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西、安徽、湖南3个青冈栎种源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及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对不同程度水涝胁迫(湿害胁迫和淹水胁迫)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青冈栎幼苗对湿害胁迫和淹水胁迫响应具有显著差异,且种源之间应对不同处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在湿害胁迫下3个不同种源青冈栎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在淹水胁迫下均呈现下降趋势;3个种源青冈栎在淹水胁迫下的MDA含量均要显著高于湿害胁迫和对照组;SOD、POD活性在湿害处理和淹水处理都呈上升趋势,淹水处理下3个种源SOD活性均要显著高于湿害处理;POD活性则与SOD相反,湿害处理下湖南和安徽种源的青冈栎POD活性要显著高于淹水处理,广西种源的青冈栎在两种处理下差异不明显。(2)不同种源青冈栎之间对水涝胁迫响应差异显著,综合4项指标其中湖南种源的青冈栎幼苗在抵抗水涝胁迫表现最佳,在湿害胁迫处理下具有最高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的POD活性,较高的SOD活性,以及在淹水胁迫处理下具有最低的MDA含量。(3)将淹水胁迫下发生变化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与MDA含量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负相关,POD活性与MDA含量在0.05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而SOD活性与POD活性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6种园林树木对持续性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榔榆、榉树、朴树、女贞、枇杷、珊瑚树2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持续淹水对不同树种外部形态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树种的抗涝性特性与差异.结果表明:1)淹水胁迫下,不同树种幼苗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形表现出明显的水渍斑点和黄化特征,但不同树种受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2)淹水胁迫下,不同树种2种保护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榔榆叶片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反应最为敏感,表现为淹水初期SOD活性的显著上升和POD活性的剧烈增加,但后期两种保护酶活性趋于平缓变化;榉树、朴树在整个淹水期SOD活性呈现先期下降后期抬升的波动变化;而女贞、珊瑚树在整个淹水期SOD、POD活性的变化相对较小,不同处理期的测定值差异均不显著.3)榉树、朴树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呈现前期略有下降后期缓慢上升的变化;而女贞、枇杷两树种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呈现先期下降,后期平缓变化的态势.4)淹水初期榔榆MDA含量明显上升,并于淹水第13天时含量最高,榉树和朴树的MDA含量变化呈现先期下降后期缓慢上升的变化,枇杷、女贞的MDA含量变化几乎呈一直线变化.5)6树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树种的耐涝性进行评估,其耐涝性强弱大致排序为:女贞、枇杷、珊瑚树、朴树、榉树、榔榆.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长江流域滩地的季节性淹水发生的状况,以69、189、3412及3804杨树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各处理下杨树的地径、树高,叶片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及叶绿素等生长生理指标,比较4个杨树品种在不同淹水胁迫处理下的适应性及生理调节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淹水胁迫程度的增加,各品种杨树幼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均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在60d淹水处理后,低水淹及高水淹其叶片的MDA均高于对照,说明淹水胁迫显著提高杨树叶片的MDA含量;淹水处理下的杨树品种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升高,但可溶性糖在本试验中对水分胁迫不敏感;低水淹和高水淹处理下的各杨树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基本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3412杨耐淹水胁迫的能力较强,69、189杨次之,3804杨耐淹水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24 d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叶片光合生产力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抑制了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了叶片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并影响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减小.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孔导度蒸与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蒸腾速率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土壤相对含水量≥25%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气孔因素导致.在土壤相对含水量<25%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导致.  相似文献   

5.
淹水胁迫下5种竹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叶苦竹、凤尾竹、黄条金刚竹、鹅毛竹、菲白竹为试验材料,研究淹水胁迫下5种竹子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各试验竹种在淹水胁迫处理期间,其叶片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在处理结束后,长叶苦竹、菲白竹的相对电导率超出50%,已接近死亡,而凤尾竹、黄条金刚竹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不大,说明凤尾竹、黄条金刚竹抗水淹胁迫能力较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竹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长叶苦竹、菲白竹在处理结束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接近0,其中长叶苦竹处理结束时叶片叶绿素含量仅为淹水初期的4.6%.随着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各竹种叶片内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保护酶(SOD、POD、CAT)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SOD活性对淹水胁迫的反应最敏感,在淹水处理6天后,就达到最大值,而各竹种POD、CAT活性峰值出现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6.
淹水胁迫对朴树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朴树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淹水胁迫对朴树幼苗形态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朴树幼苗的高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其地径的增长和不定根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净光合速率受气孔因素影响呈现出先快速下降随后有所上升最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整个淹水处理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现象,叶形比CK组更圆润,在处理中后期,下部叶片变黄脱落,叶片相对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淹水时间的持续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因此初步认为朴树幼苗具有一定的抗淹水能力,为较耐水湿树种,可以在地下水位过高和轻度淹水胁迫地区培育,而长期的淹水也会使其受到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淹水胁迫对湖北海棠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淹水胁迫下湖北海棠幼苗生长、形态和叶片生理特性,以湖北海棠3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淹水处理下,湖北海棠幼苗存活率为100%,但叶色及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淹水前期叶色由绿色向紫红色转变;淹水后期,叶片颜色由紫红色向黄绿色转变,茎基部皮孔变得肥大且数量显著增加;在淹水49 d时,较多数量的不定根从茎基部皮孔伸出。(2)长期的淹水胁迫会抑制湖北海棠幼苗的苗高生长和地径增长;(3)淹水胁迫抑制了光合色素的合成,降低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含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下降,而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升高。(4)叶片中的MDA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淹水前期外,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1)。(5)叶片SOD酶活性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淹水前期(21 d),S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此后,SOD酶活性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6)淹水促进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显著上升(P0.01)。这些说明湖北海棠在淹水下可以通过形成较多数量的肥大皮孔、不定根以及保持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和较高的SOD酶活性来缓解淹水逆境对其造成的伤害。因此,湖北海棠属于耐水涝的观赏树种,可在洪涝多发区(如沿江、沿海等)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闽楠幼苗耐低温胁迫的能力,以闽楠一年生盆栽苗为材料,人工模拟不同的低温环境(10℃、5℃、0℃、-5℃)进行培养试验,以25℃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为对照,观察幼苗叶片在胁迫下的形态变化,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胁迫10d时,5℃和10℃处理的幼苗其叶形、叶色和枝梢形态与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但0℃处理的幼苗叶片则有明显变化;20d时,10℃条件下闽楠成熟叶片萎蔫下垂并伴有少许叶片脱落现象,而0℃处理的叶片还伴有失绿现象。经过-5℃/24h处理,幼苗叶片失绿且伴有结冰现象;常温恢复1h和12h后,叶片出现反卷、失绿严重、叶片重度萎蔫并脱落的现象。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和持续长时间的处理,闽楠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增加,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叶绿素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经过24h的冻害处理及常温恢复1h和12h,闽楠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用Logistic方程计算出闽楠幼苗半致死温度为-2.9℃。试验结果说明闽楠幼苗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低温,但持续20d的冷害和-5℃/24h冻害及常温恢复12h处理,其幼苗叶片的正常代谢及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香椿(Toona sinensis)、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实生种子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化香椿、秋枫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及胁迫时间延长,香椿、秋枫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SOD活性在胁迫处理4天时明显增加,之后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中度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40%)处理20天时,菌根化香椿、秋枫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均高于非菌根化苗.这说明,接种丛枝菌根能有效促进香椿、秋枫幼苗生理抗旱性,且干旱胁迫程度越重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给消落带的生态修复和优良池杉(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种质资源发掘提供参考,以广西凭祥(GXPX)、江西分宜(JXFY)和浙江安吉(ZJAJ)3个种源池杉幼苗为对象,通过不同深度浸没模拟淹水胁迫,测定各种源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物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法评价各种源的耐淹性,探究不同种源池杉幼苗在淹水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耐淹性差异。结果表明,随淹水深度增加,3个种源池杉幼苗叶片中的各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JXFY和GXPX种源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上升趋势,ZJAJ种源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3个种源池杉幼苗的耐淹性表现为GXPX(0.886)> JXFY(0.376)> ZJAJ(0.042)。3个种源池杉幼苗在轻度淹水胁迫下均表现出较好适应性,在重度淹水胁迫下受到抑制与损害,广西凭祥种源的耐淹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