处理后10、20 d, 氯磺隆0.375、0.75、1.5 g/hm2处理可显著(P=0.05)影响水稻株高,而甲磺隆0.75、1.5 g/hm2处理在用药后30、40 d仍显著影响水稻株高,氯磺隆1.5 g/hm2和甲磺隆0.75、1.5 g/hm2在药后10、20 d也显著地影响水稻茎蘖数,但在药后40 d两药剂处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茎叶处理中,药剂处理对水稻株高、分蘖产生无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 除草剂处理基本上不对水稻结实性产生影响,并未发现典型的“小粒穗”,表明稻田使用除草剂不是引起水稻“小粒穗”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Onion (Allium cepa L.) is an important vegetable crop in Korea, but its production is severely affected by fungal pathogens during plant growth and bulb storage. 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nce of fungi on market onion bulbs; identified the predominant fungal species based on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β-tubulin region, and elongation factor 1-α gene sequences; and tested the pathogenicity of each predominant fungal species in onion bulbs. The genera Aspergillus (63.9%), Penicillium (15.5%), Fusarium (6.4%), Rhizopus (5.2%), and others (9.0%) were detected in the samples. Among these genera, Aspergillus awamori, Fusarium oxysporum, Penicillium brasilianum, and Rhizopus oryza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All of the fungi tested could infect both the inner layers and outer surfaces of onion bulbs and be re-isolated from the infected tissue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P. brasilianum is a fungal pathogen of onion bulbs.  相似文献   

15.
对辽宁省玉米种子携带的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宁省广泛栽培的32个玉米品种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采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附带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供试的32个玉米品种种子上共分离得到14属真菌,分别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刺毛霉属(Actinomucor)、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毛壳属(Chaetomium)、附球菌属(Epicoccum)、镰孢菌属(Fusarium)、串棒霉属(Gonatobotrys)、毛霉属(Mucor)、黑孢菌属(Nigrospora)、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及木霉属(Trichoderma)。种子表面附带真菌以镰孢菌分离频率最高,可高达90%以上;其次是曲霉菌、青霉菌及木霉菌。而在内部寄藏真菌中则以曲霉菌和青霉菌分离频率较高;其次是镰孢菌和毛壳菌,其它各属则仅在一个或几个玉米品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斑病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亮  王慧 《玉米科学》2012,20(5):139-142,146
采用土壤稀释法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 182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对玉米大斑病菌具有较强拮抗的菌株24个。对24株拮抗菌抗菌谱的测定结果表明,KD16-13、KJ2-01对水稻稻瘟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链格孢菌、番茄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且抑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大豆根际土壤镰孢菌不同分离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波  许艳丽  魏巍 《大豆科学》2008,27(1):106-112
镰孢菌(Fgsarium)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土壤中镰孢菌多样性水平很高,并对其中致病菌种群动态及寄主抗性表现有一定影响.镰孢菌分离在其多样性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报道的镰孢菌分离方法很多,但分离效果有一定差异.本文对影响分离效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稀释平板法和土粒平板法.结果表明,当抗生素浓度增加到常量的4倍时可很好抑制细菌,并对真菌数目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抗生素组合对镰孢菌分离有一定影响;无菌水和水琼脂处理不同样品量与菌落数(CFU)之间均呈线性关系(R2>0.9),随着样品量的增加菌落数呈递增趋势;无菌水处理中镰孢菌的分离比率为21.0%,略高于水琼脂处理的10.0%;供试2种培养基对镰孢菌分离比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孔雀绿琼脂培养基(MGA)相比,蛋白胨.五氯硝基苯琼脂培养基(PPA)对镰孢菌的分离比率较高为20.93%.培养方法对镰孢菌分离比率影响较大,土粒平板法分离比率均大于60.0%,远高于稀释平板法(分离比率均低于6%).  相似文献   

18.
从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 9 号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致病菌 4 号生理小种(FOC4)平板拮 抗抑制率为 85.7%的内生细菌,命名为 GKT04。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 16S rDNA 和 recA 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表明,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enBank 登录号为 KY328743。盆栽试验表明,经菌株 GKT04 处理的香蕉幼苗 64 d 后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了 49.23%。菌株 GKT04 最适生长温度为 30 ℃,最适 pH 为 6.0。 菌株 GKT04 发酵上清液可以明显抑制 FOC4 菌落的生长,对 FOC4 菌落生长抑制率为 33.33%,可使 FOC4 孢子萌发率 降低 71.41%。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情况,选取了该地区52个大豆主要品种(系),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快速检测其种子携带胶孢炭疽菌、平头炭疽菌、冬青丽赤壳菌、亚细亚镰孢菌、黄色镰孢菌、木贼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茄腐镰孢菌、轮枝镰孢菌、接骨木镰孢菌、大豆炭腐病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大豆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16种大豆主要病原菌的状况。结果表明:在其中38个品种(系)的种子样本中累计检测出上述8种病原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孢菌、亚细亚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尖镰孢菌和平头炭疽菌。不同大豆品种(系)种子带菌的种类及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品种绥12-18和29182被检出的病原菌多达4种。本研究对了解东北地区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的状况有参考价值,并为大豆种子带菌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