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元阳梯田坝达,选取红果树和山龙眼2种森林群落,按每20cm深度,分别采集0-40cm和0-60cm土样,对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种森林群落5类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红果树森林的放线菌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显著减少趋势,山龙眼森林的微生物数量在20-60cm土层显著减少;(2)除了红果树森林全K外,2种森林群落土壤养分含量在0-40cm土层随土壤深度加深而显著降低;(3)土壤全N和3种速效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全K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过研究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特征,从而为元阳梯田坝达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7个不同林地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以及灌草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不同林地类型、不同土层及不同季节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地类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较大,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林地间,细菌数量以毛竹林土壤为最高,针叶林的最低;真菌数量以毛竹林最高,针阔混交林最低;放线菌数量以杉木林为最高,针叶林为最低.不同季节各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很大,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细菌、放线菌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规律,而真菌则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加深,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呈现出减少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选取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和大鱼塘两地共7种森林群落(臭牡丹群落、杉树群落、茶树-旱冬瓜群落、旱冬瓜群落、鼠麴草群落、五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按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取样,测定各土层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与养分含量(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析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除茶树-旱冬瓜群落的真菌数量和旱冬瓜群落的放线菌、自生固氮菌以及纤维分解菌的数量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其它森林群落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群落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变化梯度不一致。(2)鸭公树-木荷群落细菌数量最多;杉树群落的放线菌数量最多;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旱冬瓜群落最多;纤维分解菌和真菌数量在臭牡丹群落最多。(3)7种森林群落的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的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最高;旱冬瓜群落的全P和速效P的含量最高。(4)全N和3类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在不同的森林群落表现出显著差异,并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萌  方晰  田大伦 《林业科学》2007,43(6):7-12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山洼最多,山坡次之,山脊最少;同一立地类型中,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20~40 cm次之,40~60 cm最少;在同一立地类型中,微生物总数、细菌的数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夏季最高,秋冬两季最低;同一立地类型的板栗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真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10 cm处土壤温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对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贡献率为60%~70%.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采集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立地条件一致、年龄相近的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0~15、15~30 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两土层的容重均高于3种次生林,4种森林土壤具有南方丘陵区红壤典型质地粘重特征,均为粘壤土,但4种森林类型土壤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其次是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有效P、速效K平均含量均表现为0~15 cm土层高于15~30 cm土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供N、P、K强度均有明显的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3种次生林,但供N、P、K强度高于3种次生林,表明不同森林在土壤养分的积累、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形成的3种林分:杉木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研究毛竹扩张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种林分8月和1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表现出明显表层富集现象。各土层8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均比1月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则相反。3个土层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排序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2)3种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态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储量基本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0-60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储量均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储量则相反,3种林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0-60cm土层3种林分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基本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指数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毛竹林毛杉混交林杉木林。研究表明,毛竹向杉木林扩张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但杉木林演替成毛竹纯林后对土壤质量长期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秦岭厚畛子地区日本落叶松(l)、油松(y)、灰楸(q)和锐齿栎(r)四种人工纯林林地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群落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期条件下,四种林地土壤微生物总量差异较大,其中灰楸和锐齿栎数量较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垂直分布特征,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锐齿栎林地变化最显著;微生物数量存在季节性变化,夏季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均大于冬季;四种林地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非根际土。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认识蛮汉山典型森林土壤物理特性和养分含量特征,本研究以蛮汉山地区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土壤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林地土壤物理特性和养分含量与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规律性变化,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里骆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定发现,各土类均以细菌数为最多,真菌次之,放线菌较少;常绿阔叶林中的细菌数量、生化强度、酶活性和枯枝落叶分解强度明显高于针阔混交林,更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模拟N沉降下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特征,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滇中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林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法,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通过模拟N沉降和原位分解实验,研究不同模拟N沉降下(CK, 0;LN, 5;MN, 15;HN, 30 g·m~(-2)·a~(-1))凋落物碳氮、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结果]分解1年后,不同N沉降处理下,常绿阔叶林和高山栎林凋落物C含量均显著增加(0.40%~8.16%),华山松林和云南松林凋落物C含量呈LN减少(2.67%),HN增加(4.09%);各林分凋落物N含量均显著增加(1.45%~69.01%),C/N则显著降低(0.34%~37.92%);相同N沉降下土壤微生物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N沉降对土层垂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N沉降对常绿阔叶林和高山栎林土壤MBC和MBN的影响表现为抑制,对华山松林和云南松林表现为低N促进,高N抑制;4种林分土壤MBC/MBN介于5.31~11.26之间,N沉降对不同林分不同土层的MBC/MBN影响存在差异,但均受到高N的抑制作用。[结论]滇中亚高山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森林类型影响,N沉降次之;土壤微生物量和数量主要受森林类型影响,土壤深度次之,N沉降最小。  相似文献   

11.
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安福毛竹林类型(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研究,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纯林为对照。结果表明,毛竹纯林0~60 cm土壤初渗率、平均渗率、稳渗率和前60 min渗透总量分别为1.64 mm/min,1.31 mm/min,1.23 mm/min和157.10 mm,均小于毛竹混交林。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渗透性能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用Kostiakov模型进行不同类型毛竹林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其决定系数为0.602 1~0.949 6,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贮水能力差异显著,0~60 cm土壤滞留贮水量在27.47~45.40 mm,毛竹混交林大于纯林。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贮水能力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毛竹纯林的土壤入渗和贮水性能劣于阔叶林和杉木林,而混交经营有利于改善毛竹林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毛竹林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以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柳杉×楠木混交林等四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及有机质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pH值、速效钾、全磷、全钾、全氮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无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的土壤pH值在4.02~5.33之间,呈酸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四种不同林分土壤全磷含量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20 cm;杉木纯林、柳杉纯林、鹅掌楸纯林的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均存在上下波动,而柳杉×楠木混交林含量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纯林和柳杉纯林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则是逐渐增加;四种林分在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平均供磷强度依次为2.64%、2.71%、2.57%和2.61%;鹅掌楸纯林和柳杉×楠木混交林土壤供钾强度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柳杉纯林则为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培养法,分析比较5种降香黄檀混交林(降香黄檀+檀香、降香黄檀+母生、降香黄檀+火焰木、降香黄檀+沉香、降香黄檀+奥式黄檀)及纯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土壤类型微生物数量存在差异,微生物总数以降香黄檀+檀香混交林最多,达112.36×104cfu·g~(-1),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均显著高于纯林;各类型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下降。各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细菌数量以降香黄檀+檀香混交林最多,为104.27×104cfu·g~(-1);土壤放线菌数量、土壤真菌数量均以降香黄檀+母生混交林最多,分别为68.68×103cfu·g~(-1)、22.03×103cfu·g~(-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在各土层的剖面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SMBC含量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林地0~60 cm土层的SMBC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竹阔混交林(157.62 mg·kg~(-1))毛竹纯林(143.17 mg·kg~(-1))竹杉混交林(110.19 mg·kg~(-1))阔叶林(101.07 mg·kg~(-1))杉木林(86.56 mg·kg~(-1));各林分类型的S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的SMB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其SMBC含量的平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分布在各土层的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表层的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地的SMB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率为1.01%~1.11%,高于阔叶林地的0.67%和杉木林的0.79%;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的SMBC与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5和0.47。  相似文献   

15.
以杉木樟树不同混交比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林阶段(10年生时)的杉木樟树混交林中的杉木,其树高、胸径相对于杉木纯林中的小,且随着樟树比例的增加,混交林中杉木、樟树的树高和胸径均逐渐增大。不同混交比例的林分,其各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各指标均呈现模式D林分(樟树纯林)的>模式B林分(杉木樟树混交比例为3∶7)的>模式A林分(杉木樟树混交比例为6∶4)的>模式C林分(杉木纯林)的;相同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各指标绝大部分在不同混交模式林分间的差异均显著。不同混交比例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其中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次为20~40 cm土层的,最低为40~60 cm土层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广东省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1 m厚土壤层的5种土壤水分贮蓄指标,比较了三种林型的土壤贮蓄水分能力。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1 m厚土层各持水量指标间差异不显著,且同一类型森林样点环境条件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大于森林类型对林地土壤1 m厚土层水文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三种不同林型人工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和生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生化活性最强,杉木蓝果混交林次之,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较差.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士壤微生物最活跃,有机物分解快,具有较高的肥力和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干旱期间森林土壤的水源涵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南旱情比较严重的贵州省册亨县,选取了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它们的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都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有林地(落叶阔叶林地、灌木林地和杉木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要好于荒山和耕地.有林地在土壤持蓄水能力和蓄渗水能力这两方面均要远远好于荒山和耕地.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要远高于耕地和荒山,具体排序为落叶阔叶林地(726.67 t/hm2)>杉木林地(706.80 t/hm2)>灌木林地(704.03 t/hm2)>耕地(553.17 t/hm2)>荒山(444.25 t/hm2).  相似文献   

19.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关系的影响,试图了解不同间伐强度作用下土壤恢复的过程和机制,为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4种间伐强度TS0(未间伐(0.0%),1 800株·hm-2)、TS1(轻度(16.7%),1 500株·hm-2)、TS2(中度(33.3%),1 200株·hm-2)和TS3(重度(50.0%),900株·hm-2)下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特点,探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伐3年后,林下土壤层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差异显著;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除过氧化氢酶(15 30、30 45 cm)、碱性磷酸酶(0 15、30 45 cm)以及脲酶(30 45 cm)以TS3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外,其他酶活性在各土层和不同间伐强度下均以TS2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土壤各层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硝化细菌最少,且TS2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氨化细菌数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呈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结论]间伐改善了林分环境、光照、温度以及林下植被的发育,提高了林下土壤酶活性并增加了微生物数量。间伐3年后的综合表现表明,中度间伐最利于杉木人工中、近熟林阶段的经营,对于改善土壤性质较好。  相似文献   

20.
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不同林分类型(日本落叶松林、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赤松林、杉木林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林分下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不同林分土壤密度随之增加,总孔隙度随之显著降低(P0.05);日本落叶松林、赤松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杉木林反之;不同林分土壤p H值均介于4.135.07之间,为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呈现出土壤养分的表聚性特征;4种林分各土层全钾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日本落叶松林2040 cm、4060 cm层土壤全钾含量(2.22 g·kg~(-1)和2.34 g·kg~(-1))显著高于其他林分;除杉木林外,其他林分各土层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除土壤蔗糖酶外,其余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分中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种林分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林(0.792)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0.639)杉木林(0.353)赤松林(0.267)。[结论]不同林分对土壤剖面各层次理化性质影响显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各异,其中日本落叶松林土壤质量最好,赤松林土壤质量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