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万年来灵武水洞沟遗址古气候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剖面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笔者详细地讨论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气候偏干冷→温和半湿润;中全新世早期植被为阔叶乔灌丛草原→针叶乔灌丛草原→阔叶疏林草原,晚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相对温暖、稍凉→较温暖;晚全新世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寒冷。  相似文献   

2.
兰州烟洞沟黄土剖面共划分出 19 个孢粉组合的带,根据孢粉组合的纵向变化,将 1.7 M a. B. P.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迁分为 12 个阶段,归纳为 6 种孢粉植物群类型。兰州地区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影响,第四纪以来冰期干冷程度逐渐加强。这里既没有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的更替,更没有常绿 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的更替,只能出现暗针叶林、疏林草原、灌丛草原、荒漠之间的变化;在暖期中,阔叶树种花粉含量从未达到或超过孢粉总量的 40% ,其植被应以疏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为主。冷期中以藜科为主的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环境最为干旱。处于东亚季风逐渐取代西风环流控制的兰州地区,第四纪期间气候和植被所经历的多种形式的演化过程,并非重复的循环。  相似文献   

3.
陕西富县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三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果表明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4.
2000-2010年祁连山植被MODIS NDVI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2010年间的MODIS/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10年来祁连山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来,祁连山年最大化NDVI(MNDVI)增加了2.4%,植被改善、无变化和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6.32%、66.42%和7.26%。植被改善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等山地以及西宁盆地、湟水谷地周边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庄浪河、古浪河、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2)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MNDVI的年际变化趋势不同。灌丛地、荒漠草原、高寒稀疏草甸MNDVI呈快速增加趋势,高山草原、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MNDVI呈增加趋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MNDVI呈快速下降趋势。3)影响祁连山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气温和降水,局部地区密集的人类活动也能成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区的植被除了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响应敏感外,还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文中利用2006年和2008年8月份青藏高原地区的MODIS-NDVI和MODIS-EVI,结合DEM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内林地、灌丛、草甸、草原、高山植被、荒漠6种植被类型与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和高山植被的ND-VI和EVI值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的最小值分别为0.96和0.86,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草原、灌丛的NDVI和EVI与海拔的负相关性较强,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的最小值分别0.70和0.56。荒漠的NDVI和EVI与海拔高度基本不相关,无植被覆盖区则与海拔有较强的相关性;草甸的植被指数随海拔高度的增高呈现出先增高后减小的分段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监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伊犁河流域植被变化动态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2013年MODIS/NDVI数据和研究区内气象站点资料,分析了伊犁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整体呈微弱的退化趋势,年退缩率为-0.8×10-3a-1,其中草原的退化趋势较草甸、灌丛和林地略显著。2)2000-2013年研究区植被退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45%,主要分布在特克斯河中下游、巩乃斯河周边地区;植被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38%,主要分布在伊宁市及霍尔果斯河周边地区。3)研究区伊宁站周边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及降水存在不显著相关性,昭苏站周边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及降水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可能是导致伊犁河流域植被生长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格局变化及退化导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境内30年来的植被变化为例,利用3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该区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植被群落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研究区中群落类型和面积变化较大,新增加了两个类型,退化类型的面积增加较多。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植被类型基本未变,但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轻度退化类型的面积减少较明显,重度退化类型面积在不断的增加。选取4个景观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化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增加显著,植被格局变化强烈。分析其退化的原因可知:在草原植被一直以退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决定草原群落结构的降雨量却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可见并不是影响草原退化的主导因素,而通过分析研究区近30年来牲畜的头数变化,却是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不同气候年型对荒漠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农试站对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物候期及生长状况的定点观测资料,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与正常年份相比,梭梭春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提前2~7 d,而秋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推迟2~11 d。刺蓬物候期暖干年较正常年推迟21~120 d,刺蓬春、夏季物候期冷湿年较正常年提前3~13 d,秋季物候期推迟11 d。(2)梭梭新枝生长长度春秋季暖干年大于冷湿年,而夏季暖干年小于冷湿年。刺蓬生长高度暖干年较正常年偏小,冷湿年较正常年偏大。(3)梭梭生物量冷湿年较暖干年前期偏大,后期偏小。但梭梭年生物量暖干年较冷湿年偏大。刺蓬冷湿年单位面积生物量远大于暖干年。(4)梭梭暖干年覆盖度较冷湿年大,刺蓬覆盖度表现出降水多、覆盖度大,且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同步性。(5)生长季气温、降水是荒漠植物梭梭和刺蓬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梭梭更喜温耐旱,而水分条件对刺蓬生长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从斑头雁在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固定迁徙规律的事实出发,分析高原环境特征在斑头雁迁徙中的作用。以斑头雁高原迁徙通道为研究区,采用叠加与统计分析,对斑头雁迁徙停留地气温、降雨和植被覆盖变化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斑头雁沿比较固定通道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植被的独特分布格局;迁徙通道内植被与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NDVI与降水相关性明显高于与气温的相关性;在以高山植被、草原、草甸和灌丛四种植被为主的迁徙通道中,草甸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而草原受气温及降水的影响最大,高山植被受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和凋落物的物理性质及持水量,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服务。结果表明:①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各异,天然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强于人工植被。0~60 cm土层平均容重白桦林的最小,农田的最大;土壤最大持水量白桦林最高,线叶菊草原最低;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白桦林最高,农田最低。② 阴坡植被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高于阳坡植被,其中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最强。③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落物水源涵养服务不同。白桦林水源涵养量最高,显著高于线叶菊草原和农田,而与蒙古栎林、华北落叶松林、虎榛子灌丛及山杏灌丛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空间序列方法,从土壤和植被二个方面探讨了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演变的过程,并从微观及宏观上对其演变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针对交错带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探讨了该区域今后环境管理的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岱海湖盆未来10年环境演变趋势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岱海湖心作了介形类、化学元素分析,并采用统计分析手段,探讨了环境变化的准周期和未来10年演变趋势。本区短尺度环境演变以气候为主导因素,其变化主要与地球的天体运动准周期有关,不同尺度周期的叠加干扰和影响使气候变化将向凉干方向发展,但是干燥化的趋势将有比较明显的缓解。未来10年气候变化的自然趋势将受到温室效应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感病甜瓜果实的呼吸、乙烯及过氧化物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甜瓜果实感病后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均呈增加趋势,果腔内二氧化碳、乙烯、乙醛、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浓度也随之升高,这些变化因病原物不同而有差异。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以病斑部位和邻近病斑0.5cm处组织最高;同一病斑部位果皮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果肉。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甜瓜组织抗病性呈正相关,与各种病原菌对甜瓜果实的致病力呈负相关。在侵染部位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感病组织中出现了新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带。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锂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及其化合物的用途越来越广,世界各地锂产品的需要量逐年增加,价格越来越高。青海柴达木盆地有着丰富的盐湖锂矿资源,大力开发锂及其化合物产品,对于振兴青海经济将会起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从锂的应用、柴达木盆地及世界锂盐资源、市场需求、提锂工艺及盆地盐湖锂盐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梭梭适应干旱环境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分别生长在沙地和龟裂地的梭梭,不仅其形态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庆地在生理上也出现了明显差异。另外在生化指标上的差别也比较显著。从而在进化过程中旱生植物梭梭对逆境适应遥多样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E. GROSSBARD 《Weed Research》1971,11(4):263-275
The effect of repeated annual applications over 7-8 years of MCPA, triallate, simazine and linuron to field plots on the evolution of CO2 and mineralization of nitrogen in soil samples incubated in the laboratory is described. The plots were either cropped and treated with standard doses, or uncropped and sprayed with doses 3-4 times above the level used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 While the applications of MCPA and tri-allate did not exert any inhibitory effects in soils from the uncropped plots those of simazine and linuron led to a lowering in CO2 output in several instances and in mineral N on infrequent occasions. These effects are assumed to be the result of a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of easily-degradable organic matter between the treated plots and the controls. A direct anti-microbial action of the two herbicides is not very probable because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ith simazine up to 512 ppm the output of CO2 and the mineralization of N was not affected while linuron at 500 ppm gave only a minor depression in CO2 evolution. Effects on soil fertility are unknown but seem unlikely in view of the small extent and infrequency of the reductions observed. On the cropped plots the MCPA and tri-allate treatment showed no effects. With linuron and simazine a significant lowering in respi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N occurred on single occasions only, during a 5-year period.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及致病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首次研究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型,探讨了我国小种与国际命名小种的关系,证实了我国条锈菌系具有与世界其它地区菌系所不同的独特致病毒谱,指出条锈菌在中国的流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系。讨论了我国现有小种致病性及毒性基因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疆地区近四千年来气候与环境演化的研究表明 ,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 ,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凉湿与暖干旱时期的波动 ,且揭示出 3 .0 ka B.P.、2 .0 ka B.P.、1.5 ka B.P.、1.0 ka B.P.、0 .2 ka B.P.五个气候突变转干时间界线。本研究揭示了近四千年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 ,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 ,并指出历史时期南疆地区若干人文事件的发生如近两千年以来丝绸之路的兴衰、南疆古城镇的废弃等与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准对应关系 ,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类型与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区土壤的生态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详实的资料,分析了干旱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其生态意义,土壤的理化性状、养分特征以及在盐碱化、沙化和灌耕条件下的变化,并论证了这种变化在生态功能上的影响。其结果表明:①干旱土壤分布具明显空间垂直地带性及径向分布规律。极端干旱条件下的暖温带棕漠土的生态功能最差,其他土壤的生态功能排序依次为灰棕漠土< 灰漠土< 灰钙土(棕钙土)< 灌耕土< 草甸土类;②土壤生态性能在灌耕,风沙及盐碱化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耕灌条件下使高生态性能的土壤逐渐退化而低生态性能土壤有所改善;盐碱化和风沙化的结果使土壤贫瘠化和粗质化,生态性能严重退化;干旱区平原土壤的生态特征与变化规律决定了其具有潜在荒漠化倾向。对干旱区土壤和生态特性及其变化的认识,是干旱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cultivar mixtures on the evolution of aggressiveness of barley powdery mildew ( Blumeria graminis f.sp . hordei ) were modell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evolution of pathogen aggressiveness in a race-non-specific system and value at equilibrium, depends on initial resistance levels, proportions of component cultivars, autodeposition rates,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benefit of autoinfection, and the cost of alloinfection of spores. In the model, mixing cultivars in any proportions tended to reduce the aggressiveness of pathogens at equilibrium compared with pure stands, but this effect decreased when two mixture components were extremely unbalanced in proportion. Under low and medium autodeposition rates, the best control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athogen was achieved by mixing two components in roughly equal proportions. The magnitude of aggressiveness at equilibrium increased as autodeposition rates increased. Though the level of initial resistance of mixture components did not have an impact on the aggressiveness of pathogens at equilibrium, it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transient values of aggressiveness and therefore the total amount of disease caused over an evolutionary period. The cost to the pathogen of alloinfection and benefit of autoinfection per se did not affect the final level of aggressiveness, but did affect the time to reach equilibrium. However, the ratio of the cost to the benefit did influence the final aggressiveness of the patho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