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农桐间作与作物产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桐间作是我省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长期和自然灾害斗争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我国平原地区一种特殊的造林形式,是平原绿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保护农田、抗御自然灾害、改善田间小气候,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防护作用,同时对尽快解决平原地区木材供不应求的急迫情况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农桐间作的防护效益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探讨农林生产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农桐间作,是我省广大劳动群众在与风沙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栽培制度.它具有优久的历史。桐树生长迅速,材质良好,用途很广,是我省主要出口物资之一.大力营造农桐间作林,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二是增加肥料,改良土壤,起到以林促农的作用;三是桐树生长快,成材早(8—10年成材),收益大,可以增加收入巩固集体经济,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因此,营造农桐间作林是战备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我省适宜泡桐生长的地方辽阔广大,不仅四旁适宜桐树生长,而且平原沙区也是大搞农桐间作的好地方。兰考、睢县等都已营造了万亩农桐间作林基地,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地应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发动群众,要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大搞农桐间作,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 平原绿化,一般是指我省平原地区的四旁绿化、农田林网化和农桐间作化.发挥平原地区植树造林条件好,潜力大,投资少,收益大的优势,加速发展我省平原绿化,对解决我省平原地区木材自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省平原地区宜林地资源丰富,是我省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之一.予东平原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55.7%.据调查:有四旁空隙地约二千万亩,可以发展速生丰产林,大约有二千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桐间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我省农桐间作发展很快。据统计,农桐间作面积已达一千三百多万亩,在造林速度、栽植数量和蓄积量方面,均居全国第一位。发挥这个优势,对短期内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桐材,支援四化建设和外贸出口,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省农桐间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实现我省农桐间作化,于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一年期间,分别到周口地区的商水、太康、淮阳、扶沟、西华县;商丘地区的民权、睢县、商丘等县;开封地区的兰考、新郑县;许昌地区的临颍、长  相似文献   

5.
<正> 泡桐是我省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近几年来,有较大幅度的发展,据统计,我省现有泡桐2.1亿株,农桐间作面积1500多万亩,每年育苗30-40万亩,新栽幼树5000万株以上,无论在造林速度,栽植数量,农桐间作规模和桐木蓄积量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这是我省林业生产上的一个优势,应很好发挥这个优势.我们要不断提高泡桐的生产水  相似文献   

6.
<正> 泡桐是我国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同时也是农田林网化的理想树种.近几年来,我省农桐间作的面积逐年扩大,泡桐发展很快,为了给农桐间作、农田林网的营造提供足够的优质壮苗,特对不同的埋根密度对苗木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供参考.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农学院苗圃、临颖  相似文献   

7.
<正> 农桐间作,会不会发生泡桐与小麦争光的矛盾呢?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在商丘地区农桐间作田作了大量的光照强度观测,从获得资料看此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夏播作物因生长季正处在盛夏,此时泡桐枝叶繁茂,由于泡桐遮荫而表现为有争光现象,造成夏播作物有不同程度减产。而麦桐间作,由于泡桐和小麦的生育周期是错开的,两者基本上不存在争光现象。不仅如此,农桐间作还为小麦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间作地小麦与对照地小麦相比都表现有明显的增产.  相似文献   

8.
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的光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在我国劳动人民的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农桐间作新的栽培形式。这种新的栽培形式,适应我国自然气候条件,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一种以林护农、农林结合共同发展的一个新途径。目前,这种农桐间作已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大量发展。农桐间作是一种以桐树为上层,农作物为下层的人工栽培群落。它既能发挥树木改造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有益作用,又能给农作物生产创造稳产、高产的有利条件,并能获得农林双丰收。尤其在我国干旱少雨、风沙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这种人工栽培群落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中,桐树和农作物构成一个新的有机体。群落内的光照、水分、温度、物质交换和养分循环等,将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农作物和桐树的生长又  相似文献   

9.
<正> 豫西黄土区的农桐间作是保持生态平衡,发展大农业的一种合理的种植方式.实践证明,它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高农业产量、增加木材收益、能达到林茂粮丰的目的,是改变农村自然面貌,治穷致富的重要途径.农桐间作,从1981年开始存豫西黄土区推广,目前已发展到150万亩,植桐50万株.发展较早的灵宝县已基本实现了农桐间作林  相似文献   

10.
泡桐是豫东沙区速生树种,它对固沙和农田防护起着很大作用。目前,豫东地区部分县已普遍实行了农桐间作,发展早的,已开始采伐利用。实践证明,那里发展农桐间作快,那里就能够很快的改变落后面貌。为了持续不断利用泡桐资源,使其早日成栋成材,我们于1978年5月21日到6月15日,在睢县进行了泡桐林带的萌芽更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于后:一、调查地区情况:调查以睢县尚屯公社梁庄大队为重点,还调查了东郊公社保庙大队及尤吉屯公社尤吉屯大队。该区地势平坦,排灌系统良好,  相似文献   

11.
泡桐在我国分布广泛,生长快,材质好,既适合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又适于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行农田林网化和农桐间作,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总结了泡桐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2.
泡桐在我国分布广泛,生长快,材质好,既适合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又适于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行农田林网化和农桐间作,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总结了泡桐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掌握农桐间作在我县农业防护效益的科学数据,我们对大墙周公社五道口农桐间作地,1975年以来的粮食产量进行了调查,并于1980年6月对农桐间作地小麦产量和桐木蓄积量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调查分析。一、调查地概况与方法:调查间作面积40亩(129×207),树龄为13年生,株距5米,行距17米,每亩平均7.8株,郁闭度0.51,林冠透光度0.28,平均树高10.17米,平均枝下高4.6米,平均胸径  相似文献   

14.
<正>泡桐分布范围广泛,适应性强,对气温、降水和大气湿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河南省优势乡土树种之一,其经济价值较高,并适于与农作物间作。因此,在平原农区、浅山丘陵和山区营造农田林网和速生丰产林,实行"四旁"绿化和农桐间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泡桐是假二次分枝,特别是兰考泡桐在自然生长情况下,一般不能连续形成通直的主干,因此,通过人工抚育管理对泡桐进行人工接干,形成通直的干材,对于提高主干材质有  相似文献   

15.
<正>泡桐分布范围广泛,适应性强,对气温、降水和大气湿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河南省优势乡土树种之一,其经济价值较高,并适于与农作物间作。因此,在平原农区、浅山丘陵和山区营造农田林网和速生丰产林,实行"四旁"绿化和农桐间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泡桐是假二次分枝,特别是兰考泡桐在自然生长情况下,一般不能连续形成通直的主干,因此,通过人工抚育管理对泡桐进行人工接干,形成通直的干材,对于提高主干材质有  相似文献   

16.
<正> 推广农桐间作,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农作物是否减产。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从1978年开始,我们在农桐间作地中对夏秋作物的产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按机械随机布点的原则抽样,对样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证明;除泡桐行距30米以下间作地中夏秋作物(小麦、玉米)有减产的情况外,30米以上行距的间作地中夏秋作物(小麦、玉米)均属于增产情况。现以1979年秋季崔楼东队一块60米行距泡桐——玉米人工栽培群落的间作地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崔楼东队样地,泡桐林带为东西走向,株行距为5×60米,林带行长约300米。调查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两行各六株树的范围内机械随机设点抽样,调查线由北向南设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积累与归还,是衡量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生态系统研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国外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对针叶林的研究已开始。泡桐(Paulownia)是我国分布广泛的树种之一。由于其具有生长迅速、材质良好和繁殖容易等特点,因而在我国中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大量栽植。其中河南栽植数量最多,目前现存株数已有三亿株。人工泡桐林树种单一,层次单一,是一种结构简单的人工栽培群落。同时不少地区实行农桐间作,大量泡桐引入农田。泡桐林物质流的循环,不仅对泡桐林本身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18.
一、泡桐科技发展的现状泡桐原产我国,具有生长迅速,分布广泛,材质优良,繁殖容易等优良特性,是我国著名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之一,也是华北、中原平原地区农桐间作的一个优良树种。木材用途广,经济价值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泡桐的叶、花、果既可药用,又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泡桐的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有计划地大力发展泡桐,对于迅速增加我国木材生产量,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外贸出口对桐材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黄淮海不同类型农桐间作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间作方式下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应用综合评判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该区农桐间作的最佳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地热辐射平衡各分量均低于对照地,热量平衡各分量也有这种趋势,其降低程度与间作行距成反比;在各种间作方式中,以5×40~5×50(m)的方式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70年代以来国内外涉及农桐间作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报告总结如下:①泡桐是强阳性树种.由于具有根系分布深、树冠稀疏等特性,较适宜与农作物复合经营;②间作后由于系统具有减低风速和最高温的作用,因此有助于提高系统抵御灾害天气的能力,但对光的截留对提高系统内作物的产量有副效应;③间作前6a和6a后,适宜的间作密度分别为5m×20m和小于5m×30m,但该结论仍有争议,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④幼龄间作林营养补给的效果仍存在争议,但接干修枝的研究成果已被生产单位普遍接受;⑤在提高研究手段,完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不同桐种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树冠对光的截留、光质、光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系统内农作物光能结合及系统效应评价方法等领域将是今后农桐复合经营系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