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星斑川鲽远缘杂交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探索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7年进行了星斑川鲽♀×条斑星鲽♂、星斑川鲽♀×圆斑星鲽♂、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星斑川鲽♀×条斑星鲽♂、星斑川鲽♀×圆斑星鲽♂杂交不存在配子不亲和,受精卵可以正常发育,杂交子代存活和生长正常;而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胚胎能够发育,但孵化出仔鱼为畸形,24 h后死亡.  相似文献   

2.
以星斑川鲽为母本,分别以条斑星鲽、圆斑星鲽为父本进行了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星斑川鲽(♀)×条斑旱鲽(♂)、星斑川鲽(♀)×圆斑星鲽(♂)的杂交后代,并且性状优良,生长良好.以大菱鲆为母本、星斑川鲽为父本进行了属问杂交,获得的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胚胎发育顺利,但仔鱼1日龄全部死亡,不能进一步发育.同时对杂交胚胎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并确定了胚胎发育的时序.  相似文献   

3.
星斑川鲽、钝吻黄盖鲽和石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海水鱼类。为探究这3种鲽科鱼类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信息,本文采用了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技术,对这3种鲽科鱼类各24尾个体的线粒体基因Cytb和COⅠ进行初步研究。测序得到的序列经人工处理校正后分析,其中Cytb基因片段可用长度为358bp,包含58个变异位点,20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COⅠ基因片段可用长度为559bp,包含变异位点56个,转换位点18个,颠换位点3个;Cytb基因片段和COⅠ基因片段均表明黄盖鲽和石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与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而星斑川鲽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基于Cytb和COⅠ序列的两种系统发育树(邻接法和不加权对群法)均表明3种鲽科鱼类中星斑川鲽与石鲽亲缘关系更近,与黄盖鲽相对较远。鲽科鱼类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分析可以为鱼类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保障我国鲽科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和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左眼型比例分别为66.9%和57.3%,介于星突江鲽(84.7%)和石鲽(0%)之间;正反杂交种体表未见似石鲽的长骨板样结构,在此大致位置处仅分布有星突江鲽体表相似的鳞片;杂交种的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均有比星突江鲽偏小、颜色偏淡的条纹,但侧线均与母本相似,正交种在胸鳍末端处弯曲,而反交种近似直线形;两杂交种可数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73和20.76,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16和26.47。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杂交种的性状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利用判别分析构建了4种鱼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7.50%;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的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2.562%,主成分1对主成分3的散点图显示两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星突江鲽和石鲽。研究表明:星突江鲽与石鲽的正反杂交种在眼睛位置、鳞片和鳍的形态特征上更倾向于星突江鲽,而侧线、可数、可量性状则更多地遗传了母本的形态特征。本研究旨为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星斑川鲽的养殖条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6年以全人工育苗技术培养3cm以上星斑川鲽种苗75万余尾。介绍了星斑川鲽养殖的环境条件、饲料与投喂技术、养殖密度和管理等;对其经济性状和品质、生长特点等进行了分析,预测分析发现星斑川鲽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养殖和增殖放流新鱼种。  相似文献   

6.
8种鲆鲽鱼种间遗传距离与杂交亲和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8年,先后进行了褐牙鲆♀×夏牙鲆♂、褐牙鲆♀×石鲽♂、褐牙鲆♀×条斑星鲽♂、褐牙鲆♀×大菱鲆♂、大菱鲆♀×条斑星鲽♂的正反交试验,并收集了文献报道的研究资料,包括条斑星鲽×圆斑星鲽、石鲽×星斑川鲽、夏牙鲆×漠斑牙鲆及褐牙鲆×圆斑星鲽的正反交试验结果,对所涉及的8种鲆鲽鱼远缘杂交亲和性进行分析。根据Russell对杂交亲和性的定义,正反交均可行,杂交适合度为1;正反交单向可行,杂交适合度为0.5,正反交均不可行,杂交适合度为0。同时,根据这8种鲆鲽鱼的16S rD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差异,估算其种间遗传距离。对8种鲆鲽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和杂交适合度作相关性分析,二者呈线性负相关(R2=0.81,P<0.01),即杂交的亲和性随种间遗传距离增大而降低。研究表明,鲆鲽鱼的杂交亲和性与其遗传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以通过种间遗传距离对鲆鲽鱼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星斑川鲽的呼吸行为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了温度、盐度与pH对星斑川鲽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宜温度范围星斑川鲽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4~26℃范围内,其呼吸频率Vf与温度T基本呈线性关系Vf=1.8168T+27.23(R=0.9376);在盐度5‰~31‰范围内其呼吸频率变动幅度小,呼吸频率的改变量只有10次/min,为广盐性鱼类;高pH(10.15)和低pH(3.0)情况下,星斑川鲽鱼的鳃盖张合大,鳃盖外缘外翘;30min后表现出不适应,上下窜动,而在pH=3.0中的鱼1h50min全部死亡,可见星斑川鲽耐酸性不如耐碱性。  相似文献   

8.
以体重为338.32-445.98 g的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4%,显著高于其他3种鱼(P<0.05);反交种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43%,与星突江鲽差异显著(P<0.05),与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交种的水分含量最高.4种鱼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液体、水分、脂质流失率均显著低于星突江鲽和石鲽(P<0.05),其熟肉率显著高于反交种(P<0.05).正交种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鱼,且支/芳值接近人体正常水平.4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尤其是正交种,还高于鸡蛋蛋白质标准.正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也均为最高,而反交种均为最低.研究表明,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营养价值较高,其肌肉品质更优于星突江鲽和石鲽,在营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这为星突江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又称星突江鲽,隶属鲽形目,鲽科,鲽亚科,川鲽属。星斑川鲽俗称鹰斑鲽、江鲽、沼鲽、棘鲽、星点石鲽、珍珠鲽、黄金鲽等,是鲽类中的大型鱼种,最近在国外已经成为竞争力非常强的养殖鱼种,是具有极高商业开发价值的比目鱼类。川鲽属仅2种,另外种为欧川鲽(Platichthys flesus)。在网上有人将星斑川鲽与条斑星鲽混淆,星斑川鲽国内自然种群十分罕见,已经成为珍稀品种。2006年我们在山  相似文献   

10.
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杂交的子一代(杂交鲽)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并与其亲本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鲽的含水率和粗蛋白略低于双亲,粗脂肪含量介于二者之间;杂交鲽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低于双亲,但EAA/TAA和EAA/NEAA均高于双亲,此外,杂交鲽肌肉中缬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双亲;脂肪酸含量方面,杂交鲽的EPA明显高于双亲,DHA比星斑川鲽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温度、盐度与pH对星斑川鲽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宜温度范围星斑川鲽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4—26℃范围内,其呼吸频率V冉温度T基本呈线性关系:Vf=1.8168T+27.23,R=0.9376;在盐度5—31范围内其呼吸频率变动幅度小,呼吸频率的改变量只有10次,分,为广盐性鱼类;高pH(10.15)和低pH(3.0)情况下,星斑川鲽的鳃盖张合大,鳃盖外缘外翘;30分钟后表现出不适应,上下窜动,而在pH=3.0中的鱼1小时50分钟后全部死亡,可见星斑川鲽耐酸性不如耐碱性。  相似文献   

12.
刘振华  袁良  徐中平  王波 《河北渔业》2009,(10):23-24,29
为探讨星斑川鲽出口标准、健康养殖、育苗技术,达到零药残标准,系统分析了不同规格星斑川鲽种苗对次氯酸钠、KMnO4、溴氯海因、二氯异氰尿酸钠、ClO2等常用消毒剂不同剂量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溴氯海因和ClO2为最佳氯消毒剂,为零药残,廉价高效,可以在种苗和成鱼养殖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受精技术,以星斑川鲽为母本,石鲽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受精卵在13~14℃海水中培养。利用DCM130-2.0显微电子成像系统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借助XTZ-D体视显微镜拍摄发育过程,分别在卵裂期、孵化前期统计杂交胚胎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试验结果表明,杂交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器官发生、脱膜孵化5个阶段,在水温13~14℃条件下,受精卵历时98h完成孵化,该杂交组合胚胎发育时间介于双亲之间,杂交胚胎受精率为15.6%,孵化率为42.1%。杂交胚胎发育在卵裂、囊胚、原肠、器官形成和孵出期均有畸形胚胎出现,畸形率为57.1%。本研究结果为星斑川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提供了直接的发育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 1788),英文名为Starry Flounder(繁星鲽),又称星突江鲽,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川鲽属(Platichthys)。俗称珍珠鲽、黄金鲽、鹰斑鲽、江鲽、棘鲽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冷温性大型鲽类,与圆斑星鲽、条斑星鲽齐名。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快,一般放养全长5cm的苗种,养殖10个月体重可达到600~800g,养殖18~20个月体重可达2000g。现是日本最  相似文献   

15.
星斑川鲽工厂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又称星突江鲽,隶属于鲽形目、鲽科,俗称珍珠鲽、黄金鲽、鹰斑鲽、江鲽、棘鲽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冷温性大型鲽类。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快,一般放养全长5 cm的苗种,养殖10个月体重可达到600~800 g,养殖18~20个月体重可达2000 g。现是日本最受欢迎的比目鱼类之一,市场售价1~2万日元/  相似文献   

16.
渤海石鲽、星鲽、高眼鲽及焦氏舌鳎的食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记载了对渤海石鲽(Platichthys bicoloratus)、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及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四种经济比目鱼类食性的研究所得。石鲽及星鲽属底栖生物与游泳生物食性鱼类;高眼鲽属底栖生物食性鱼类;焦氏舌鳎属底栖与游泳生物食性鱼类。生活于同一生物群落中的比目鱼类以其营养生态位的部分交错,从而缓和了对食物的竞争。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星斑川鲽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1788)的观察、测量,对可数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比较详细研究了星斑川鲽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对其进行解剖观察及镜检分析,比较详细阐述了星斑川鲽的内部解剖特征,并与国外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星斑川鲽的分类学与养殖生物学提供必要科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以体重为338.32–445.98 g的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4%,显著高于其他3种鱼(P0.05);反交种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43%,与星突江鲽差异显著(P0.05),与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交种的水分含量最高。4种鱼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液体、水分、脂质流失率均显著低于星突江鲽和石鲽(P0.05),其熟肉率显著高于反交种(P0.05)。正交种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鱼,且支/芳值接近人体正常水平。4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尤其是正交种,还高于鸡蛋蛋白质标准。正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也均为最高,而反交种均为最低。研究表明,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营养价值较高,其肌肉品质更优于星突江鲽和石鲽,在营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这为星突江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星斑川鲽MHCⅡ恒定链Ii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星斑川鲽MHCⅡ类分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实验通过SMART-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星斑川鲽MHCⅡ恒定链(MHCⅡIi)的全长cDNA序列,其长度为1766 bp,包含135 bp的5′非编码区、837 bp的开放阅读框和794 bp的3′非编码区。该基因共编码27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0.848 ku,等电点为6.89。与已知物种MHCⅡIi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与狼鲈、紫红笛鲷和鳜关系较近,同源性均为79%。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了MHCⅡIi在星斑川鲽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爱德华氏菌感染前后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脾脏、头肾、肝脏、后肠、性腺、心脏、血液、鳃和肌肉组织中,MHCⅡIi mRNA均有表达,但在表达量上有明显差异,脾脏和头肾组织相对表达水平较高,鳃、血液、肌肉、心脏和性腺中的表达水平较低。病原感染后,免疫相关组织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肝脏和后肠的表达水平也略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本研究可为星斑川鲽MHCⅡ类分子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海水养殖鱼类的抗病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饥饿后再投喂对星斑川鲽生长、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饥饿不同时间后再恢复投喂相同时间的方法,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的星斑川鲽[(26.02±0.30)g]的生长、摄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超过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超补偿生长;饥饿10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15 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显著(P<0.05),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后再投喂处理对星斑川鲽的体质量、全长、特定生长率、比肝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总摄食量、平均摄食量、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排粪率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后生长最快,表现出很强的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