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明确抗性基因的候选区段,为进一步克隆基因及解析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高抗白粉病资源(自交系‘74’)和感白粉病资源(自交系‘80’)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_1、F_2群体,利用单囊壳白粉菌鉴定亲本及群体白粉病抗性并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seq的方法对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在此基础上在候选区段开发分子标记,进一步精细定位白粉病抗性基因。【结果】分离群体单株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自交系74的抗性是由不完全隐性基因控制的。BSA-seq技术初步将抗性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15—25 Mb位置,命名为PM 74。最终,利用分子标记将抗性基因定位于SSR15321和SSR07531之间,遗传距离为3.06 c M,物理距离为238 444 bp,可解释41.95%的表型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候选区段内包含有17个候选基因,其中Cucsa.275630为TIR-NBS-LRR类基因。【结论】本研究将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到约238 kb的候选区段内,区段内包含有一个TIR-NBS-LRR基因,该基因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高感白粉病黄瓜品种D8和高抗白粉病黄瓜品种JIN5-508杂交后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群体(P1、P2、F1、BC1、BC2和F2)为材料,运用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白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适合E-1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  相似文献   

3.
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黄瓜高抗白粉病材料K8进行研究,明确其抗性遗传规律,并完成抗性基因的QTL定位分析,为探索抗病机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黄瓜白粉病致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 (syn. Sphaerotheca fuliginea)对K8×K18(感白粉病)杂交后代F2:3家系人工接种鉴定,进行抗白粉病遗传分析。以完成抗病性鉴定的F2和F2:3家系组成的抗感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BSA法和2360对黄瓜SSR引物进行SSR分析,采用JoinMap 4.0作图软件和MapInspect软件构建连锁群并完成连锁群与染色体的对应。利用MapQTL4.0软件对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试材K8所含有的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本研究共检测到4个白粉病抗性基因的QTL位点pm5.1、pm5.2、pm5.3和pm6.1,其中,pm5.1、pm5.2、pm5.3在两年中被重复检出,pm5.2位点的贡献率最大,在其所在区域预测到了4个NBS类抗病基因。pm6.1位于黄瓜Chr.6上,是个微效的QTL位点。【结论】位于Chr.5上的pm5.2是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主效QTL位点,该抗性基因可能属于NBS类抗病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抗性基因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及MAS抗病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非洲红茄与栽培茄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学性状、育性和枯萎病抗性基因的CAPS标记检测等3个方面对非洲红茄(SA)与栽培茄(紫圆茄自交系DB和紫长茄自交系EP22)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种间杂种的植物学性状大多表现为偏向于非洲红茄,育性很低,得到少量的自交和回交种子;用栽培茄作父本连续回交两代后,后代的果实性状得到明显改善,育性...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水稻两系不育系C815S的稻瘟病抗性,以含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谷梅4号为供体,C815S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C815S中,经抗性鉴定和综合农艺性状评价,获得了3个携带纯合抗性基因的改良不育株系(7CS01、7CS02、7CS03)。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CS01病级为1级,表现为抗;7CS02和7CS03病级为3级,表现为中抗;改良不育株系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较C815S提高58.05%;改良不育系穗数平均比C815S提高26.45%。  相似文献   

6.
以黄瓜黑刺自交系PI197088(P1)和白刺自交系SA0422(P2)为亲本构建的592株F2群体为材料,对黄瓜果实黑刺基因B2进行定位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遗传分析:性状调查结果为F2群体中黑刺株与白刺株的分离比为9∶7,初步判定黑刺性状由2对基因控制。(2)测序比对:比对亲本中的黑刺基因B(Csa4G003095),发现SA0422的B基因转录区存在单碱基突变,引起转录本拼接异常,导致编码产物出现18个氨基酸的缺失。(3)基因分型:用与B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分析表型为白刺的单株,结果呈现3种不同的基因型,推测在PI197088和SA0422及其后代群体中,果实黑刺性状由B基因和另一个基因(命名为B2)共同控制。(4)基因定位:利用该F2群体,通过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筛选获得与B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5个,构建了B2基因的SSR标记连锁群。得到以下分析结果:研究分析表明黄瓜果实黑刺由2对基因(B和B2基因)控制,本研究将B2基因定位于黄瓜第5号染色体上,与两侧最近的连锁标记(SSR13237和SSR0351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94和2.42cM,这些结论为后续的B2基因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西高抗稻瘿蚊的地方品种江潮为核心种质,与高抗稻瘿蚊的H71350和抗蚊青占进行抗抗聚合杂交,再用高产优质品种桂软占作轮回亲本进行回交,把来源于不同的抗源基因集合于优质高产品种中。通过聚合杂交、回交,低世代系谱选择、高世代集团选择方法,成功地将多种抗性基因聚合在一起,在后代群体中获得了3个抗性级别达0级的高抗品系,其抗性比各亲本更抗,实现了抗性基因重组聚合。  相似文献   

8.
2个辣椒疫病抗性资源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经典遗传分析方法,对来源于泰国和印度的2个辣椒疫病抗性资源Bangchang和P038的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将2个抗性资源分别与高感疫病自交系020和L23-9配对组合,建立各自的抗感亲本、F1(正反交)、F2及BC1(回交)4个世代群体,选用分离自广东的辣椒疫霉菌菌株ZLT0566作为侵染病原菌,用苗期灌根接种法对其各世代群体植株进行抗性鉴定,F2及BC1群体的抗感植株分离比例采用χ2测验进行适合性检测,结果表明:Bangchang对广东辣椒疫霉菌菌株ZLT0566的抗性遗传符合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模式,而P038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相互独立的不完全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利用抗性品种及抗性基因是控制黄瓜霜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文章对黄瓜霜霉病菌及其抗病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黄瓜霜霉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在接种和抗霜霉病性鉴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论述了抗病基因定位的主流方法和最新技术,指出控制霜霉病抗病基因目前尚存在单基因、多基因的不同结论。提出今后应加强轻简化和标准化的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明确霜霉病抗性基因,筛选和创制出更多、更优异的抗性品种和资源。  相似文献   

10.
对小麦黑胚病抗性遗传特点、抗性位点及候选基因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抗黑胚病遗传研究中存在的抗性位点多,但是主效位点不明确、实用分子标记缺乏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准确的接菌鉴定技术等建议,旨在开发主效抗性位点紧密连锁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黑胚病小麦新种质,促进小麦抗黑胚病育种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黄瓜(Cucumis sativusL.)是典型的冷敏型植物。对黄瓜来说,冷害是生产上制约其丰产、优质的主要逆境因素之一。为了掌握黄瓜耐冷性遗传规律,加快黄瓜耐冷品种的选育,本研究选取黄瓜耐冷型品系0839和低温敏感型品系B52为亲本杂交得到F1和F2,进行苗期低温鉴定和遗传分析。供试亲本的耐冷性主要受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结合BSA(群体分离分析)和SSR分子标记,获得了与黄瓜耐冷性主效基因连锁的SSR标记。通过F2群体分析,鉴定出与耐冷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SSR07248,该标记与耐冷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32.6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育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近等基因系。[方法]通过引进含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材料与优良自交系多代回交,培育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温室专用骨干亲本系。[结果]经分子鉴定,选育骨干亲本系抗病材料扩增到抗病基因(Ty1、Ty2和Ty3),共获得Ty13N-3010-2、Ty13N-3010-45、Ty123N-3022-21、Ty123N-3022-45 4份材料田间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抗病亲本材料,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结论]为培育抗TY病毒病的温室专用品种提供了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玉米自交系和部分自选自交系进行了粗缩病抗性田间鉴定。在鉴定的30份自交系中,大部分表现为感病,只有齐319、178表现高抗,G39、WH2表现免疫,抗病材料主要集中在热带种质后代。用高感自交系作亲本组材难以选出抗病性好的自交系。选系分离世代要加大种植规模并注意在晚春播种。  相似文献   

14.
黄瓜霜霉病苗期与成株期抗性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智龙  周鸿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37-6838
[目的]为高抗霜霉病黄瓜品系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自交系S94和S06及其构建的224个F6重组群体为材料,研究黄瓜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和成株期田间自然发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苗期出现病斑较多的家系,成株期感病情况更为严重。通过抗性鉴定,获得17份抗病家系和16份感病家系。春、秋季苗期人工接种的病情指数与成株期自然发病的病情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呈正相关。因此,可利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的辅助手段对黄瓜群体进行快速鉴定,评价其霜霉病抗性,筛选出优良的抗性资源,从而缩短育种周期。[结论]适宜条件下,利用苗期人工接种可快速鉴定出黄瓜群体中抗霜霉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筛选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探讨黄瓜抗病材料鉴定和选择的分子方法。【方法】以黄瓜抗黑星病和感黑星病亲本组合(Q6×Q12)的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BSA法和AFLP技术筛选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AFLP引物组合E20M64在抗病池和感病池间约130 bp处表现多态性。经F2单株分析,在抗病个体中扩增出了约为130 bp的特异片段,而感病个体无此条带。该特异标记与黑星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4.83 cM。测序结果显示,目标片段的大小为125 bp,并将该标记转换为了SCAR标记。【结论】提供了黄瓜黑星病抗性鉴定的分子手段,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6.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affects seed quality and production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worldwide. SC18 is one of the dominant SMV strains in South China, and accession Zhonghuang 24 displayed resistance to SC18. The F1, F2 and 168 F11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hybridization between Zhonghuang 24 (resistant, R) and Huaxia 3 (susceptible, 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segregation ratios of the F2 generation (3R:1S) and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 (1R:1S), one dominant locus may regulate the resistance to SC18 in Zhonghuang 24. By using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 Rsc18 was mapped to a 415.357-kb region on chromosome 13. Three candidate genes, including one NBS-LRR type gene and two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type gene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genetic annotation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resistance to SC18. The qRT-PCR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genes were up-regulated in the R genotyp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In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enhanced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 genes at the Rsc18 locus. Moreover, our results will provide insights for designing molecular markers to improv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nd developing new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SC18.  相似文献   

17.
玉米抗黄曲霉菌的基因位点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6个对黄曲霉菌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完全双列杂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的种子,用黄曲霉菌接种,调查病级,研究玉米抗黄曲霉菌的基因位点及效应.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亲本自交系之间对黄曲霉菌的抗性有较大差异,不同亲本组配的杂种F1对黄曲霉菌的抗感表现不同.各家系的分离群体中抗感个体的分离,少部分呈有规律的分离比例,而大部分组合的分离群体不呈有规律的分离比例,说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遗传既有主基因效应,也有多基因效应.多基因遗传体系中,既有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还有上位性效应.6个自交系中,可检测到5个对黄曲霉菌有抗性的基因位点,在自交系RA中携带1个效应较大的抗性基因,而其他几个自交系仅携带1~2个效应较小的抗性基因.自交系RA除可用于抗黄曲霉菌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也可用于发展作图群体对玉米抗黄曲霉菌基因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8.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圣稻13和圣稻14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圣稻13、圣稻14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培育抗条纹叶枯病的粳稻新品种及新种质。【方法】以感病品种圣稻13、圣稻14为受体,以抗病品种镇稻88及高代抗病品系圣稻519为抗条纹叶枯病基因供体,采用自交改良和回交改良2种方法,利用与Stv-bi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H11-8、H11-12和H21进行辅助选择,结合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将Stv-bi(或其等位基因)转移到圣稻13、圣稻14品种中,培育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结果】通过2个自交混选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多份稳定抗条纹叶枯病材料;通过回交改良,获得携带Stv-bi的圣稻13回交稳定品系E01、E13、R107等6个。【结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显著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建立了抗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为今后开展抗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提供番茄晚疫病抗病育种候选基因,本研究以高抗晚疫病的CLN2037E自交系和感病5#自交系为实验材料,在前期使用分子标记将CLN2037E中存在的抗晚疫病基因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的基础上,利用晚疫病病菌诱导CLN2037E的cDNA文库、番茄基因组CDS数据库、本地Blast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发掘与第9号染色体上EST最佳匹配的CDS以及对晚疫病病菌的响应模式。结果发掘出6条抗晚疫病的候选基因,其中Solyc09g097960、Solyc09g082810和Solyc09g065760在5#自交系和CLN2037E自交系中均响应晚疫病病菌,Solyc09g092030和Solyc09g090430在2个自交系中分别被抑制和不响应晚疫病病菌,Solyc09g008670STBZ的表达在5#自交系中被抑制,而在CLN2037E中被诱导。为验证该基因的功能,成功构建Solyc09g008670基因的过表达和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沉默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