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奉城镇推广种植了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秋优金丰",且取得了良好的收成。介绍了杂交稻"秋优金丰"在奉城镇的生产和种植情况,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研究了18个水稻品种在东滩盐碱地上的生长情况、生育期、产量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杂交稻以"花优14"、"秋优金丰"、"浦优608"较早熟,常规稻以"银香18"、"海丰4号"、"2698"较早熟;"秀水114"、"寒优湘晴"、"海丰4号"品种分蘖力强;"嘉33"、"2698"品种成穗率高;"南粳46"较不抗倒伏;杂交稻以"花优14"、"浦优608"、"申优254"、"秋优金丰"产量较高,常规稻以"清香软粳"、"秀水114"、"秀水134"、"宝农34"、"2698"、"嘉禾218"产量较高;"秋优金丰"、"申优254"符合二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花优14"符合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宝农34"品尝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3.
在杂交水稻生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关键就是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不仅可降低杂交稻生产的成本,同时也可提高水稻产量.为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在制种过程中必须做到三系配套的亲本花期相遇.本试验旨在通过对4个杂交稻粳稻组合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在开花期进行系统观察,以便摸清它们的开花习性,以及与温度、湿度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杂交稻“秋优金丰”直播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秋优金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水平,促进该品种在奉贤区的推广应用,开展了该品种不同播期、播量对其直播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而不同播量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综合考虑茬口、自然因素和农户播种习惯,建议杂交稻"秋优金丰"在奉贤区直播生产中,于6月4日播种、播量以2.25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秋优金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水平,促进该品种在奉贤区的推广应用,开展了该品种直播不同用肥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用肥量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建议杂交稻"秋优金丰"在奉贤区直播生产中以用纯N23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秋优金丰"是上海市闵行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2006年2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笔者通过几年对制种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较全面地介绍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合上海市栽培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特进行了7个杂交粳稻新组合的评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粳稻新组合"116A/R336"、"23A/R336"的综合表现好,产量分别比"秋优金丰"增产14.9%、11.5%。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春优618的制种产量。[方法]依据春优618亲本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和对比,总结出了高产稳产的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结果]在常规技术基础上,春优618制种地域选择面小,播种时间要求严格,栽插密度要求特殊,同时注意防范异常气温导致花期不育的风险。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制种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生产,才能提高杂交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春优618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制种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及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的研究概况,阐明了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问题,即杂交粳稻产量竞争优势不明显,杂交粳稻配制组合的生态适应范围狭窄,杂交粳稻稻米品质表现不佳,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和纯度有待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确定杂交亲本的亲缘关系,采用多熟期亲本双优组合改良杂交粳稻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米质,培育高异交特性不育系提高制种产量,应用分子技术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杨帆 《农村科技》2012,(7):22-23
奇台农场多年从事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制种过程中发现一些关键性问题,如制种田隔离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父母本花期不遇或相遇不理想,去杂不彻底,母本去雄不及时、不彻底,忽视砍除父本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杂交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杂交玉米制种产量和质量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一、亲本选择与种子处理选择高纯度自交系亲本是提高杂交玉米制种纯度的根本措施之一。繁殖自交系亲本种子的原种要严格按照"三圃制"或"二圃制"要求进行。自交系亲本种子要有一定的储备,一般采用一次繁殖、分批使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甬优12杂交稻在余杭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对甬优12与常规粳稻秀水134等的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防治水平下,甬优12田块稻纵卷叶螟虫苞量比秀水134高26.43%,虫口数量高45.03%;在不同时段稻飞虱百丛虫量分别是对照品种的5.4倍、5.1~11.0倍和4.7~6.6倍;在直播条件下,甬优12和秀水134感染稻曲病病穗数分别为6.60个·m-2和0.40个·m-2,可见甬优12杂交稻易受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危害,需要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药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新质源(CMS-FA)杂交稻育种技术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植物细胞质-细胞核多育性基因基础上的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学原理,通过系统探索研究,从野生稻中发掘一种与野败(CMS-WA)型、红莲(CMS-HL)型恢保关系不同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称为新质源(CMS-FA)。选育鉴定了系列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育成首个新质源杂交稻金农2优3号参加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2007-2008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9.07%,稻米品质符合三等食用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新质源杂交稻丰富了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稻米品质和产量潜力,实现杂交稻高产和优质统一,为继续推进杂交稻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hybrid rice development. Hybrid rice research was initiated back in 1964, and commercialized in 1976. Three-line and two-line system hybrid rice were developed in 1974 and 1995, respectively. Research on super hybrid rice, which was first launched b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ina in 1996, is discussed, and the great progress of super hybrid rice had been achieved with a new yield record by 15.4 t ha–1 in the 6.84 ha demonstration location in Xupu, Hunan Province, China in 2014. And the mechanism of heterosis, the techniques of hybrid seed production and the modern field managements in hybrid rice over the past decades are also discussed. Additionally, this article dealt with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IPR) and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seed industry in China. Major factors that constrain hybrid rice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s are proposed. Finally, the authors present methods to further increase production yield, and propose an improvement for breeding super high-yielding hybrid rice based on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14.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辽宁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及亲本,采用多种统计方法.重点研究了北方杂交粳稻亲本主要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1)杂交水稻的结实率主要受母本控制,呈正相关关系,接近显水平,与父本关系不大,且呈负相关关系。杂交水稻的千粒重主要受父本影响。(2)杂交水稻剑叶的叶周长和叶长主要与恢复系相关,叶宽和长宽比主要与不育系相关。倒二叶的叶周长、叶长、叶面积主要与恢复系相关.长宽比与父母本相关均显。倒三叶叶面积、叶长、叶周长与恢复系楣关显,叶宽与不育系相关显。在杂交水稻组合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不育系的穗长和经济系数进行选择.而对恢复系更应注意株高和穗长两性状。(3)对恢复系应重点选择籽粒外部形状、糊化温度和垩白米率,对不育系应重点选择粗蛋白含量和垩白米率,其他性状父母本应平衡协调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杂交水稻成功经验对杂交小麦育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回顾了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历程 ,重温了其育种经验 ,分析了杂交小麦研究落后于杂交水稻的原因。作者指出 ,对于T型、AL型和Q型杂交小麦 ,应首先解决不育系种子严重皱缩和发芽率低的缺陷 ,其次应降低恢复系的株高 ;对于K型杂交小麦 ,应着重解决易恢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双季两系杂交稻高产营养特性和施肥技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施肥水平与双季两系杂交稻的产量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特征。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早稻产量为8430kg/hm2,需吸收氮189kg、磷35.6kg、钾195kg、锌887.8g。两系杂交晚稻产量为8430kg/hm2,需吸收氮177.3kg、磷47.8kg、钾201kg、锌817.8g。同一施肥水平,两系杂交早稻吸N量高于两系杂交晚稻6.60%,两系杂交晚稻吸P量高于两系杂交早稻34.00%,吸K量基本相近。两系杂交稻与三系杂交稻比较,两系杂交早稻需N、P高出9.60%和6.90%;两系杂交晚稻需P高出46.00%,但需N、K量却分别低25.70%和15.20%。两系杂交稻在生育前期对N、P、K的吸收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20.00%~50.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我国水稻品种在巴基斯坦的适应性及产量表现,为下一步在巴基斯坦进行新品种推广及品种认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0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巴基斯坦进行了试种筛选试验,采用我国常规栽培模式进行种植。[结果]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高产优势明显,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12.5%~173.4%,且米质较好。[结论]我国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相似文献   

19.
王海 《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2-126
作者认为中国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体系需在解决五大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包括实用不育系选育、双季稻区超级杂交稻组合选育、杂交水稻优质化、杂交水稻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育种、以及长江流域杂交早稻育种。健全杂交水稻种子管理体系,需要规范品种管理,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商贸。杂交水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强化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2009年首次在老挝万象雨季进行了杂交水稻的试种示范,在当地气候、土壤、病虫害等自然生态情况下,研究了杂交水稻的生长表现和经济、生理、生态特性;提出了杂交水稻在当地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