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鸭肠炎病毒(DEV)人工感染雏鸭引发的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以DEV GZ株人工感染90只15日龄健康雏鸭,分别在感染后3、6、10、18、30、48、72、96、108 h剖杀,通过观察其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初步研究其致病机理.结果显示,感染的雏鸭48h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72 h出现死亡,均在108 h内死亡,且随感染时间表现出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眼部、鼻腔及口腔周围有分泌物附着等临床症状;剖杀雏鸭后发现各组织器官均18h后出现病变,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病变越发严重,主要以出血和坏死为特征.说明已成功复制了 DVE动物感染模型,明确了DEV致雏鸭临床症状及各器官解剖病变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1流行特点沙门氏菌各菌株呈现广泛的地域分布,并具有广泛的动物感染谱。一些血清型具有一定程度的宿主特异性(都柏林沙门氏菌——牛源;肠炎沙门氏菌霍乱血清型——猪源;鸡沙门氏菌——禽源),而其他菌株,如霍乱、鸭沙门氏菌、纽波特等血清型呈现广泛的宿主感染谱,野生鸟和啮齿动物在物种间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无症状  相似文献   

3.
<正>入秋后气候变凉,昼夜温差大,很容易造成鸭病的流行,应主要做好以下疾病的防治工作。一、鸭瘟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在秋季鸭群运销旺季和低洼多水的污染地区最易发生和流行,成鸭发病及死亡较多,雏鸭较少大批发病。  相似文献   

4.
鸭瘟又称大头瘟,鸭病毒性肠炎,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引起大批死亡,严重地威胁养鸭业的发展。1、流行特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以番鸭、麻鸭易感性最高;北京鸭次之;成鸭,蛋鸭发病少;雏鸭、中鸭发病多。病鸭和潜伏期的鸭及带毒鸭,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运输工具等是主要的传染源。消化道、交配、眼结膜、血吸虫、免疫接种等均能传播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最为流行,多发生于低洼多水的地区。2、临床特征潜伏期为3~4天,体温升高达43℃以上,呈稽流热。患鸭头颈肿…  相似文献   

5.
以经肌肉注射途径人工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110日龄麻鸭为试验材料,研究感染麻鸭的眼观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发现,感染麻鸭的眼观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组织学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卵泡颗粒细胞坏死,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卵黄液溶解;肝脏间质结缔组织及胆管增生;肝脏、胰腺、肾脏、腺胃中淋巴细胞浸润;肠道呈卡他性肠炎。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麻鸭以卵巢病变为特征,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正鸭病毒性肠炎(DVE)俗称鸭瘟,是鸭、鹅和天鹅等(雁形目)的急性疱疹病毒病,特征是虚弱,口渴,腹泻,病程短,死亡率高;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均有病变。由于本病可以将群体易感水禽致死,因此备受关注。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可初诊为鸭瘟。利用鸭病毒性肠炎抗血清进行中和实验可确认病  相似文献   

7.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其特征为头肿大(大头瘟)、流眼泪、腿发软、拉绿屎。 病原和流行病学特点 所有鸭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相似.但彼此间存在毒力上的差异。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可经过病鸭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物品的间接接触而感染。鸭、鹅和天鹅对本病易感。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高.30日龄内雏鸭较少发病。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DEV的感染与致病机理,更深入地研究病原与鸭体的相互关系。将鸭肠炎病毒(DEV)强毒GZ株经腿部肌肉注射感染15日龄雏鸭后,应用建立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对NP(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转录物进行定量,以检测NP基因在雏鸭体内各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NP基因在所检组织中均有表达,感染后3 h即可在肝、脾、脑、胸腺、肾和肺6种组织中检测到NP基因的表达;感染后6 h,除上述组织外还可在十二指肠和盲肠检测出;感染后10 h又可在胸肌和心肌等检测出。不同受检组织检出量有所不同,且在感染后30或48 h达到高峰,持续至96 h,之后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正>鸭病毒性肠炎又称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高热、头颈肿大,流泪,下痢,排绿便,两腿软弱无力为特征。传染速度快,发病率较高,死亡率>40%,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展。1流行特点病鸭、潜伏期的鸭、带毒鸭、带毒的水禽、鸟类、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分泌物等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消化道、交配、眼结膜、血吸虫、呼吸道、免疫接种等传播感染。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均可感染。番鸭、麻鸭易感性最  相似文献   

10.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大头瘟,是一种由鸭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烈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鸭群一旦感染此病,若防治不到位,蔓延快,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对养鸭业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任开中 《农技服务》2014,(4):147-147
<正>鸭瘟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高热、流泪、两脚麻痹无力、排绿色稀粪,常见病鸭头颈部肿大,食道黏膜有灰黄色坏死假膜或出血溃疡,泄殖腔黏膜出血或坏死。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旦鸭群感染后,即迅速传播,引起大批死亡,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养鸭地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一、病原及流行特点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球状,大小在100nm左右。该病毒存在于病鸭的各个内脏器官、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分析Cofilin在鸭肠炎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影响。以受精鸭蛋、鸭肠炎病毒GZ株为样本,运用相关试剂及仪器,开展试验分析。通过对DEF细胞进行转染处理,共计4个干扰质粒转染成功,且顺利表达,沉默率最高为86型。结论:DEV感染小组及正常小组各个组织Cofilin2基因于相同时间点转录变化一致性强,筛选获取沉默效应显著的CofifilinshRNA-86,其能达到促进DEV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13.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大头瘟,是一种由鸭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烈、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鸭群一旦感染此病,若防治不到位,蔓延快,死亡率高达90%以上,具有毁灭性打击力,是养鸭业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鸭瘟病被人们所认识。鸭瘟是广泛存在于鹅与鸭养殖中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被称为鸭病毒性肠炎。近几年,鸭瘟大发病率越来越高,一只发病便会殃及池鱼,因而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学会鹅感染鸭瘟病毒症状的识别诊断及其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检测石蜡切片中鸭病毒性肠炎病毒间接原位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能对石蜡切片中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核酸进行定位的原位PCR方法,为鸭病毒性肠炎(DVE)存档蜡块的回顾性诊断、致病机理研究等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方法】据DEV的UL30-UL31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以DEV感染死亡鸭肝脏组织石蜡标本制作切片,经蛋白酶K消化、原位PCR扩增和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建立了检测石蜡标本中DEV的间接原位PCR方法并应用于人工感染DEV不同时间的鸭肝脏、DVE发病鸭的存档蜡块和临床病料检测。【结果】间接原位PCR对DVE死亡鸭肝脏的石蜡标本检测结果为阳性,而鸭病毒性肝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鸭沙门氏菌病和鸭大肠杆菌病死亡鸭肝脏的石蜡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间接原位PCR对人工感染DEV后2、4、6、12、24、48和72 h不同时间的鸭肝脏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细胞有肝细胞、窦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阳性信号多出现于坏死细胞的碎片中或细胞坏死后形成的空泡内及空泡边缘;对存档蜡块、临床病料的检测与病毒分离鉴定吻合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间接原位PCR方法具有直观、敏感、特异性强的优点,在显示核酸阳性信号的同时,还能判别含有靶序列的细胞类型以及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病理变化。可用于DVE的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存档蜡块的回顾性诊断和致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等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因有些病鸭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鸭群感染本病后,传播迅速、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导致大批死亡,从而对养鸭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须做好鸭瘟的正确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疗鸭瘟的有效方法,所以本病当前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7.
鸭坏死性肠炎又称烂肠瘟,是发生在鸭的一种传染病,以体质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和剖检见肠道粘膜坏死(故称烂肠病)为特征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虫、类巴氏杆菌.以及魏氏梭菌等)感染鸭的肠道后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征是肠道粘膜坏死,排黑色稀粪。  相似文献   

18.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鸭病毒性肠炎。多发于成年鸭,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以腹泻、下痢、流泪、两腿麻痹、两脚行走无力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特征。高发于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交配、眼结膜感染。以病禽与健禽直接接触传染,或通过与污染环境的接触而间接传染。  相似文献   

19.
<正>鸭坏死性肠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鸭体质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病变特征是肠道黏膜坏死,俗称"烂肠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为高发季节,鸭群受各种应激因素(如免疫接种、恶劣天气等)刺激后尤为多见。该病可能由多种致病因子引发,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虫、类巴氏杆菌以及魏氏梭菌等。有的病鸭死前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剖检病死鸭可见:病变主要位于肠道,空肠和回肠扩张,内有血样液体,十二指肠黏膜出血;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2017,(10)
<正>秋冬季节正是肉鸭育肥、蛋鸭产蛋旺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季节,如不及时防范极易感染疫病,影响肉鸭生长和蛋鸭的产蛋性能,严重影响当年和来年的养殖效益。1.鸭瘟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病鸭体温升高到43℃以上,精神萎顿,头颈紧缩,食欲减退或停食,饮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走动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