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深度对黄芩出苗的影响,为大面积栽培黄芩保证苗齐苗全提供依据。[方法]共设7个处理,播深分别为0、0.5、1、15、2.0,2.5、3.0c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播深为0cm(不覆土)和播深0.5cm(覆土厚度O.5cm)的处理25d出苗率极显著高于其他播深的出苗率,分别高达69%和60%。播深在1cm时,黄芩出苗率居第3位,为46%,播深在1.5cm时,黄芩出苗率为16%,其余播深不足5%。[结论]黄芩出苗率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出苗率降低。即播深越浅,出苗率越高,出苗速度越快,因此在大田黄芩种植以浅播为宜(0~0.5cm)。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麻风树适宜播种深度,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播种深度(5、10、15、20 cm)对麻风树FD-8号出苗、生长、养分含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深度5、10 cm的出苗率和出苗势超过99%,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深度。播种1年,播种深度10~20 cm的地径、地上茎高、着生叶片数明显大于5 cm播种深度。增加播种深度,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先增加而后减少,均以播种深度10 cm的最多,与播种深度5、20 cm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播种深度增加,根的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持续减少,茎和叶的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少;植株氮、磷及钾积累总量以播种深度10 cm的最多,分别比其他播种深度的增加17.50%~113.85%、12.12%~78.67%和12.63%~69.24%。播种深度10~20 cm显著增加茎、叶的干物质分配率和氮、磷、钾分配率。可见,播种深度10 cm比较有利于麻风树生长及养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马铃薯试管薯大田直播栽培技术的可行性及生物产量与块茎淀粉的积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在不同地区不同播种深度对试管薯植株生长发育、生物产量及块茎淀粉等因素的影响。试验以0.22~0.27 g的‘陇薯3号’试管薯为材料,以4、5、6、7 cm 4个水平的播种深度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与干旱区进行大田直播试验,结果表明:(1)马铃薯试管薯大田直播出苗率在92.2%以上,高寒阴湿区要适当浅播(播深5 cm),干旱地区适当深播(播深7 cm)。(2)播种深度对株高无显著影响,在相同播深下高寒阴湿区株高显著高于干旱区株高,茎粗在不同播种深度之间以6 cm播深茎粗显著高于其他播深;(3)单株结薯个数在不同种植区及播深下无显著变化,试管薯块茎产量积累量在高寒阴湿区随播深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干旱地区随播深增加呈增长趋势,且高寒阴湿区块茎产量积累量高于干旱区;(4)在同一生育期高寒阴湿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随着播深增加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而干旱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随着播深增加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在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高寒阴湿区块茎淀粉积累量高于干旱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通辽地区荞麦最适宜播期,为当地荞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3个当地荞麦播期和4个荞麦品种,研究其对干物质积累规律、农艺性状、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第一播期的产量、黄酮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产量达到2437.9 kg·hm~(-2),黄酮含量为10.1%,干物质积累量为68.3 g,但出苗率最低;第二播期出苗率最高,产量最低,黄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居中;第三播期产量和出苗率居中,黄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最低结论:通辽地区荞麦适宜播期为第一播期(5月27日),苦荞品种更适宜早播。  相似文献   

5.
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能力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5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播深10 cm和15 cm条件下,研究了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苗长与玉米耐深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深的增加,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大体呈增加趋势,而出苗率、根数、苗长呈下降趋势。不同播深条件下出苗率和胚芽鞘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而根长、根数和中胚轴的变异系数较小。在10 cm播深条件下的出苗率与胚芽鞘长、根长和苗长显著相关,而15 cm条件下的出苗率与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根数、根长、苗长显著相关。15 cm播深条件下的鉴定结果可以反映不同品种的耐深播能力。因此,在15 cm条件下,用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按耐深播性强弱将45份自交系分成3组;同时,将45份自交系划分为Lancaster、四平头、PA、PB、BSSS和旅大红骨共6个亚群,其中Lancaster(Lan)、四平头(SPT)、PA的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较高,含有较多耐深播系和中等耐深播系,为重要的耐深播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6.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经济效益低、熟期、越冬等因素制约冬小麦发展问题,为生产中合理密植、播种深度提供依据,通过早熟冬小麦种植密度、播种深度(简称播深)2项指标探讨越冬性、物质形成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密度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深对生育期影响较大。密度D_4(750万株/hm~2)、播深H_3(7 cm)出苗率和成穗数最高,越冬率表现较好。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播深增加而降低;穗粒数、穗粒质量随密度增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播深增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的增加与千粒质量最为密切。适宜的密度和播深促进干物质积累,密度过大、播种过深或过浅不利于干物质积累;低密度、浅播促进冬小麦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高密度、深播促进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增加。由此得出,宁夏引黄灌区早熟冬小麦较合理的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播种深度为7 cm。  相似文献   

7.
谷子杂交种与常规种各器官干物量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谷子杂交种与常规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等的特点,并为谷子杂交种选育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笔者于2015 年在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试验田中对5 个杂交谷子试验种和5 个常规谷子试验种的各器官干物质量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不同生长时期分别取样测量各器官干物质重量进行特征比较。结果显示谷子杂交种和常规种不同时期的干物质累积比例及含水率趋势基本相同,且干物质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态势;各品种谷子在黄熟期干物质分配比例中,叶鞘的比重都较大;杂交种和常规种的干物质积累的速率呈“慢-快-慢”的模式,两者干物质积累的速率高峰期均在齐穗期;杂交种相对于常规种在经济产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结果说明谷子杂交种和常规种各器官干物质累积特征及含水率基本相同,但杂交优势在谷子中也是存在的,但总体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方式下夏玉米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夏玉米种植区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关键技术指标,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不同玉米播种方式(铁茬直播和旋耕灭茬)、不同播种深度(播深5 cm、10 cm)和不同测深施肥种、肥距离(测深施肥种、肥距离15 cm、20 cm)等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茬直播+种子播深10 cm+种、肥距离20 cm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0 987.6 kg/hm2,较铁茬直播+播深5 cm+种、肥距离15 cm处理模式产量增加14.9%(P0.05)。该模式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达到319.12 g,叶面积指数整个生育期均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苗期土壤含水量旋耕灭茬处理高于铁茬直播处理,灌浆中期种、肥距离2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种、肥距离15 cm处理。铁茬直播+种子播深10 cm+种、肥距离20 cm为最佳的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46个玉米自交系耐深播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播是玉米苗期避旱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玉米种质资源的耐深播特性对于选育耐深播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播深10 cm条件下,对46份玉米自交系的根茎长、胚芽鞘长、根茎与胚芽鞘总长、出苗率进行了鉴定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出苗率变异最大,根茎与胚芽鞘总长变异最小;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其中根茎长与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而根茎与胚芽鞘长之和与出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鉴定,筛选出了一批耐深播性强的玉米自交系,能为玉米耐深播种质筛选和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播种深度和种子大小对种苗建成的影响一直是种子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大豆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深度和种子大小对大豆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选用2个大豆品种的种子,分为大、中、小3种粒级,播种深度为5 cm、10 cm、15 cm。调查出苗速度、出苗率和幼苗的主要性状。结果表明,5 cm、10 cm和15 cm深度的种子出土时间分别需要6~13天、9~17天和13~23天;最终出苗率与室内发芽率相比,3种深度依次减少7%、34%和80%;幼苗长度和幼苗干重随着种子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种根长度与幼苗长度的表现相反,根干重在10 cm深度时最高,显著(P<0.05)高于5 cm和15 cm的干重;种子大小对种苗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大、中粒种子的田间出苗率极显著高于小粒种子(P<0.01);幼苗长度和幼苗干重随着种子的增大而增加达到显著水平(P<0.05),甚至大粒种子与小粒种子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谷莠种子萌发、出苗的最适条件,研究解决谷田谷莠子严重为害的问题。采用正交试验和软件SPSS 18.0的LSD法,以谷莠子出苗数目为考核指标,对谷莠子预处理、覆土深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个实验因素对谷莠种子萌发特性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谷莠子出苗的最优方案:谷莠子预处理3天、覆土深度0.5 cm、土壤温度32℃、土壤含水量15%。该研究的最适条件与谷子播后苗前遭遇中雨即受谷莠子严重为害的实际情况相符;避免于中雨之前播种谷子,就能有效防控谷莠子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13.
在播种期严重干旱的1989、1991、1993和1994年,对三种播种方式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含水量在11%—15.4%的范围内,抢墒播种,小麦出苗早,出苗率可达90%以上,苗情发育较好,产量最高,亩产可达127.3—310kg;0—20cm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干旱寄种,比雨后播种出苗早,出苗率可达70%以上,苗情稍优,亩产可达36.2—295.2kg,位居第二位;雨后播种.出苗最晚,产量最低,亩产只有34.5—264.2kg.  相似文献   

14.
水稻简化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家兴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66-3568
[目的]探索水稻简化节水高效栽培模式。[方法]连续3年进行水稻旱直播、节水、省工、栽培及除草技术试验,研究"绿旱一号"高产稳产的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结果]撒播方式最容易被群众接受,播量以52.5~60.0 kg/hm2为宜。"旱育保姆"拌种提高了种子的出苗率和秧苗的抗旱能力。旱直播水稻最佳播种深度为2.5~3.5 cm。水稻播种喷施除草剂后覆盖麦秸草,出苗率提高了15.85%,抑草效果提高了17.8%~71.4%。秧苗5~6叶期及分蘖末期喷施旱除一号+二甲四氯能较好地防除田间杂草。把好出苗、除草及孕穗期浇水关,旱稻可以获得理想产量。[结论]水稻旱直播节水栽培方法简单,工效高,同时还能利用秸秆,应加大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板栗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留成  焦江洪  杨艳丽  李敬  霍瑞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43-5743,5849
[目的]为了研究板栗育苗技术。[方法]于2003~2006年从播种深度、嫁接时间、嫁接方法、松绑时间对板栗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板栗在驻马店春播比秋播好。春播(通过湿沙层积)播种深度以5~6 cm为佳,出苗率达98.5%;劈接、切接、腹接、带木质部芽接宜在3月上中旬进行,适宜的解绑时间是7月下旬~8月上旬。芽接宜在7~8月份进行,适宜的解绑时间是嫁接后40 d。[结论]该研究为驻马店地区提高苗木嫁接成活率和保证苗木正常生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氮、磷、钾施肥量和施肥位置对杂交谷子干物质累积、转化和产量的影响,为杂交谷子高产高效种植和研发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于2016—2017年在山西中部太谷县的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园区进行,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选择氮、磷、钾施用量、施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5个因素,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地膜覆盖田间小区试验。所有肥料全部作为底肥,氮肥为含46%N的尿素,磷肥为含16%P2O5的过磷酸钙,钾肥为含50%K2O的硫酸钾。在谷子拔节、抽穗、开花、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3穴植株用于测定干物质积累量,10月上旬收获,脱粒风干后称重、计产,用以研究施肥量和施肥位置对谷子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1)较高的产量水平需要较高的氮、磷、钾供肥水平,且磷钾比例相对较高。(2)对谷子干物质累积的影响依次为氮>磷>钾>施肥水平距离>施肥深度;对谷子干物质转运的影响依次为钾>施肥深度>磷>氮>施肥水平距离,对谷子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氮>磷>钾>施肥深度>施肥水平距离。(3)氮、磷对谷子各个时期干物质累积均有极显著影响,营养生长阶段氮磷交互作用为负,生殖生长阶段氮磷交互作用为正。(4)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钾、施肥水平距离、施肥深度对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由负变正,且影响程度不断增大,最佳施肥位置与播种位置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5)5个因素与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结论】 山西省中部地膜覆盖条件下,张杂谷10号产量大于8 000 kg·hm -2的各因素取值的95%置信区间为施肥水平距离16.80—18.75 cm、施肥深度20.80—23.75 cm、施N 225 kg·hm -2、施P2O5136.35—153.63 kg·hm -2、施K2O 93.56—108.63 kg·hm -2。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育苗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漂浮育苗方式相比,烤烟采用催芽育苗方式能提高出苗率,明显缩短从播种至成苗的历期,改善成苗期烟苗的农艺性状,促进烟苗的干物质积累,但其运行成本高出50.55元/hm2。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播期对不同基因型优质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强筋品种藁城8901的灌浆高峰出现在最晚播期,而弱筋品种SN1391出现在最早播期。藁城8901籽粒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后籽粒干重又有所下降,而SN1391从开花后7天始,直到花后35天籽粒干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两个品种所有播期处理的籽粒灌浆速度变化均呈单峰曲线。(3)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强筋品种藁城8901以晚播处理最高,弱筋品种SN1391以早播处理最高。(4)随着播期的推迟每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均出现在第二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