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0%嘧霉胺悬浮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Pers.)引起的。是番茄生产上的1种重要病害。不仅可以为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而且可以侵染果实。造成烂果和落果。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生产上曾一度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防治番茄灰霉病,由于抗性的产生。致使防效大大降低。为了寻找1种安全高效的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和用量.我们对新药40%嘧霉胺悬浮剂进行了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证明该药剂是防治番茄灰霉病的一种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
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葡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为明确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本研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四霉素和啶酰菌胺对采自云南省宾川县、湖北省武汉市和辽宁省北镇市60株葡萄灰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45和1.115 μg/mL;上述葡萄灰霉病菌均对四霉素敏感,而11.7%的菌株表现为啶酰菌胺抗性。并且四霉素与啶酰菌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r=-0.040,P>0.05)。因此,四霉素可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研究结果对两种杀菌剂的科学使用以及葡萄灰霉病的可持续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武夷菌素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本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测定、胼胝质沉积测定、离体叶片和果实防治等试验,发现武夷菌素可以抑制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浓度达到120μg/mL时,对菌丝的抑制作用达到94.3%;当浓度达到100μg/mL时,武夷菌素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到96.0%;通过离体叶片及果实防效试验发现,武夷菌素浓度达到120μg/mL时,防治效果分别为87.5%和96.6%。武夷菌素可以显著降低灰霉病菌的草酸合成能力,导致其致病力减弱,从而减轻灰霉病菌对寄主的侵染。武夷菌素能够通过诱导葡萄叶片的胼胝质沉积,增加葡萄组织的防御能力,从而起到有效防治灰霉病的作用。综上所述,武夷菌素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生物防治药剂进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的抑制率。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菌EC_(50)为0.479 2mg/L,高于对照药剂异菌脲。  相似文献   

5.
王宇  杨畅  杨晓  善文辉  杨芳  王琦 《植物保护》2021,47(3):242-246
本研究在云南、四川、贵州、陕西、重庆5个省(市)共18个县市进行葡萄酸腐病、炭疽病和黑曲霉病害调查,调查发现,5省市葡萄酸腐病发生严重,在陕西省和重庆市部分地区发病率可达到35%以上;葡萄炭疽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璧山县,其发病率分别达到49.0%和45.0%,并且重庆市璧山县炭疽病的病情指数高达32.6;葡萄黑曲霉病发生普遍,陕西省西安市、四川省、重庆市发病率均高于20.0%,其中陕西省西安市发病率已达46.0%。5省市针对葡萄病害防治药剂主要集中在18种杀菌剂,主要防治葡萄炭疽病、白腐病、灰霉病和白粉病,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防治技术比较缺失。通过调查,期望给当地提供合理的病害防控及药剂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6.
灰霉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于灰霉病的防治,化学药剂仍然是最简单有效的途径。然而,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杀菌剂的使用更加精准,以延缓灰葡萄孢抗药性产生。笔者总结了防治灰霉病的9种单一活性位点杀菌剂的作用模式及抗性产生机制,以及多重抗药性和解毒作用等与作用位点无关的抗性产生机制,提出了减少杀菌剂对葡萄孢种群选择压力的策略和田间抗性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浓度33.3~50mg/kg,用药2次,末次施药后14d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均在89%以上,明显高于250g/L嘧菌酯悬浮剂有效浓度166.7mg/kg处理的防效,是防治葡萄灰霉病较为理想药剂,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8.
苏南地区巨峰葡萄的主要病害有黑痘病、炭疽病、灰霉病和霜霉病。在少雨年份发病较轻 ,易于控制 ,在多雨年份发病较重 ,通过合理的化学药剂组合防治可有效控制。在正常年份用化学药剂组合防治 4种病害时可兼治白粉病、白腐病、褐斑病等其它病害。通过 1991~1997年的田间试验示范 ,防治巨峰葡萄主要病害效果最佳的化学药剂组合是 ,萌芽期以石硫合剂和五氯酚钠混合使用消灭越冬虫源。喷药时间应掌握在结果母枝先端 1~ 2芽已吐绿 ,而大部分芽处于鳞片已脱落、露出褐色绒毛状态时。如喷药过晚易产生药害 ,喷药过早则防效差 ;展叶期至花前主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连续施药对番茄灰葡萄孢对咯菌腈敏感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从灰霉病发生初期开始,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7.5 g/hm2)定期向番茄苗喷施咯菌腈,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灰葡萄孢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番茄1个生长季节中连续施药7次后,病菌对咯菌腈仍表现敏感,其EC50值在0.004 7~0.046 2 μg/mL之间。在含咯菌腈的PDA培养基上对30个灰葡萄孢敏感菌株进行药剂驯化7代后,共产生2个抗药性突变体(Rg-12和Rdz-28),其中Rg-12对咯菌腈的EC50值是其亲本菌株g-12的46倍,Rdz-28的EC50值大于500 μg/mL,2个抗性突变体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产菌核能力方面均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推测灰葡萄孢可能不易对咯菌腈产生抗性,咯菌腈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理想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10.
葡萄叶片灰霉病是青岛地区一种新病害,危害叶片,在青岛尚属首次发现,通过调查全市均有发生。染病叶面变黄枯死,大量落果,一般减产50%以上,重者减产80%左右,对葡萄生产威胁很大。作者于1988年—1991年对该病进行了调查、鉴定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1.
草莓灰霉病拮抗木霉菌株筛选及温室防效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近年来,随着温室、大棚等栽培设施的发展,该病的发生日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但由于长期用药,病原菌逐渐产生抗性,防治效果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黑龙江省和云南省葡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异菌脲的抗性频率, 从两省分别采集?分离到葡萄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 39株和38株,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多菌灵和异菌脲的敏感性, 并分别检测上述菌株两种药剂靶标基因 β-tubulin 和 Bos1 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葡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异菌脲的抗性频率以及对两种杀菌剂的多药抗性频率分别为100.0%?51.3%和51.3%; 云南省葡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异菌脲的抗性频率以及对两种杀菌剂的多药抗性频率均为97.4%?两地区的多菌灵抗性菌株的 β-tubulin 基因上均发生了E198A或E198V突变?异菌脲抗性菌株的 Bos1 基因存在I365N?I365S?Q369P+N373和Q369P等4种突变类型?研究结果表明, 在上述两个地区不宜单独使用多菌灵和异菌脲防治葡萄灰霉病, 应使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且抑菌效果好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筛选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评价了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控效果较好,300,450mL/hm~2处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分别为81.82%和85.5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8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187.5mL/hm~2的防控效果(72.72%).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和8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可在番茄灰霉病发生区域交替使用,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同时病原菌不易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以葡萄灰霉病病菌为供试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了葡萄果穗附生细菌对葡萄灰霉病的拮抗效果。同时,进行生理生化、16S r DNA序列鉴定与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得到的13株附生细菌中,其中11株对葡萄灰霉病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且拮抗菌的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其中,B5和B12对葡萄灰霉病病菌孢子的抑菌率均为100%,对葡萄灰霉病病菌菌丝的抑菌率分别为14.49%和15.17%,显著高于其他拮抗菌(P0.05)。B5、B12菌株具有良好的拮抗和离体抑制效果,拮抗菌鉴定与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B5属于芽孢杆菌属,B12属于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猕猴桃灰霉病菌对常见杀菌剂的抗药性状况, 本试验于2016年-2018年调查统计了四川猕猴桃生产中防控灰霉病所用的药剂种类和施药频次, 并从四川8个猕猴桃主产区采集病叶?病花和病果, 经单孢分离获得122个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菌株, 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测定其对4种化学药剂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和异菌脲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用于四川猕猴桃灰霉病防控的药剂主要有8种, 其中嘧霉胺?异菌脲和腐霉利3种药剂施用频次最高; 猕猴桃灰霉病菌对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和异菌脲的抗性频率分别达95.08%?86.07%?80.33%和5.74%, 且不同产区的灰霉病菌对药剂的抗药性频率不同; 所测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类型共有8种, 其中以Pyr RFlu RPcm RIpr S(对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表现抗性, 对异菌脲表现敏感)类型为主, 该类型的菌株占65.57%, 对4种杀菌剂均表现抗性的菌株为7株?表明四川省猕猴桃灰霉病菌对嘧霉胺?咯菌腈?腐霉利和异菌脲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对异菌脲抗药性较低, 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猕猴桃灰霉病?  相似文献   

16.
葡萄叶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葡萄产量的病害。为了明确引起刺葡萄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筛选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从福建农林大学实践教学基地采集刺葡萄‘高山二号’10片典型叶斑病病叶片,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rDNA-ITS(ITS)、β-tubulin和EF-1α序列分析确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防治药剂筛选的结果显示,不同的防治药剂对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不同,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和25%嘧菌酯悬乳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分别为0.119 mg/L和0.178 mg/L;其次为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其EC_(50)为1.766 mg/L;抑制效果最差的药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仅表现出轻微的抑制作用。防治棒状拟盘多毛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药剂是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和25%嘧菌酯悬乳剂,可作为备选药剂进行田间刺葡萄叶斑病防控试验。  相似文献   

17.
蓖麻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蓖麻灰霉病病原菌为葡萄孢属Botryti sp.,主要危害蓖麻幼花、幼果。果实受害变褐腐烂 ,或病果干枯、籽粒空瘪 ,一般减产20%~60% ,严重达 80%以上。 8月中下旬遇连阴雨 ,相对湿度80%以上持续时间长 ,灰霉病迅速流行全田。蓖麻植株高大、茂盛 ,药剂防治难度较大 ,应提倡轮作、合理稀植、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等控病健身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番茄灰霉病菌的抗性问题,筛选出理想的替代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寿光和河北徐水两地番茄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两地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氟啶胺均高度敏感,对其他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用同样方法检测了不同地区的106株番茄灰霉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其EC50值分布在0.003 9~0.044 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14 2±0.008 1)μg/mL。咯菌腈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19.
3发生规律目前对灰霉病发生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灰葡萄孢上。因此,本文所述主要是灰葡萄孢引起的各种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但所有的灰霉菌具有相似的发生规律,在防治其他种引起的灰霉病时,可参考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3.1侵染循环灰霉病菌主要以病残体中的菌丝、菌核和分生孢子越夏。飞散出的游离孢子一般寿命较短,用玻片法测定灰葡萄孢的存活时间,一般不超过8h,因此不可能起到越夏的作用。而埋在土中的病果上的菌丝和菌核寿命可达70~80d,对越夏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有人对灰霉病菌在土中的越冬方式进行了研究。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地区不同葡萄设施栽培模式下开展葡萄灰霉病田间防治试验,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的葡萄灰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施用生物农药哈茨木霉菌+几丁聚糖和化学农药嘧霉胺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的葡萄灰霉病发生最早且最重。哈茨木霉菌+几丁聚糖在喷施3次后对各栽培模式的葡萄灰霉病的病指防效均达80%以上。其中,对双膜、单膜覆盖栽培模式的灰霉病的总体防效高于嘧霉胺,对避雨栽培模式的灰霉病的总体防效与嘧霉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