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忌急于求成:根艺创作贵在发现,发现的过程,也就是用脑、用眼反复思考观察的过程,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急于求成,易忙中出错;一旦出错,便无法补救,甚至前功尽弃,悔之莫及。二忌修饰过重:根艺同根雕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用删繁就简的手段去揭示“根”客观存在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2.
目前根艺作品必独体为多。很多作者刻意追求。但是,独件而完整又能具有“三味”(意味、根味、趣味)的作品,就比较难得。其实难就是难在树根素材不容易觅得。作者近年来就苦于这材料问题。而创作出根艺组合——根艺雾化盆景。这也是“三味”。不过这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目前根艺理论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审美取向,一是将根艺创作绝对自然化,认为只有纯天然的根,才符合根艺美的原则;另一种则将根艺创作指向相对人工化,即过分强调人在根艺本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种取向若不及时地加以理析,扬弃,将会对根艺事业产生深刻的负影响。绝对自然化倾向,它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为依据,强调作品的意趣、形趣和浑然天成的韵味,而排斥经过人工斧凿的作品。不言而喻,形神兼备、浑然天成应成为根艺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但它决不是也不应该是绝对排斥人工痕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根艺界有一种理论,认为根艺不能雕琢,或把雕琢过的作品称为“根雕”而排斥于“根艺”之外。而一些赞成雕琢的作者又不敢大胆肯定雕琢手法。本文想就此问题,也谈点一孔之见。“根雕”一词先于“根艺”,原指的就是树根造型艺术;后来才被“根艺”一词所取代。取代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5.
我作为一名根艺业余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到铁画和树皮画的启发,把根艺有机地同国画相结合,制作了一种形式别致的根画挂屏。这可说是在根艺创作上的新尝试。根画是建立在根艺品的基础之上。它的制作关键在于挑选根艺作品。它的正面与背面不宜太厚,最佳视线角度与背面的厚度在三厘米左右为好。作品凸出画面太多不但不美,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内容选定  相似文献   

6.
凡是艺术都有它们的共性,然而每类艺术又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唐代画家张彦远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根艺就是以外师造化为依托,在自然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的一门独立艺术。李润的根艺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就拿他的作品《大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全国第二届根艺展和湖北省第二届根艺展中,看到一件获一等奖的根艺作品孔雀,题名为《美丽的公主》。出自一位青年作者之手。从根艺的物象讲,“形神兼备”,是无可挑剔的。但命题与物象并不契合,值得探讨。大家知道,孔雀有雌雄之分,雌不开屏,雄开屏。这是孔雀的本  相似文献   

8.
如何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大致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这是人们欣赏根艺作品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品和悟的基础。欣赏者经过观,对根艺作品有所感知、把握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并进而考虑作品体现的主题。如根艺作品“三面头像”之一《土家少女》(注:此作品曾获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初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少女头像,进一步会看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的头像,最后,我们再借助作品的命题,便可看到作品所塑造的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充满微笑的《土家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9.
由于根料固有形态和色彩的存在,根艺作品中的形象普遍存在不合比例的变形扭曲,这就是根艺所特有的“夸张变形”。根艺的夸张变形是对根料形态色彩被动性的发现保留和主观能动的运用。我们从其它抽象艺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为了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于艺术想象,并在忠实于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0.
品评,包括两层含义:品,即欣赏;评,即评价。根艺的品评,就是欣赏并鉴别根艺品之美丑优劣。通过对根艺的品评,既能提高观者的欣赏水平,也能促进作者的艺术创作。欣赏和评价是相辅相承的,不懂得欣赏,就不懂得评价,或说评价就失去了可赖的依据。那么如何去欣赏和评价一件根艺品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立意:根艺创作巧借天然,因形赋意,一件作品立意的新陈、深浅、广狭,便成了欣赏和评价的主要因素。从作品的立意,可以体察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1.
根艺摄影一般情况下用标准镜头,在适当摄距可保持作品不变形。至于实在小的作品才使用中焦镜头。要反映根艺的质感,使其有很好的清晰度,加上根艺为静物,又常在室内陈设,拍摄时多用小光圈,慢速度。故最好备个三脚架。有了这些器材便可进行拍摄了。  相似文献   

12.
创作根艺佳品的选材标准有哪些呢? ●木质良好:就是要求根的质地要坚韧细腻、光滑透亮、耐寒抗热,制成的作品不变形、不开裂、不腐蛀,具有保存价值。笔者见过一些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根艺作品,所用材料,无不是质地良好的树根、树桩或树兜。根艺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若真用“腐朽”之根作材料,其结果必定前功尽弃。●形态奇特:就是指自生或环境所造成的根的形态的严重畸变。如盘根错节、曲折凹凸、奇疤怪瘤、裂变空洞等。罗丹说过:“自然中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艺术形象的“神”历来被视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如何领悟和表露根艺作品的“神”?笔者谈点管见,供同行们参考。根艺与其他艺术一样,表现手法有具象与抽象二类。具象作品就是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以其逼真的形态,各异的神情来展露内心的意向,从中倾注作者的感情和意味。  相似文献   

14.
根艺审材,通俗地说,就是端量一块根材能“出”个什么好的东西(作品)。审,含有思考、分析、推究等意思。因此审材与构思紧密相连。这是根艺创作中的一个关键;审材的深浅,决定着题材的内容,构思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优劣。一句话,审材程度是同作品的价值成正比例的。所以有人把根艺的这一环节,归纳为“重在发现”,这话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5.
根艺是以具有雏形创作形象的自然根为基础,注入作者的情感与思维,客观地剪裁、修饰而成的一种艺术品。源于自然,再现自然,以自然为贵。所以,对于根艺的评价,首先看其自然的再现程度,再看其制作的技艺如何。如果作品的主体,形神兼备,自然风味浓郁,而非主体部分有残缺,便会使欣赏者们深感其美中不足。有的作者,顺应欣赏者们的意  相似文献   

16.
虽未到而立之年,即已在根艺、奇石、篆刻等艺术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说是罕见的——他就是年仅28岁的根艺家、奇石收藏评论家陈兴旺。是他,首开人体根艺创作之先河,为我国根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切接见了他并给予高度评价。陈兴旺是山东新泰人,从小在北京长大,自幼酷爱艺术。中学时代在学习绘画、篆刻摄影等艺术的同时爱上了根艺。树根奇特的造型深深打动了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与根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根艺作品的内容单一,为飞禽走兽一统天  相似文献   

17.
一个根艺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才能引人入胜,使人回味无穷。现以图解的形式,谈一件根艺作品意境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我是浙江省根艺研究会会员。十几年来制作了不少根艺品。其中以整体独立式作品为最佳,在几次展览会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所谓整体独立式,就是挑选一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根艺创作的新途径,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最近,有些同志试作了“根艺壁挂”,取得了别具一格的效果(见图)。现介绍如下。所谓根艺壁挂,就是将根艺品固定在用装璜材料制成的框架上,再按中国画的传统形式,书上题款,刻上印章,成为树根艺术、书画、装璜相结合的新颖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已有两件题为《维纳斯》的根艺作品问世。一件刊于1987年1期第18页,属抽象型,无雕琢与拼接;另一件可见1992年1月第28页,为具象型,有雕琢,无拼接。这两件作品的根味如何,试想作一品说。“维纳斯”的原作,是一件雕塑作品。根艺要有根昧,要鲜明反映出树根的特征,不可能类如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