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疆用微孢子虫对3种草原蝗虫进行室内感病性试验,结果不同种蝗虫的感病率差异很大,红胫戟纹蝗的感病率高达83.5%,而意大利蝗和西伯利亚蝗仅分别为34.5%和17.7%。用飞机在草原喷洒,微孢子虫饵剂每100克加50%马拉硫磷4ml和10ml,对意大利蝗和红胫戟纹蝗虫口减退率可增加到76.7%和76.0%,明显高于单用微孢子虫饵剂的杀虫效果。作者认为在一般蝗虫发生年份,单用微孢子虫饵剂可压低虫口到防治指标(10头/m2)以下,蝗虫发生量大的年份,采用加微量农药的微孢子虫饵剂,既可提高防效,也可比单用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田间杀虫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94~1996年间在内蒙古利用亚洲小车蝗痘病毒防治草原蝗虫的初步试验结果:田间罩笼试验用5×107OBS/ml的病毒包涵体悬浮液喷雾,24~26天校正虫口减退率为72.9%~73.3%;虫口减退进程曲线呈S型;处理10天后虫口减退率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处理后20天虫口减退趋势逐步减缓,田间小面积试验用7.5×109、7.5×108和7.5×107OBS/hm2分别与麦麸l.5kg配成饵剂撒施,处理后38天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8.0%、42.0%和32.7%。  相似文献   

3.
协调应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天津市大港区东亚飞蝗发生区,采用条带交替式超低量喷雾,施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3个处理的卡死克(5%水剂)使用量均为150ml/hm2,微孢子虫使用量分别为15×109、22.5×109和30×109孢子/hm2。处理时东亚飞蝗为3龄末盛期,虫口密度分别为26.38、11.63和29.88头/m2。防治后第7天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75.91%和89.76%,存活蝗虫的感病率分别为37.5%、55.0%和52.5%。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撩荒地生态系统飞蝗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海南蝗区飞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持续控制海南蝗区飞蝗灾害的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飞蝗发生期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低、中密度蝗群和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协调应用技术防治高密度蝗群,处理后5周,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76.6%-97.2%和79.8%-88.3%;且存活蝗虫感病率分别达33.6%-95.0%和23.3%-26.7%。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第3代高密度蝻群,处理后2周,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0%左右,群居型蝗虫占整个蝻群的比例下降了90%以上,存活蝗虫感病率也在10%以上。1998年蝗虫微孢子虫处理地区,1999年蝗虫的虫口密度仍在防治指标以下,且存活蝗虫感病率达10.5%-31.3%。初步认为,在低、中密度下,每hm^2施用30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在高密度下,每hm^2施用45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及卡死克(105ml/hm^2)与微孢子虫(60单元/hm^2)协调应用技术治理蝗群,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小区应用微孢子虫后30d,蝗虫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6.45%,感病率为28%;蝗虫虫粪不能携带微孢子虫,牧草携带率从10d的100%下降到40d的33.3%。病害早发生的蝗虫种类对晚发生种类有较强的传播作用,其传播率达26.67%。  相似文献   

6.
在用微孢子虫或胃毒性药物治蝗时常采用麦麸制成毒饵撒施,蝗蝻对麦麸的接受性和在饵料有效期间的取食量是决定防效的关键,为此,我们于1990年进行了几种蝗蝻对麦麸的接受性比较试验。 材料和方法 供试蝗种有:东亚飞蝗、黄胫小车蝗、稻蝗、短星翅蝗、亚洲小车蝗、小翅雏蝗、红胫戟纹蝗、西伯利亚蝗和意大利蝗。前6种系1989年从天津、北京和内蒙古采集怀卵雌蝗饲养,产下的卵块于北京自然低温下越冬,  相似文献   

7.
应用绿僵菜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盗和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 绿例题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蝗虫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文忠  李艳红 《昆虫天敌》1996,18(3):131-138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蝗虫5科23属26种,以隆X小车蝗Oedaleus abruptus(Thunberg)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疣蝗Trilophidae annulata,威廉剑角蝗Acrida willemsei Dirsh为优势种。当地一年四季都有蝗虫在活动,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南湾蝗虫可以分成三种主要群落类型,南湾蝗虫的Simpson指数  相似文献   

9.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蝗虫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蝗虫5科23属26种.以隆x小车蝗Oedaleusabruptus(Thunberg)、花胫绿纹蝗Aiolopustamulus(Fabricius)、疣蝗Trilophidaeannulata(Thunberg)、威廉剑角蝗AcridawillemseiDirsh为优势种。当地一年四季都有蝗虫在活动,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南湾蝗虫可以分成三种主要群落类型,南湾蝗虫的Simpeon指数λ=0.089,PIE指数PIE=0.911,Shannon-Wiener指数H'=2.595,Pielou指数J=0.852,Whittaker指数Bws=4.15。  相似文献   

10.
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对靶标昆虫具有高毒力和致病性的重要杀虫真菌,通过接触直接侵染使蝗虫致死,对草原蝗虫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草原喷施金龟子绿僵菌粉剂对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蝗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后7 d优势种蝗虫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的虫口减退率达60%、防治效果超过62%,其中白边痂蝗、毛足棒角蝗、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高于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和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同时,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类型草原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在典型草原和荒漠化及半荒漠化草原的防治效果高于草甸草原。研究绿僵菌在不同草原类型蝗虫的防治效果,为建立草原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体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室内杀虫效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测定了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对黄胫小车蝗的室内杀虫效果及用黄胫小车蝗增殖该病毒的最适接种剂量。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对黄胫小车蝗的致死中量为7.4×103OBS/头。用2×106、1×107和5×107OBS/mL的包涵体悬浮液接种黄胫小车蝗3龄若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31.8%、54.2%、83.0%。用黄胫小车蝗4龄若虫增殖该病毒的最适接种剂量为5×104OBS/头。  相似文献   

12.
在锡林浩特草场分别以6.0×107孢子·m-2施用量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油悬浮剂、绿僵菌饵剂进行喷洒,调查绿僵菌在田间蝗虫中的流行、对寄生蝇寄生蝗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绿僵菌后,蝗虫种群分别于20d和60d出现2次感病高峰;处理后20d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饵剂对蝗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4.55%和34.79%,绿僵菌油悬浮剂对蝗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绿僵菌饵剂;处理后60d其感染率分别为23.62%和32.60%,绿僵菌饵剂对蝗虫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绿僵菌油悬浮剂.说明绿僵菌油悬浮剂作用速度快于绿僵菌饵剂;绿僵菌饵剂持效性高于绿僵菌油悬浮剂;绿僵菌可以自然流行于该地区的蝗虫种群.绿僵菌孢子通过蝗虫病原地的二次流行,可向其周围环境扩散传播.表现出随着与绿僵菌饵剂处理区的距离增加,感染率逐渐降低;随着病原流行时间的延长,感病率逐渐升高.绿僵菌的侵染与寄生蝇的寄生无关,二者对蝗虫种群的作用为各自独立,其效果是二者的累加.  相似文献   

13.
高山草原主要蝗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据1989 ̄1994年的调查研究,甘肃夏河县革加高山草原共有蝗虫30余种,其中主要种类有狭翅雏蝗、宽须蚁蝗、红翅皱膝蝗鼓翅皱膝蝗、小翅雏蝗和邱氏异爪蝗根据发生时期的不同,可将草地蝗虫划分为早、中、晚3种类型。蝗蝻的发育历期在种类之间差异较大以早期发生的宽须蚁蝗最长,而晚期发生的小翅雏蝗最短。从孵化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以晚期发生的种类最短。狭翅雏蝗的繁殖力在6种蝗虫中最高,每雌产卵量平均达125  相似文献   

14.
类产碱假单胞菌防治草地蝗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株从内地黄脊竹蝗虫尸中分离到的类产碱假单胞菌致病菌,经室内的感染试验表明,对青海、四川草地的优势种蝗虫具有较好的感染致死作用。用10^10活菌体/mL剂量的菌剂处理玉米,喂饲以中华坳蝗为主的草地蝗虫,死亡率达80.3%。  相似文献   

15.
以异源微孢子虫对两种蝗虫进行了室内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有4种微孢子虫可感染东亚飞蝗,其中以杂拟谷盗微粒子虫感染率最高,达96.7%,玉米螟微粒子虫也较高,为92.3%,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69.2%、43.5%;处理后30d,杂拟谷盗微粒子虫、玉米螟微粒子虫、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77.4%、92.3%、57.7%、47.8%。对黄脊竹蝗仅有杂拟谷盗微粒子虫和玉米螟微粒子虫可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0%、14.3%,但致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1996年用40%特力克乳油进行了防治棉蚜和棉铃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67m^2施该药剂33.3-66.7ml,药后3d对棉蚜防效均达到805以上,药后7d防效下降;667m^2施50-112.5ml对棉铃虫药后3d的防效为74.57%-85.48%。施药区的虫口减退率达到了94.35%-96.76%;药后7d,保蕾铃效果可达76.09%-87.18%,显著优于667m62施2.55敌杀死乳油  相似文献   

17.
亚洲小车蝗痘病毒对绿僵菌治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痘病毒与绿僵菌合用防治蝗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两者合用可以显著增加防治效果,用含毒的麦麸(痘病毒1.67×105OBs/头+绿僵菌1.67×105孢子/头)比单独用绿僵菌(1.67×105孢子/头)防治3龄黄胫小车蝗和东亚飞蝗效果好,感染10d的增效率分别为48.4%和40%.痘病毒增效作用与其用量有关,在混合剂中的含量越高,增效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8.
绿僵菌对蝗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绿僵菌是农林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虫生真菌之一,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已记载的寄主昆虫超过200种。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作为蝗虫的重要生防真菌,它对多种蝗虫防效显著,其中对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防效达88.1%。关于该真菌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尤其是对蜜蜂、家蚕及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试验研究了黄绿绿僵菌对草原蝗虫天敌及其种群动态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部草原蝗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实现对草原蝗虫的高效节药治理,采用点滴法于2010年和2013年检测当地优势种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不同种群对10种常规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测定3种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与相对敏感基线相比,2010年大垫尖翅蝗肇源、林甸和杜蒙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马拉硫磷、三唑磷和辛硫磷均未产生抗性,抗性比在1.09~3.32之间;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比在3.57~6.86之间,处于敏感性下降和低抗水平;对其他5种杀虫剂氟虫腈、丁烯氟虫腈、阿维菌素、苦参碱和印楝素比较敏感,抗性比在0.88~1.44之间。2013年肇源种群对辛硫磷的抗性水平稍有增加,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比上升至9.43~9.57,但仍处于低抗水平。停止使用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3年,大垫尖翅蝗对其的低水平抗性可以恢复到敏感水平;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混用增效醚,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混用磷酸三苯酯,增效作用显著,对抗性种群的增效比达到3.48以上,可以明显降低用药量。表明黑龙江省西部草原蝗虫对各类常用杀虫剂未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大部分杀虫剂较敏感,且混用增效剂可以有效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有效控制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农作物的草原蝗虫。  相似文献   

20.
蝉拟青霉J—PC菌株的固体发酵及对菜青虫的病原性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几种组合基质培养基对J-PC菌株产孢量的影响,结果以麦皮+玉米粉+谷壳(463)组合的产孢量为最高。室内以1.3×107~5.2×107孢子/g滑石粉粉剂处理菜青虫,感病率为76.67%~100%;田间喷施7.3×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感病率为75.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