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5月份,宁夏某牛场新购进的150头荷斯坦泌乳牛混群饲养1周后,大部分奶牛挤出清水状乳液,部分奶牛伴有呼吸道症状。为了调查发病原因,试验采集部分患有乳房炎奶牛的牛奶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支原体16S rRNA和牛支原体特异性PCR鉴定;随机采集该牛场80头奶牛血液分离血清和此次购进的150头奶牛血清做牛支原体抗体血清学检测;对分离的病原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并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引起此次流行的主要病原为牛支原体,并伴有其他细菌的混合感染;本次购进的泌乳奶牛的牛支原体抗体阳性率高达72. 00%,本场的80头奶牛牛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7. 50%。说明此次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由牛支原体引起,推测可能由运输应激因素造成的。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选用对牛支原体病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且最好配合使用对引起乳房炎常见病原菌有效的药物联合用药,对治疗奶牛乳房炎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保加利亚专家研制了一种自动喂奶牛的计算机系统,它能按照每头奶牛的需要(有关数据已输入电脑的存储器里)分发饲料。该系统已在一家奶牛场使用。在每头奶牛的脖子上都安装了一架微型无线电发射器。当奶牛走近受电子控制的饲料槽时,给料装置即自动发出一份饲料,饲料的质量和数量,正好符合这头奶牛的需要。如果某头奶牛较长时间不到饲料槽来,电脑则将这头奶牛的号码通知调度员,以便弄清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3.
奶牛的使用年限取决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生存分析已表明大量泌乳早期奶牛由于代谢疾病而被淘汰。泌乳早期奶牛的死亡风险最大,其被动淘汰损失也很大,每头牛损失500~1000美元。努力提高早期泌乳奶牛的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是延长奶牛使用年限的关键。另外,为了延长奶牛平均使用年限,应该鼓励农场主减少后备牛更新进入牛群的数量,从而减少奶牛的淘汰。这可以通过减少后备犊牛的生产来实现,例如通过延迟后备牛或成母牛的授精,或对泌乳后期仍未受孕的奶牛不进行配种。一部分后备牛和奶牛可以用肉牛冻精进行授精,并出售杂交犊牛。  相似文献   

4.
《北方牧业》2012,(21):25
<正>奶牛的分群管理是牧场最基本的管理手段之一,该项工作的好坏对于牛群的生产性能和整个牧场的盈利能力都有巨大的影响。在此,这篇文章阐述了分群的方法和理念,以及基于不同日粮的分群方案。首先需要根据各自特定牧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所需分出的牛群数和每群的大小。最小的牛群数包括泌乳牛和干奶牛两个群体。干奶牛又分为两个群,即干奶前期牛和围产牛(产前14~21天)。这样既做到饲喂好干奶前期牛,又兼顾围产牛的营养和监护需要。  相似文献   

5.
保加利亚研制了一种自动喂奶牛的计算机系统,它能按照每头奶牛的需要(有关数据已输入电脑的存储器里)供给饲料。该系统已在一家奶牛场使用。方法是在每头奶牛的脖子上都安装了一架微型无线电发射器。当奶牛走近受电子控制的饲料槽时,给料装置即自动给出一份饲料,饲料的质量和数量正好符合这头奶牛的需要。如果某头奶牛较长时间不到饲料槽来,则电脑会将这头奶牛的号码通知调度员,以便查清是怎么回事。这种电子系统可喂250—2500头奶牛。饲喂奶牛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李有观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奶牛养殖业从家家户户的散养模式转变成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模式,大量牛集中在一起饲养,加剧了传染病感染和传播的威胁,使得日常的检测和免疫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对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新技术并推广应用。我站工作人员在认真听取奶牛场场长、驻场兽医、饲养员和村级防疫员等涉及奶牛养殖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出了针对规模牛  相似文献   

7.
畜牧     
<正>2014年奶牛良种补贴标准确定日前,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2014年畜牧发展扶持资金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确定了奶牛良种补贴对象及标准。奶牛:补贴对象包括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乳用西门塔尔牛、褐牛、牦牛和三河牛等品种的能繁母牛。荷斯坦牛、娟姗牛每年使用2剂  相似文献   

8.
《中国畜牧业》2013,(9):26-29
一、需要科技攻关的重大难题1.良种化程度较低,奶牛繁育技术仍需优化。奶牛良种覆盖率低是中国当前奶牛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甘肃省为例,良种奶牛头数在整个奶牛群体中的比例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奶牛良种覆盖率接近100%,这是调研过程中多家奶牛养殖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奶牛良种化程度较低,成年牛平均单产较低仍是多数奶牛养殖场户投入高、产出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次,奶牛繁育技术仍需进一步优化。据我们调查了解,使用奶牛性控冻精已经成为当前增加奶牛数量,提高奶牛品质成功有效的办法,使用奶牛性控冻精对发情母牛进行配  相似文献   

9.
犊牛、后备牛是高产奶牛的基础,后备牛阶段的生长发育对奶牛的整个一生都至关重要.对奶牛后备牛阶段的生理特点、营养物质需要、合理的配种和分娩年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新疆石河子地区奶牛蹄叶炎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2010年6月,对新疆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奶牛场饲养的5 435头奶牛的蹄叶炎流行病学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该地奶牛蹄叶炎平均发病率为9.12%~19.78%,淘汰率8.1%~15.3%。犊牛、青年牛发病率为0。临床调查结果发现蹄叶炎发病有品系间差异,加拿大系荷斯坦牛发病率显著高于澳大利亚系荷斯坦牛(P〈0.01)。1~2胎发病最高。发病时间多在产后3~19日内,发病季节在冬季的12月~次年5月间,临床病牛产奶量显著下降(P〈0.01)。跟踪采集11头淘汰病牛蹄不同部位的病变组织220块,分别制作病理切片,并进行病理学的观察。使用牛组胺(His)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对273头患牛连续多次进行血液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蹄叶炎病牛血液生化参数-组胺水平较健康奶牛显著升高。本次调查对奶牛蹄叶炎的发病原因、病理变化进行了探索,为临床防治这一重要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在奶牛临床型蹄叶炎治疗方面的效果,探索内源性组胺与牛蹄角质软化、疼痛和跛行等典型临床症状的相互关系,本试验选择4~7岁的病牛33头,随机分为盐酸苯海拉明组、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在不改变其他任何条件的前提下,两个试验组分别在饲料中添加盐酸苯海拉明、雷尼替丁等组胺H1、H2受体拮抗剂进行为期9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组胺受体拮抗剂能够缓解奶牛蹄叶炎临床症状,显著缩短患牛病程;使用盐酸苯海拉明治疗组,病程由平均238d缩短为147d(P<0.01);使用雷尼替丁治疗组,病程由平均238d缩短为191d(P<0.01);H1受体拮抗剂较H2受体拮抗剂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临床型蹄叶炎患病奶牛较蹄部无临床症状奶牛血清组胺含量明显增高。组胺受体拮抗剂使用后不影响牛奶品质。  相似文献   

12.
4 0~ 6 0 d的干奶期已经成为奶牛行业的标准 ,干奶期小于 4 0 d,会导致下一个泌乳期产奶量下降 10 %~30 %。然而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 ,30 d的干奶期对产奶量没有影响。本研究对产奶量相近并且大于 12 0 0 0 kg的成年奶牛添加牛生长激素 (b ST) ,在缩短或无干奶期的情况下测定对产奶量的影响。试验牛来自 2个商业奶牛场和 1个大学奶牛场 ,设置 4个处理。每个处理的奶牛分别来自 3个奶牛场 ,每个奶牛场选择 5头经产奶牛和 5头初产奶牛。 4个处理分别为 :16 0 d干奶期组 (6 0 DD) ;2 30 d干奶牛期组 (30 DD) ;3持续产奶组 (CML ST) ;4持续产奶 ,持续使用 b ST组(CMCST)。前 3组 ,均在开始产奶的 5 7~ 70 d开始使用b ST,6 0 DD组和 30 DD组至干奶期前 14 d 结束使用 ,CML ST组在分娩期结束使用。对于初产奶牛 ,30 DD组、CML ST组和 CMCST组第 1个泌乳期的前 17周平均产奶量低于 6 0 DD组 (分别为 38.3、35 .1、37.5和 4 4 .1± 1.3kg/d)。对于经产奶牛 ,各组产奶量没有改变 (46 .6、4 3.4、4 6 .5和 4 7.7± 2 .1kg/ d)。缩短或无干奶期可能阻止初产奶牛乳腺的生长 ,导致下一泌乳期产奶量下降。对于经产奶牛 ,任何一种使用 b ST的方式 ,缩短或无干奶牛期没有改变产奶量。产前乳和初乳的质量方面需要其它  相似文献   

13.
<正> 干奶牛与挤奶牛,虽同属于奶牛,但是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饲养期。因此,干奶牛与挤奶牛要分开饲养,更不能同喂一种料,更不能混养。这是因为:肩负的任务不同挤奶牛肩负着繁重的泌乳任务,消耗的体力大。而干奶牛则肩负着妊娠的重任,即不能使母牛产后泌乳初期出问题,又不能奶牛过肥,以有利于母牛受胎,所以,应正确把握和区分饲养,以满足其各自的需要。要求的膘度不同挤奶牛的膘度要求要适中,不肥不瘦,有利于产奶。膘度达到2.5~3.0分即可。而干奶牛要求的膘度可保持在中上等,即3.5~4.0分为宜。喂法不同根据干奶牛与挤奶牛各自肩负的不同任务和膘度的不同要求,则应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即不同的喂法,以分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现代舍饲条件下,与新产牛健康有关的关键管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保证足够的饲槽空间,使围产期奶牛在撒料时可以同时吃到新鲜的饲料;奶牛卧床使用厚垫料,并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奶牛能够自由起卧,从而提高奶牛舒适度并减少肢蹄病发生;在产犊前3~10d尽量减少奶牛的群体应激或建立群体等级;建立一套可以有效、迅速检测需要护理的新产牛程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动物保健》2008,(9):121-121
1993年,美国批准在奶牛中使用重组牛生长激素(rBST)。美国康乃尔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给奶牛使用rBST不仅可以提高产乳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不使用rBST的牛群比较,用不到15.7万头奶牛可以生产出用100万头奶牛同样数量的牛奶。这可以节省49.1万吨玉米,  相似文献   

16.
美国纽约州Sprucehaven牧场及研究中心共对4个牛舍进行一项现场研究,每个受试牛舍约有100头奶牛。其中,两个牛舍各饲养近100头头胎奶牛(具有相同的饲养条件):一个牛舍使用利拉伐旋转式牛体刷(以下简称"牛体刷"),另一个为不使用牛体刷的对照牛舍。第二组的两个牛舍各饲养近100头二胎(含)以上奶牛(具有相同的饲养条件):一个牛舍配备两个牛体刷,另一个则为不使用牛体刷的对照牛舍。在此项研究中,收集了牛体刷使用日之前约三个月的日产奶量数据,以及使用日之后六个月的日产奶量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混合模型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胎奶牛的日产奶量约增加3.5%(1kg),而头胎或多胎(>2)奶牛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还收集了研究之前和研究期间的临床型乳房炎数据。这些受试牛舍在使用牛体刷之前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并无差异,但使用牛体刷后,牛舍中二胎(含)以上奶牛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下降了34%(P<0.05)。在饲养头胎奶牛的两个牛舍中,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无差异。综上所述,牛体刷的安装对日产奶量产生了两种结果:一种是无明显变化(出现在头胎和三胎(含)以上奶牛中),另一种是日产奶量增加约3.5%(1kg)。此外,在安装牛体刷的饲养二胎(含)以上奶牛的牛舍中,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信息撷采     
“龙凤牛”繁育成功由广西大学动物繁殖研究所所长卢克焕主待的科技部“奶牛良种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项目,指导科技人员对一头黑白花奶牛进行人员授精,通过活体采卵等技术培育出试管杂交黄牛胚胎。在黑白花奶牛怀孕7天后,将其中一枚试管杂交黄牛胚胎移殖到牛的子宫里。2005年2月22日,这头荷兰黑白花奶牛顺利产下一头杂交黄牛和一头荷兰黑白花奶牛这两个不同品种的“龙风胎”。在自然情况下,牛的双胎儿率个很低,只有2%~5%。该技术采用活体采卵、体外授精等技术结合应用后,可以大大提高良种牛的繁育率和双胎率,从而充分挖掘优良母牛的繁殖能力,大幅度提高良种动物的育种速度。目前在国内,使用这一技术繁殖出的“龙凤牛”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8.
八、生长激素自1982年美国首次利用重组DNA技术使牛的生长激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以来,目前生长激素的生产已经工厂化,这就为人类利用生长激素促进家畜生长发育和提高产奶、产肉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迄今,国外先后在牛、羊、猪上进行了生长激素的使用试验,其中在奶牛上应用生长激素的试验最多。下面主要介绍近几年国外在奶牛上使用牛生长激素(BST)提  相似文献   

19.
<正>奶牛真胃炎是奶牛真胃的表层黏膜发生炎症而损伤胃气、障碍水谷腐熟运化和气血运行的一种胃肠疾病。本病以围产期奶牛、泌乳高峰期牛、老年牛、犊牛和体弱的成年奶牛多发。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奶牛品种不断改良,追求优质、高产奶牛是奶牛场发展的目标。高产乳量需要大量的营养补充,而多数牛场粗饲料不足,提高精饲料比例。为追求高产乳量,对处于泌乳期、尤其是围产期的奶牛常因摄入精料过  相似文献   

20.
<正>1临床资料试验中入选病例标准:病例多为初产牛和二胎牛,年龄一般在1.5~4岁之间,经临床诊断为乳房炎的病牛6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中黑白花奶牛22例,杂种奶牛8例,初产牛13例,二胎以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