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小爪象甲的发生及其利用研究初报李艳君,李玉军,王素兰(沈阳市苏家屯区植保站)小爪象甲(Lemascntuarils),属鞘翅目象甲科。笔者自1982年在大豆田发现该虫寄生于大豆茧丝子后,历经10年对其各虫态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对大豆茧丝子生长...  相似文献   

2.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稻水象甲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铜陵县2002年城关镇早稻大田首次发现该虫危害,经在全县范围内普查,当年发生面积120公顷,受害水稻轻则减产5%~10%,重则减产30%以上.为尽快控制和扑灭该虫,笔者于2002~2003年对该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T03对稻水象甲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抗虫作物既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首选途径,也是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水稻抗稻水象甲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抗性材料[1,2]。1995年以来,笔者注意观察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水象甲的抗感性,发现绝大多数品种均感稻水象甲,只有极少品种耐该虫危害。当前,抗稻水象甲资源匮乏。2002年春季在桓仁县考察,据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反映,在近年该地稻水象甲发生危害极其严重时,一农家品种田间种植时表现高抗稻水象甲。遂收集该品种温室播种,发现秧苗与当前本省许多品种、种质资源在形态上具有明显差异,应是独立的种质资源,命名为T0…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5月安徽省桐城市首次发现稻水象甲 ,经过 3年调查监测 ,摸清其在该地分布区域 ,明确其每年发生 1代 ,越冬代成虫高峰在 5月下旬 ,1代幼虫高峰在 6月下旬 ,1代成虫直接越冬成为第 2年虫源。抓住越冬代成虫高峰开展药剂防治 ,封锁疫区稻苗外运是控制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栗实象甲又称栗实象鼻虫,属鞘翅目象甲科。此虫在陕西镇安县分布广,是该县板栗的重要果实害虫。以幼虫蛀食果实,被食果实形成坑道,虫粪堆积其中,被害果实极易腐烂,丧失食用价值或发芽能力,损失极大。除了危害板栗之外,此虫尚危害锥栗、茅栗、栓皮栎、麻栎等。通过笔者近几年对该虫的试验与观测,现将栗实象甲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技术总结如后。  相似文献   

7.
芒果果肉象甲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滇南三年芒果果肉象甲调查,发现此虫分布局部地区,掌握果肉象甲生活习性,据害虫生活史与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甘薯小象甲又名红头娘,是甘薯生产中一大害虫。2003年秋旱冬燥,今年入春以来又遇高温少雨,很有利于该虫生长繁殖,据笔者近期调查,预计今年小象甲有可能爆发成灾,需及早做好防治准备。  相似文献   

9.
多种药剂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和稻象甲等,属鞘翅目象虫科沼泽象亚科稻水象属。该虫主要危害水稻,是水稻上一种毁灭性害虫。该虫因适生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危害时间长、越冬场所多、扩散速度快等生物学特性,防控难度很大。为了有效控制该虫害,2014年,我们做了多种药剂防治稻水象甲田间防效试验,为大田有效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作物供试水稻品种为农林315。  相似文献   

10.
栗实象甲又称栗实象鼻虫,属鞘翅目象甲科。此虫分布很广,遍布世界各个板栗产区,在我国分布亦很普遍,是各产区的重要果实害虫。以幼虫蛀食果实,被食果实形成坑道,虫粪堆积其中,被害果实极易腐烂,丧失食用价值或发芽能力,损失极大。除了危害板栗之外,此虫尚危害锥栗、茅栗、栓皮栎、麻栎等。通过我们近几年对该虫的试验与观测,现将栗实象甲的形态特性、生活习性与无公害防治技术总结如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稻水象甲在全国的适生性和入侵广西水稻主产区的风险,为制定其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DK-GARP模型分析稻水象甲在全国的适生性,分析其在广西的扩散风险.[结果]目前,稻水象甲已蔓延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等20个省(市),主要为近沿海城市和部分内陆城市;在广西周边省份如湖南、云南、贵州均已有该虫分布.预测结果表明,28个省(区)将成为稻水象甲的高风险区.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稻水象甲在广西扩散的途径和机会越来越多;此外,广西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稻水象甲的生长繁殖.[建议]广西已成为稻水象甲扩散的高风险地区,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检验检疫,从源头上堵截疫情,严防稻水象甲入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 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 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的种群发生规律。在汉中市稻水象甲发生区分别选择平川和山区两种不同环境,对稻水象甲不同虫态发育时间进程及越冬场所虫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中后期(温度为10~15℃)开始活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活动盛期,也是大田防治关键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发现稻水象甲在山区虫态发育较平川晚15~20d左右,初秋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由田埂向沟渠逐渐转移进入越冬,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沟渠边0~5cm的土壤中。查明稻水象甲在陕为害寄主作物涉及种类共9科,31种。稻水象甲在陕种群发生规律的明确,为陕西省稻水象甲普查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春季香蕉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研究,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春季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自然种群生命表,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种因子对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春季假茎象甲自然种群趋势指数成长蕉株上平均为4.3481,留头蕉茎上平均为3.6628;捕食及其他因子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成长蕉株为1.9256。留头蕉茎上为2.357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成长蕉株为1.3607,留头蕉茎上为1.3554;寄生或疾病因子作用最小,成长蕉株为1.1988。留头蕉茎上为1.1668。捕食及其他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稻水象甲是一种国际性重大植物检疫对象,2005年湘乡市首次发现。通过2 a对稻水象甲的观察研究,了解了稻水象甲种群在湘乡发生的规律、在大田各虫期的发生时间,成虫在频振式灯下的高峰时期,越冬密度及田间水浆管理对其发生的影响,从而为测报及防控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水象甲的扩散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水象甲是一种危险的检疫性害虫,自1993年迁入我省以来,发生面积扩展迅速,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究其原因,是由于该虫具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且食性庞杂,成虫既可随气流传播,也可随水流传播。而且,该虫还可行孤雌生殖,只要有一头雌虫即可建立种群,很难控制。防治上应提倡采取综合性措施,化防时应倡导群防、联防,统一防治防止扩散,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业科学》2020,(3):139-142
结合近年来在红棕象甲饲养方面的经验,从红棕象甲供试虫源的获得、饲养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红棕象甲试验种群人工饲养技术。采用该技术饲养的红棕象甲各项生长和发育指标正常。该饲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饲养周期短、存活率高等优势,是实现试虫规模化、全周年继代饲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红棕象甲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一种对棕榈科植物危害严重的害虫.从红棕象甲的危害状况、防治技术及防治策略3个方面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近年来其主要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对该虫在我国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该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也有实用意义,为棕榈科植物在生产上有效防治红棕象甲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广西田林县八渡笋竹象甲,又名长足大竹象,属鞘翅目象虫总科象虫科,该虫是国家林业总局2003年首次发布的233种林业危害性有害生物之一,为八渡笋林毁灭性害虫,是国内检疫对象,幼虫、成虫均危害八渡笋。近年来在田林六隆20万亩八渡笋基地连年大面积发生,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畸形竹,部分地方呈残败、荒芜现象,危害率87%以上,留母竹结构差,出笋率下降70%,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目前病丛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为控制八渡笋竹象甲的进一步扩散和危害,寻找和探索安全、有效、经济的适宜推广的防治措施,我们在田林县教育和科技局领导的…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稻水象甲灾变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1991年发生稻水象甲,至今已在12个市39个县(区、市)发生,发生面积约23.3万hm2,对我省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现将稻水象甲灾变因素作如下浅析:1灾变与虫源关系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稻水象甲在我省发生后,其扩展及为害很不平衡,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