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采用干、浅、少整地和浅灌水插秧技术 机动插秧机在机插作业中,因本身重量使拖板两侧壅泥,靠行时往往淹埋已插好的秧苗。因此,本田整地不宜耙得过糊。同时,机插苗矮小,本田整地如不平,势必造成栽后高处“冻煞”(早稻)、“晒煞”(晚稻),而且垄背高出水田水面之处,还会影响化学除草效果,所以本田整地要平整。为达此整地要求,须采用干、浅、少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合格的工厂秧(田间盘育秧)进行机插时,如何做到匀插不漏,介绍几条措施。 1.采用干、浅、少整地和浅灌水插秧技术 2ZT—7358(7428)机动插秧机在机插作业中,因本身重量使拖板两侧壅泥,靠行时往往淹埋已插好的秧苗,因此,本田整地不宜耙得过糊。同时,机插苗矮小,本田整地如不平,势必造成栽后高处“冻煞”(早稻)、“晒煞”(晚稻),而  相似文献   

3.
正在2009年以前,水田整地一直采用犁耕、机耙的传统耕作方式,犁耕一遍,机耙好几遍才能达到理想的碎土和平整效果,费工、费时、费水、油耗高,机具磨损大,生产成本高,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这种落后的整地方式近几年来正在逐渐的被旱耙旋耕技术所取代。旱耙旋耕,就是利用拖拉机配带旋耕装置,在插秧前20天左右,进行水田旱耙(干耙)旋耕作业,待水灌田后,加以平整(耙一遍)就可以插秧。它可一次性完成  相似文献   

4.
1机械旋耕筑埂技术小麦机械化耕整地是种植的基础。选用泰山 -25拖拉机配备IGX -110型旋耕地(江西南昌旋耕机厂生产) ,自制通用机架、筑埂机具 ,可组成联合旋耕筑埂机组 ,一次可完成整地、平畦、筑埂3项作业。耕整后土质松软 ,地表平整 ,达到小麦整地技术要求 ,可适应机翻地和生茬地的作用 ,生产效率为3~3 33hm2/d。机械旋耕筑埂使原机械整地3道工序(机械翻地、机械耙压地、机械平畦筑埂)改为1道工序完成 ,不但质量好 ,而且作业速度快 ,效率提高3倍 ;节省机车和机具投资70 %以上。另外 ,机械旋耕筑埂可抢农时 ,…  相似文献   

5.
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耕翻(深松)或旋耕后耙压、前茬高质量秸秆还田及还田后浇水造墒或镇压踏实土壤,适期适量播种、播后镇压等内容。【技术要点】采取连续旋耕3~4年深耕(或深松)1次,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耕后带耙,耙碎坷垃,耙实土壤;前茬秸秆还田时要采用大功率还田机,粉碎秸秆,秸秆残茬小于10cm,旋耕两遍还田,使秸秆和土壤混合均匀;秸秆还田后可采取浇底墒水或镇压的办法踏实土壤,避免土壤悬虚造成种子下落不匀、出苗不均和麦苗吊根现象;  相似文献   

6.
1机械旋耕筑埂技术 小麦机械化耕整地是种植的基础.选用泰山-25拖拉机配备IGX-110型旋耕地(江西南昌旋耕机厂生产),自制通用机架、筑埂机具,可组成联合旋耕筑埂机组,一次可完成整地、平畦、筑埂3项作业.耕整后土质松软,地表平整,达到小麦整地技术要求,可适应机翻地和生茬地的作用,生产效率为3~3.33hm2/d.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对水稻机插秧整地环节的技术要求是:泡田4d~5d后耙地。要整干耙细,无稻根、稻草和杂物。每块地不平度不超过1.5cm,水深2cm~4cm,高低不差寸,寸水不露泥,耙地后沉淀4d~5d左右,开始机插秧,作业时不拥泥,秧苗插入泥中不倒。望奎县是1996年开始引进“水稻机插”这项技术的。首先在水稻种植区富饶乡作实验、示范和以点带面的推广工作。该乡  相似文献   

8.
一、重耙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减少耕整地作业次数,辽宁省法库县采用玉米整秆越冬,春季用重型偏置耙整地作业的技术路线,代替了旋耕整地作业,减轻了  相似文献   

9.
<正>1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对大田耕整的技术要求大田耕整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机插秧质量。因此机插秧的大田要精耕细耙,提高耕整质量。耕整的技术要领口诀:精耕细耙,肥足田平,上烂下实,田面干净。具体技术要求应做到"足、平、干、烂、实"5个字。足:耕翻前施足肥。根据土壤地力等因素,采用有机肥和速效化肥相结合施足基肥,再精耕细耙。平:田块平整。耕耙后的田块高低相差不超过3 cm,插秧后达到寸水棵棵到。干:田面清洁干净。耕耙后的田块表面应达到无  相似文献   

10.
旋耕整地机械作业,因碎土充分,地面平坦,一次即可完成耕耙、平整等项目,而且用时少,节约油耗、降低了耕地费用.在水田、旱田、菜田、果园牧场等耕作中被广泛应用,旋耕机已成为机械耕整地的一种主要农机具.  相似文献   

11.
一、水稻插秧机作业技术 (一)技术路线:大田耕整→泥浆沉淀→插秧机调整→装秧→试插→插秧 (二)技术要求:田面平整,田面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软硬适中,无杂草杂物,稻草须压入土中;施好基肥。根据大田肥力情况,结合耕整、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肥;  相似文献   

12.
正(1)机插大田耕整质量要求是什么?答:旋耕深度10~15 cm,犁耕深度12~15 cm,不重不漏,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3 cm,表土硬软度适中,泥脚深度小于30 cm,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2)机插大田如何施好基肥?答:结合旋耕作业,根据土壤地力、茬口等因素施用基肥,坚持有机肥和无机速效化肥相结合施用的原则。一般移栽前5~10 d每0.067 hm~2施粪肥1 000~1 500 kg或25%复合肥50~80 kg;中等以上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稻宽窄行栽培模式中苗床整地的技术特点,设计一种带状少耕整地复式作业机具,解决规模化水田整地作业的少、免耕技术问题,实现水田苗床间隔精细整地、浅松及条施肥复式作业.根据现有水稻宽窄行种植行距要求,通过对其带状旋耕部件运动学分析以及特殊旋耕刀片设计,确定了带状旋耕机构的关键参数,实现300 mm整地作业带,相邻300...  相似文献   

14.
据调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实行的传统水田整地方法是:秋季浅翻或旋耕,来春泡田后反复耙耪,机具作业至少需要三遍以上,才能达到插秧要求;这种方法将被近期开始推广的水田整地新技术所淘汰。 水田整地新技术是免去秋季的翻族整地,而是在来春于水稻插秧整地前2~3天灌水泡田,在土壤耕层泡透的情况下,用机具一次完成水田的旋耕、碎土、灭茬、耙平及打浆等作业,达到插秧要求。据专家分析,水田整地新技术有四大优点:一是可减少机具作业次数,提高工效,节约水田整地资金投入40%左右;二是可降低水的渗漏,节水量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当代农机》2006,(6):46-46
1SZ-230型深松整地机由北京延庆农机研究所研制丌发,其配套动力为88.2千瓦(120马力)轮式拖拉机。该机由前部深松机和后部旋耕机组合而成,联合作业时一次可完成土壤和表层土壤的碎土、平整,表层10厘米内土壤达到播种要求。用户根据需要,可以把联合作业机拆分成深松机和旋耕整地机两个单机使用,深松整地机可以一次完成深松和整地作业,达到深层土壤疏松,表层土壤破碎平整,满足直接播种要求。  相似文献   

16.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我国大多区域农户都用旋耕机或小型拖拉机带铧式犁进行旋耕或浅翻整地,致使在20~35cm深度范围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造成地力逐年下降。在1998年左右,黑龙江省开始试验深松整地技术,为了打破坚硬的犁底层,采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深松机,在不破坏原有耕层结构的前提下,对犁底层进行松动耕整。  相似文献   

17.
一、性能特点1ZML-350型灭茬松耙联合整地机(以下简称联合整地机)是结合国外先进技术最新研制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既可一次性完成灭茬、深松、碎土联合整地作业,又能单独进行玉米等茬地的灭茬作业或大豆等地的深松碎土整地作业,可一机多用。该机深松深度可达30~35cm,打破了犁底层和土壤板结层,增加了土壤的抗旱、抗涝能力;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达到了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2)播前整地。播前整地一般包括浅耕、耙耧、浅旋耕、镇压等作业。其主要作用是松土、碎茬、平上、破除地表板结,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墒、提墒。我省大部分地区应在早春土壤化冻深度在7—10厘米时进行耙地,此时耙地效果好,而且拖拉机轮子压不出大的沟痕。耙后要达到地表平整,土壤细  相似文献   

19.
1YLZ4.3/5.6型液压半悬挂联合整地机,把传统的耕、耙、平单一作业变成联合的复式作业。经联合整地机一次作业就可实现精耕细作,碎土保墒的目的,能充分满足苗床的农艺技术要求。1 主要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长×宽×高mm):5856×4428/5728×1055 工作幅度(m):4.3/5.6耙组耙深(cm):12~14 钉齿耙深(cm):6~8 耙片直径(cm):460 耙片间距(mm):160 耙片偏角:5~15° 作业速度(km/h):7-9 运输时耙片离地间隙(mm):350 配套动力(kW):≥5…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油菜栽培新技术和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安徽省德阳县经试验选型,最后推广1KSH-25、1KSH-35型后置式开沟机,并在油菜种植过程中大面积推广免耕(浅旋耕)机开沟种植油菜技术,1998年作业面积达到3733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该技术的基本作业程序根据土质泥脚深度的不同,对于浅泥脚(或沙土)田块,采用浅旋耕———机开沟(打穴)———点籽(栽苗)———盖肥的方法;对较深泥脚的(或壤土)田块,则不需浅旋耕。另外,在推广过程中,也有采用浅旋耕———撤籽———撤肥———机开沟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