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土壤肥沃,秸秆数量大,种类多,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在轮作模式的情况下,推广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的肥力,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且能够间接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就黄淮海地区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和作物产量影响这2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显示,秸秆还田给土壤改良及作物产量方面带来的影响是良性的,且对农户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试图对黄淮海地区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的方式提出更为合理优化方法,以实现政府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6.3%和7.6%。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3.3%和2.4%,冬小麦-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了4.2%和3.3%,休闲期的农田耗水量分别降低了7.0%和9.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9%和15.1%。【结论】在几种耕作模式中,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深耕或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或深耕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贵州省兴仁市及类似区域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查看相关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贵州省兴仁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贵州省兴仁市各类农作物产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8年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25.93万t;中稻和一季晚稻、玉米和薏苡是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主要来源;五料化利用总量为20.70万t,综合利用率为79.83%。当前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企业产业化程度低及政府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等。建议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及推动机械化农业来补齐劳动力不足的缺口,充分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农户、秸秆利用企业及合作社对秸秆利用技术的培训,以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农村生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农民增收的系统工程。文章通过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的分析,找到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以便寻求最佳的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郭梦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3):254-257
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推进农业、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由于其较大且无法内化的正外部效应阻碍着政府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推进.首先利用熵权法对2008—2017年新疆南疆5地州棉花秸秆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南疆各地州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的分布,随后运用外部理论构建博弈模型,计算了在强制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混合型3种政策情景下的纳什均衡P1、P2和P3,分析政府行为选择对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影响.结果表明:2008—2017年,南疆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在3种政策情况下,政府采取混合政策时求解纳什均衡解数值最小值P3介于P1和P2之间,因此农户进行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概率越大,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越强,政府为了效用最大化不采取措施的概率越大;③在3种政策的市场均衡条件下混合型政策的短期均衡条件与长期均衡临界相比于其他2种政策环境更易到达,混合型政策更有助于提高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物秸秆是地球上最大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之一,利用途径广泛.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技术条件限制,综合利用程度很低,大量秸秆被丢弃或在田间焚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调查分析,找出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近年来红塔区城郊农户焚烧秸秆的现象十分突出,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会影响交通安全,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针对红塔区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些解决途径,旨在通过秸秆的综合利用从而起到生物互动、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河东村、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任庄村和商丘市永城县邙山镇山城村3个乡镇村庄的作物秸秆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根据我国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指出目前作物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对环境的污染,并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秸秆高效利用技术.最后,针对作物秸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权英  杨萍  郭洪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14-15817
通过对黄淮平原地区4省139县市区3090农户的实地调查,在阐述农户秸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户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春 《农学学报》2015,5(2):42-46
为了明确农村种植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对北京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北京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占全部秸秆产量的94.9%,秸秆利用主要以秸秆还田为主。除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外,北京仍有10%的剩余秸秆资源。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郊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从秸秆还田、饲料、能源化利用、制板、造纸、循环利用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旨在推广实用性强、易操作、农民容易接受的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进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整体上呈现政府"热"和农户"冷"的特点。以山东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情况为例,从市场机制、秸秆价格、资源化成本、约束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困境。提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出路,必须从政策、市场和技术上尽快实现秸秆定位资源化、秸秆利用产业化和秸秆产业集群化。  相似文献   

13.
刘旭凡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76-5579
以江苏省盐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和秸秆焚烧行为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找出影响农户秸秆还田和秸秆焚烧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影响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主要可分为4类: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因素、农户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鼓励农户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可以从文化教育、技术支持、政府补贴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某乡镇为对象,开展了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秸秆利用状况、农民处理秸秆方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秸秆收集利用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不足25%,50%以上农户产生的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技术普及不到位、作物收种时间重叠、效益驱动不足、秸秆利用机制不健全是秸秆禁烧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从科技支撑、有效组织、政策引导、农机农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并且结合2005~2006年度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对河北省秸秆资源数量进行了估算,并且分析了2005~2006年河北省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秸秆数量在4500万t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数量占秸秆总资源数量的80%以上。在秸秆利用方面,该研究分别从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包括秸秆直接作燃料和做沼气)、原料(秸秆造纸等)、焚烧(包括秸秆田间焚烧和地头焚烧)以及堆弃6个方面进行统计,2006年河北省秸秆还田、饲料和生活能源比例分别为40.7%、24.2%和22.5%。主要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还田比例超过50%,达到57.7%,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也在38.4%。从不同地区来看,以小麦为例。秸秆还田比例从24.7%到96.3%差异较大,小麦秸秆还田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杏鲍菇废弃菌袋再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时,往往只进行头茬菇出菇培养,之后菌袋直接淘汰,这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笔者根据杏鲍菇自身生物学特点,结合北京气候条件,采用覆土栽培的培养方式,对工厂化淘汰的菌袋进行二次利用,能够有效提高杏鲍菇菌袋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收益,同时覆土处理的菌袋出菇之后作为生物肥料为植物利用,因而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充分挖掘秸秆的利用价值,使得农民在秸秆的处理上展开了新的进程。但现阶段一些 地区仍然出现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需要环境管理部门结合当地政府、地方官员等加强对农民 处理秸秆的管理,实施秸秆处理分层管理机制,提高秸秆处理法律规范的效益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农户及企业秸秆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量、利用途径、地区分布,并对各地区秸秆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为本省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2564.01万t,利用率达74.58%,其中,燃料化利用总量1479.06万t,利用率43.02%。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19.59%、11.70%和1.87%,基料化利用率最低,只占0.18%。长春市秸秆利用率最高,白城市、吉林市、通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秸秆资源管理政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1949年—2015年7月国务院和各相关部委发布的有关秸秆资源管理政策文件共计51份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早期(1949—1978年)的政策文件主要是促进秸秆还田、改善农村能源;中期(1979—2007年)开始着重于促进秸秆资源的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其中,于1999年发布了第一份禁止秸秆焚烧的文件;近期阶段(2008—2015年)中央政府对秸秆资源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坚持秸秆还田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引导农民自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和商业化生产。当前,我国秸秆资源的管理亟待解决大量焚烧引起空气严重污染和巨大循环利用潜力之间的问题,开展农村调研以掌握现有秸秆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是当前促进秸秆规模化集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现实选择,而农户还田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是还田技术推广的严重阻碍。农户作为经济人,是否还田是权衡家庭禀赋后的理性选择,而生态认知也会在家庭禀赋基础上对农户还田“意愿-行为”转化过程进行调节,从而抑制或诱发悖离现象。本文基于2017—2018年在湖北省、安徽省、河北省农户调查数据,立足家庭禀赋视角,分析了农户还田意愿与行为相悖的原因,检验了生态认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秸秆还田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悖离,85.5%的农户具有还田意愿,而实际还田的农户仅占58.2%;2)农户家庭禀赋水平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还田意愿与行为的悖离;3)生态认知在农户还田意愿向行为转化中发挥调节效应,高生态认知农户比低生态认知农户更有意识和能力促成还田意愿付诸实践;4)不同类型农户的还田悖离特征存在差异,高受助农户和大规模户不易产生还田悖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