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组织培养中的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 ,使用小麦品种绵阳 97- 392的幼穗作为外植体 ,进行组织培养 ,获得了 2 3个自交结实的再生植株 ,在田间种植为株系。其中 2个株系证明发生了叶片和种皮颜色的遗传变异 ,遗传分析证明它们是单基因隐性突变。没有观察到抗病性的突变。分析了这些株系的单株穗数 ,株高 ,穗长 ,穗粒数 ,千粒重数量特性 ,在一些株系中也观察到数量性状的明显的变异。这些数量变异在T2代中除表现为平均数的显著差异外 ,也表现为群体内植株之间的差异。这种群体内的植株间的差异揭示了数量性状变异的继续分离。本文讨论了通过组织培养产生数量性状变异作为小麦育种资源的可能的作用 ,以及组织培养中的遗传变异对转基因研究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很快,大量试验证明: 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变异.D. Amato认为在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染色体的变异; Cummings在燕麦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情况.Krishnamurthi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筛选出抗病高糖的甘蔗.而Ahloowalia从再生植株中获得优良的牧草.最近赵成章等从水稻幼穗组织培养中已筛选出T42优良株系,并已进入生产鉴定. 关于水稻的去壳种子诱导愈伤组织,进而分化出再生植株.对这些再生植株后代的性状,大野(Oono) 做了系统的工  相似文献   

3.
试验了移栽水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方法,采用了“冰镇”,“水培”等炼苗、保苗措施,移栽的再生植株顺利完成一个生长周期,产生种子。获得的种子在第二年播种,进行 D_2代分析,发现一些性状变异.但是,在存活并完成生长期的植株中,遗传的变异幅度已较稳定。通过组培进行变异选育,作为一种方法,在水稻育种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棉花组培再生植株的农艺和染色体性状变异(简报)郭腾龙,张宝红(山东省菏泽地区农科所,荷泽274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112)对陆地棉珂字201再生植株后代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调查研究表明,在棉花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中,存在着广...  相似文献   

5.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对小麦第2代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束介导后的第2代小麦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第2代群体内出现了更多的变异类型和更宽的突变谱,这些变异类型主要包括植株高度、植株形态、叶型、穗型、生育期和籽粒性状等6个方面。植株高度的分离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机性;株叶形态的变异因受体材料的遗传基础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穗型变异的规律并不明显;生育期的变异和籽粒性状的变异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考查由玉米雌幼穗培养获得的63棵再生植株R_1的自交结实性,以及R_1自交结实植株的株高、果穗、籽粒等多种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11R_1株高矮化率为52.2%.在11R_1中,有7棵再生株轴色由原来自交系的白色突变为紫红色.33棵自交结实再生株中,有4棵粒色由原自交系的橙黄色突变为紫红色.结果表明:所有再生株R_1都发生了性状变异.  相似文献   

7.
在水稻遗传基因(CPTI) 植株抗虫性测定的同时,我们进行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突变筛选的研究,发现:①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第一代矮化现象较普遍,但大多数植株可能是受组织培养的影响,在第二代既可恢复原种性,只有少数是变异株;而变异频率较大的性状是生育期,2 年共获得了4 株矮化株和12 株早熟株;②突变体植株遗传具相对稳定性,第二代株系内即表现整齐一致、不分离;③经过基因转化处理后的再生植株发生突变的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8.
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突变体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转基因植株抗虫性测定的同时,我们进行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突变筛选的研究,发现;1.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第1代矮化现象较普遍,但大多数植株可能是受组织培养的影响,在第2代即可恢复原种性,只有少数是变异株;而变异频率较大的性状是生育期,1995-1996年共获得4株矮化株和12株早熟株。2.突变体植株遗传具相对稳定性,第2代株系内即表现整齐一致,不分离。3.经过基因转化处理后的再生植株发生突变的频率增  相似文献   

9.
西瓜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瓜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西瓜未成熟子叶和幼苗子叶的再生植株中存在明显的变异,其中以四倍体变异最为普遍,再生植株叶片气孔大小和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可以作为从再生植株中早期鉴别四倍体植株的可靠指标。此外再生植株中还出现无权、浅裂刻叶和板叶变异类型,且有嵌合变异现象。RAPD分析结果表明,西瓜再生植株的基因组DNA在供试的部分引物上表现出DNA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红栌为美国黄栌的变种类型,漆树科.黄栌属值物,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美国。引入我国后,经优选和驯化,现已表现出独特的彩叶树性状?美国红栌生长旺盛,当年苗平均生长量达150~200厘米.植株高大者可达270厘  相似文献   

11.
丹参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丹参为中国重要中草药,临床上广泛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丹参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结果表明,在幼茎、幼叶、花蕾等3种外植体中,幼茎为最佳外植体;6-BA,NAA或2,4-D不同激素组合中,以MS+6-BA0.5mg/L+2,4-DO.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6-BA1.0mg/L+NAA0.5mg/L为最佳的芽诱导培养基;IAA,IBA和NAA3种激素中,以1/2MS+IBA0.5mg/L为最佳的丹参试管苗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组织培养技术在玉米转基因育种中受到重视,而其再生能力又受遗传培养条件的影响,因而,了解玉米组织培养的培养条件已成当务之急.从基本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他添加剂3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培养条件对玉米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Light-emitting diodes(LEDs) are a new light source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they can satisfy the energy-saving needs of plant culture system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LED light sources on rice tissue culture and rice seedling cultivation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LEDs on the growth of tissue culture plantlets and seedlings of the rice(Oryza sativa L.) cultivar Nipponbare. The best light source for rice tissue culture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for rice seedling cultivation. Blue(B) LED light was the most appropriate light for rice tissue culture. Under a B LED light, the time required for callus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regeneration was the shortest, and the frequency of plantlet initi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regeneration was the highest. A blue:red(B:R)=1:1 LED light facilitated the growth of rice seedlings and produced the highest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 contents and photosynthetic rates in the rice seedlings. Abundant photosynthetic products were more effectively generated in the rice seedlings under the B:R=1:1 LED and R LED lights than under the B LED light. B LED ligh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light for rice tissue culture plantlets and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light source for rice tissue culture, and B:R=1:1 LED light facilitated the cultivation of robust rice seedlings and can be used as the primary light source for rice factory seedling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松果菊Echinacea purpurea L.根外植体的再生能力,将从松果菊无菌小苗得到的根外植体和叶片以及叶柄外植体接种到含有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的再生.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根外植体的再生能力显著高于叶片,和叶柄类似.0.3 mg/L的苄基腺嘌呤和0.01 mg/L的萘乙酸是诱导根外植体不定芽再生最合适的激素种类和质量浓度组合.根外植体培养的不定芽再生频率为100%,每个根外植体得到再生芽1.75个.当把这些由根再生的不定芽从母体组织切开并转移培养到含有0.01 mg/L萘乙酸的培养基后,很容易生根并成为完整的植株.可见根是组培快繁松果菊理想的外植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刘建  王永清  王利  张帆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348-1349
以三角紫叶酢浆草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糖的种类及用量对其组培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效果最好,葡萄糖次之,可溶性淀粉的效果最差;浓度3%的蔗糖最有利于芽的诱导和不定根的分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5 mg/L+NAA 0.5 mg/L+IBA0.1 mg/L+蔗糖3%。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苗繁殖3种不同方式种植巴戟天,观察栽培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并测定比较其品质和成活率。结果表明,种植5年后收获时,扦插繁殖的巴戟天根直径、干重、蒽醌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组培苗繁殖的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在越橘的组织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再生不仅与植株的基因型、年龄及组织的来源、状态等有关,还受许多外界因素如激素的种类与配比的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越橘的遗传转化技术在几个品种上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18.
高丽琼  林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74-7775,7809
[目的]研究圆叶福禄桐茎段为外植体离体培养的快繁技术。[方法]以圆叶福禄桐茎段为外植体离体培养,探讨最佳培养基配比。[结果]用浓度0.1%升汞溶液对福禄桐材料进行消毒,时间8~10min效果较佳;以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出腋芽,MS+6-BA3.0mg/L+NAA0.5mg/L的激素配比对诱导发芽有利,诱导率高达85.6%;增殖培养基MS+6-BA1.5mg/L+NAA0.1mg/L最佳;不定芽在1/2MS+IBA1.0mg/L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高达94.9%,根多条、粗壮,植株长势良好、有活力;生根苗移栽在泥炭与椰糠2∶1的基质中,成活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圆叶福禄桐离体快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大花蕙兰为材料,研究其茎尖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为VW+0.8mg·L-16-BA+0.2mg·L-1NAA+20g·L-1蔗糖+0.05g·L-1AC,pH5.2。原球茎体分化丛生芽经壮苗生根后可进行移栽,最佳移栽基质为树皮块和水苔藓。  相似文献   

20.
海南龙血树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种子作外植体,建立了海南龙血树(DracaenacambodianaPierreexGagnepain)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种子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3mg/L NAA0.3mg/L,诱导率达80%;附加6-BA2mg/L NAA0.2mg/L的MS培养基有利于芽的分化和增殖,培养60d左右,每个外植体分化形成的再生小植株数达8~20个;在1/2MS NAA0.5mg/L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