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内的二类调查数据,采用新调查的二类数据更新生态公益林数据的相关因子。以上虞市的重点生态公益林数据更新为实例,具体介绍了方法和步骤,并对二类调查小班界线与生态公益林小班界线不一致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以生态公益林小班界线不动,涉及的二类小班以细班的形式记载在该公益林小班内的处理方法解决问题。对生态公益林数据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以数字化方式管理生态公益林数据,固定生态公益林小班经营等较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晋安区为例,介绍了1997年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建档更新与信息系统的建立,叙述了本次二类调查与应用网络版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小班变化卡片获取小班数据的过程,分析了1997年二类调查与本次二类调查的内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侧面反映了最近一次福建省二类调查以及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与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利用一类清查固定样地资料更新二类调查小班数据的方法,解决了在运用遥感资料进行二类调查时,依遥感信息确定为无明显变化小班的数据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录入和整理是一项繁琐而又费时的工作,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等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利用数据库中简单易学的标准SQL小程序实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库快速整理,如批量修改表结构,检查调查数据逻辑、重复小班号处理、多个关联表合成一个表、分类统计,数学模型拟合时剔除异常小班等。实验表明,利用SQL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整理,节省了人力、物力、工作时间,提高了数据规范性和数据库质量。  相似文献   

5.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小班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小班区划方法进行改进得到连续小班区划方法 ,试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大量野外调查时间 ,大幅度提高小班界线区划的准确性 ,使小班界线相对稳定 ,调查成果可提供落实到山头地块的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及图面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旌德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小班角规调查杉-松-阔模块为例,阐述了利用Excel VBA对角规调查数据内业处理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角规调查小班蓄积量的自动计算,可避免二类调查查找引用数据量大、计算耗时长,且容易出错的问题。通过二类调查人员的实践操作应用,角规调查小班蓄积量的自动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正确,工作效率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业资源管理》2017,(4):151-154
根据项目区2006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以及2005年、2013年、2014年的3期TM遥感影像,典型选取29个小班开展了外业验证调查,对比分析了典型验证调查结果和二类调查结果。根据U检验结果,29个小班验证调查的蓄积平均值和二类调查蓄积平均值基本是一致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俄方提供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总体蓄积是可信的;根据F检验结果,单个验证调查小班公顷蓄积与二类调查公顷蓄积差值波动较大,可信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最新的高清彩色航片对小班进行区划,应用二类调查信息管理平台对小班图面和数据库进行管理,实现了二类调查的小班固定,保证了资源调查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小班调查,可以满足蓄积量落实到山头地块,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提供资源数据。抽样调查,可以给出可靠的精度指标,控制全部小班调查(总体)的蓄积精度。小班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抽样控制总体法。抽样控制总体的二类调查,如果在建立  相似文献   

10.
小班调查蓄积量修正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通常采用抽样控制和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抽样调查控制总体蓄积精度,用小班调查方法,将资源数据落实到小班(地块)。在抽样调查精度达到固定要求以后,小班调查值若和抽样调查值相差较大,则必须修正小班调查值,这里面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天津市“十四五”造林绿化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实施性,针对高速公路、高铁、一级河道两侧100~150 m绿色廊道,从森林分布、森林结构和森林健康3方面,对小班的林分质量进行调查,并按层次权重分析法汇总各评价指标分数,得到典型森林小班质量等级后,利用航片影像特征将结果反推至剩余森林小班,最后获得了绿色廊道林分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林地一张图小班排序编号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10.2浮动版,用简单的Python语句求算小班周界横坐标最小值、纵坐标最大值,在查找相同的工具制作表中,图层与表连接,在横坐标最小值与纵坐标最大值相等的相邻小班顺序值字段中输入从左到右顺序值用于排序,导出图层属性表,采用Excel 2010函数countif自动编号,图层与Excel表连接,用VBScript语言字符串函数left表达式格式化小班号,对横坐标最小值与纵坐标最大值相等出现错误的小班编号,手动修改小班号错误。其操作简单,容易理解,实用,可解决极少数小班号编号不准确的问题,使小班自动编号准确,符合林业调查规划小班编号规则。  相似文献   

13.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单位蓄积量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结合武汉市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十一五清查")研究建立森林小班单位蓄积量数学模型,对全市林地小班单位蓄积量进行回归模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角规测树".在降低调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快速、精确地进行森林蓄积量调查,从而全面革新了森林蓄积量的调查方法,为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探索出了可...  相似文献   

14.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内业工作中,获取林地图斑面采取了勾绘图斑界线,然后转换为图斑面,最后利用记录属性信息的点状数据对图斑面进行赋值的方法。针对这一流程,利用GIS技术,解决了图斑属性信息记录操作步骤繁多的难题,大大缩短工作步骤,提高了效率。在VB编程环境下,采用ArcEngine组件库,提出利用鼠标图上单击进行记录二类图斑属性信息的算法,通过后台计算自动对属性信息的实施编号。  相似文献   

15.
天然林区小班森林资源数据的更新模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为例,根据1997年森林经理调查的848块固定样地数据,与全林整体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适合于天然林区林业局(场)无人为干预小班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的林分级生长模型组。该组模型包括林分密度指数,平均高,断面积,形高,郁闭度等林分测算因子的生长或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6.
果子沟林场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提高森林景观模拟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为森林景观规划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新疆霍城县果子沟林场作为试验区,以林区内主要树种雪岭云杉为树木建模对象,以小班为单位对果子沟林场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通过外业测量获取林木的树高、胸径、冠幅以及冠高等测树因子。从冠形和叶片角度入手对雪岭云杉的外形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单曲线方程对冠形进行模拟,使用泊松分布模型模拟树叶在树冠内的分布情况。然后,使用林相图提取小班边界。利用外业调查数据和CTS系统构建不同形态的树木模型。通过林分分布规则、小班属性以及林场内植被分布规则对林木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最后,使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管理平台,使用八叉树作为三维场景管理,结合LOD、视点替换、及地形分页等三维场景渲染及优化技术,对果子沟林场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模拟面积达300 km2,平均帧率20 FPS以上。[结果]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小班的空间分布格局,直观地体现出小班内部林木的空间位置分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PowerBulider下天然林森林资源数据更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前有关小班数据更新方面报道是以人工林为例 ,在 DOS操作系统下 ,对 d Base数据库进行管理和运作 ,但存在一些问题 :( 1) d Base之类的数据库直接在 PC根目录下运行。它们只有一种数据库格式 ,主要是针对单用户存取的 ,在安全性、数据完整性上功能较差。 ( 2 ) DOS环境下开发的软件使用繁琐 ,可操作性差。 ( 3)数据是单用户存取 ,浪费大量资源 ,难以实现数据共享 [1,2 ] 。天然林由多林种组成 ,其小班数据更新比人工林更新繁杂 ,国内在天然林资源如何更新 ,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 ,国内林业系统所用计算机多平台并存、数据库类型不一。…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经历了目测调查(踏查)、航空目测调查、以小班为基础的抽样调查、以地形图为基础的小班调查和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为基础的小班调查5个主要技术发展阶段。文中介绍各阶段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和手段,其中小班调查内容和林分调查因子测量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稳定,但小班区划和数据处理方法随着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得到了较大发展;综述了2017年以来以机载激光雷达和高分遥感为核心技术的大区域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进展,并展望了超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