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龙井茶是浙江省主要的名优茶种类,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于世。传统龙井茶的加工为手工炒制,对炒茶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工效较低,与当前龙井茶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新型龙井茶炒制机(长板式龙井茶炒制机、  相似文献   

2.
陈中泽 《茶叶》2002,28(4):210-210
随着名茶多用机的问世,以及其机械结构、性能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在广大茶区得以迅速推广,成为茶农炒茶的好帮手,并被广泛用于龙井茶的炒制。然而,全程机制龙井茶往往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色泽偏暗,难以达到中高档茶嫩黄色的要求;二是呈棍棒状扁形,显得其外形长直度有余而宽扁度不足。难与传统龙井茶相比。导致机制龙井茶不被看好,卖价不高。为保持传统龙井茶风格,于是各种机手结合炒制工艺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由浙江富阳茶叶机械总厂研究设计成功的6CDM—42型名优茶多功能机,采用五只槽形锅往复运动达到炒制目的,运动速度快慢可调,热源采用柴、煤、炭为燃料,适用于制作中低档龙井、旗枪等扁形茶.茶叶界有关专家、西湖龙井茶区炒茶老师傅以及个体茶农从现场观察炒制作业后,一致认为,该多功能机的研制是成功的,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制茶品质好,用该机炒制龙井茶、旗枪茶,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增加茶农经济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中低档龙井茶的机器炒制技术。结果表明,使用手、机结合技术炒制的龙井茶,品质良好,明显优于全机炒和全手工炒制的产品,同时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对充分利用茶树鲜叶资源,缓解茶区当前炒茶劳力紧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茶叶》1983,(2)
四月五日,西湖区在梅家坞举行了首届西湖龙井茶炒制比赛。13名炒茶能手参加了比赛。炒制的样品经评茶小组审评,评出三名最佳炒茶能手,共有八位优胜者获得了奖状与奖品。  相似文献   

6.
随着名茶多用机的问世,以及其机械结构、性能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在广大茶区得以迅速推广,成为茶农炒茶的好帮手,并被广泛用于龙井茶的炒制.  相似文献   

7.
“电磁内热”龙井茶炒茶装置,在1975年由浙大电工研究所协助西湖公社满觉陇大队试验成功后,1976年投入生产,经过连续五年的炒制,共炒制五万多斤龙井茶,证明具有“优质、高效、节能、低本、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8.
扁形茶炒制机(龙井茶机)是按照扁形茶手工炒制工艺要求生产的,集手工炒制工艺杀青、理条(压扁)、辉干为一体的多功能茶叶加工机械,以其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等优点赢得了广大茶农的青睐和好评。扁形茶炒制机在全国特别是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区广泛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名茶生产机械化,促进了茶叶产业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应我国机械工业部邀请在上海机械学院短期讲学的加拿大康克底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林燧博士,5月15日由上海机械学院顾景贤副教授和该院外办人员陪同,专程到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实验茶厂参观访问,林燧博士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龙井茶的炒制,应用电磁内热和常规单机初制眉茶以及中、小型绿茶初制连续化设备与茶叶精制机械等,品尝了新炒的龙井茶。林燧博士  相似文献   

10.
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是我国生产量最多、平均卖价最高的名优茶类型。在我国的茶叶机械中,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经历了极为曲折和漫长的研究历程,最终获得成功和普及。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龙井(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是我国生产量最多、平均卖价最高的名优茶类型。在我国的茶叶机械中,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经历了极为曲折和漫长的研究历程,最终获得成功和普及。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龙井(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两种常用扁形茶炒制机的性能与优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5,27(2):22-23
近年来,我国扁形名茶发展迅速,尤其是扁形名茶中最有代表性的龙井茶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带动了扁形茶炒制机械的研制.据估算,目前全国70%以上的扁形茶已全部或部分使用机器炒制,节约了制茶劳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扁形名茶的发展.当前扁形茶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加工机械主要有往复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和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两种,这两种机械结构和性能虽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将它们配套使用并进行适当手工辅助,可显著提高扁形茶的炒制品质和工效.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西湖区科委,从1979年开始,利用沼气作为炒制龙井、旗枪茶的燃料,其经济效益显著,3~4年内可收回沼气池的投资,炒制的茶叶品质也较好。一、沼气池的设计沼气池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容积的设计应以满足茶农一天能连续炒荣十几小时的需要为前提,同时也要考虑沼气发酵料的来源。1979年我们在旗枪茶产区的龙坞公社长埭茶场建了四只共200立方米的沼气池,茶季每天的产气量可供八只炒茶灶连续炒茶十小时。在西湖公社南山大队畜牧场建了四只共300立方米的沼气池用于炒制龙井茶。池的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14.
龙井茶是浙江省的主要名优绿茶,全省年产龙井茶约2万吨。其中一级以上的茶叶以手工炒制为主,中下档龙井茶用扁茶机炒制。由于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技术精良,造就了其优异的品质。本文就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工艺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档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参数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启爱  刘新 《中国茶叶》2000,22(4):11-12
历史上龙井茶的生产仅限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部分地域的茶区,由于制作工艺精湛,茶叶具有色、香、味、形回绝的美誉,为历史名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名优茶的需求不断增长,龙井茶的制作技术迅速在广大茶区推广,至目前为止,类似于龙井荣的扁形名优茶几乎遍及全国茶区。龙井茶毛茶的加工工艺为:摊青、青锅、回潮、辉锅四个过程,其摊青和回潮是预处理和中间处理工序,技术难度不大,较容易掌握。而青锅和辉锅两个过程是炒制龙井茶的关键工艺,是热加工过程,其间有10多种炒制手法与之配合。在这两个过程中既要控制加热的温度和…  相似文献   

17.
炒茶用油,尤其是手工炒制名优茶需要用油,这是茶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对于炒茶用油这一问题,在作为茶故乡的中国,不仅教科书中未曾涉及,而且,长期以来也很少为人注意,一直停留在习惯经验上,直到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成功“制茶专用油”,这才使制茶用油问题向科学化和标准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杭州市西湖区是举世闻名的龙井茶产地,全区有5个主产茶乡(镇),2万余亩生产茶园,年产干茶  相似文献   

18.
在茶叶初制中,除了锅式炒制机械外,还有筒式炒制机械。这类机械既有用于杀青的,也有用于炒干的,它们都有一个筒体部件。我们把主要工作部件为一筒体的制茶设备,统称为筒式炒制机械。一、性能特点我国筒式机械的研究,可追溯到50年代初。1955年后,浙江、安徽、贵州等省研制成功了滚筒杀青机,瓶式和滚筒炒干机。  相似文献   

19.
名优茶机制的机械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培和  刘栩 《中国茶叶》1996,18(3):20-21
近年来,名优茶机械发展很快,有不少机种已达到实用阶段,其中制茶性能较好的不下10种。这些茶机若能选配好,可制出质量上乘的各种类型的名优绿茶。笔者仅就扁条形、兰花形、珠形、针形和披毫类名优茶的机种选配以及制作工艺流程作一浅述。 1.扁形名优茶 外形呈扁平条形的名优茶,主要有龙井、旗枪、大方等。由于龙井茶的知名度高,所以现在有不少地方都在仿制龙井茶,生产外形扁平的茶叶。这类茶叶机制的机具选配,主要有龙井茶电炒锅、30型名茶杀青机、多功能机。制作扁形茶依原料嫩度不同,工艺有听差异,使用的机具也就不同。 特级茶:主要选配龙井茶电炒锅。制作工艺:鲜叶→摊放→青锅(龙井茶电炒锅)→摊凉→焊锅(龙井茶电炒锅)→过筛割末→簸片→成茶。 高级茶:选配龙并茶电炒锅、30型名茶杀青机、多功能机。制作工艺:鲜叶→摊放→杀青(龙并茶电炒锅或30型名茶杀青机)→炒坯(多功能机)→摊凉→煇锅(多功能机或龙井茶电炒锅)→过筛割末→簸片→成茶。  相似文献   

20.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的研制及全程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周光  胡金华 《茶叶科学》2006,26(2):154-158
连续型多功能茶炒制机由温度测控模块、压力测控模块、自动转锅装置和三口锅及压块等机械装置四部分组成。对该系统应用于扁平类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试验,通过比较各道工序各茶样的感官品质,获得了各工艺参数的大致范围,并采用正交试验法重点研究了对成品的色泽和香气影响较大的青锅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型多功能机炒制的龙井茶品质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是一种加工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茶炒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