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1年长绒棉区试结果:平均霜前籽棉产量282.78kg/667m^2(旧制1亩,下同),较对照新海14号增产21.42%,霜前皮棉产量88.58kg/667m^2,较新海14号增产21.93%;2002年长绒棉区试结果:籽棉产量290.51kg/667m^2,较对照新海15号增产6.39%,皮棉产量97.04kg,较对照增产4.47%,排第一位,霜前皮棉产量94.49kg,霜前花率97.38%,较对照增产9.38%,排第一位。试验结果表明,北疆种植特早熟长绒棉,只要栽培技术与措施到位,667m^2产皮棉稳定在90kg以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北疆发展长绒棉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氮肥与化控配合应用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1991年采用均匀设计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研究了氮肥与化控配合应用对棉花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以皮棉产量、纯利润、霜前花率、僵瓣率和纤维长度等为目标性状的二元二次函数模型。解析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其增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适量施氮产量、效益高;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霜前花比例下降,僵瓣率提高。适当化控有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作用。氮肥与化控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表明增施氮肥同时适当化控有利于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提高。在本棉区中等偏上肥力水平的条件下,每公顷产皮棉1200~1425kg、纯利润8100~9600元的优化方案是:纯氮112.5~150.0kg/hm~2,化控缩节安量为30~72g/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江苏省滨海盐碱地麦后直播棉合理的施肥技术体系。【方法】2017―2018年在江苏省滨海棉田,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施量对棉花生物量、养分累积与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氮、磷、钾肥3因子对棉株地上部和生殖器官生物量、棉株地上部氮和钾素累积量及皮棉产量的影响均为氮肥磷肥钾肥。施N 150~225 kg·hm~(-2)、P_2O_5 75 kg·hm~(-2)下棉株地上部和生殖器官生物量、氮和钾累积量及皮棉产量较高。钾肥因子对生殖器官生物量和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钾肥因子对氮、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氮肥和磷肥,氮肥因子对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磷肥和钾肥,施K_2O 75~150 kg·hm~(-2)氮、钾素利用效率较高、施氮225 kg·hm~(-2)磷素利用效率较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棉田的氮、磷(P_2O_5)、钾(K_2O)肥配施量分别为225 kg·hm~(-2)、75 kg·hm~(-2)和150~225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棉株氮、钾素累积量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江流域棉区滨海盐碱地麦后直播棉利于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最佳氮、磷(P2O5)、钾(K_2O)肥配施量分别为225 kg·hm~(-2)、75 kg·hm~(-2)、75 kg·hm~(-2)。  相似文献   

4.
基于品质和产量指数的糖用甜菜氮磷钾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适宜糖用甜菜高产优质种植的氮磷钾最佳施肥效应模型,本研究以糖用甜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回归组合试验,对糖用甜菜栽培中的氮、磷、钾肥因子与糖用甜菜的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品质指标(糖度、钾、钠、a-N)和产量为指标的权重,通过隶属函数对各种施肥处理糖用甜菜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初步建立并优化了氮、磷、钾肥因子与糖用甜菜综合品质指数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基于糖用甜菜品质和产量指数的氮、磷、钾肥优化施肥,大田试验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68.89~88.61 kg/hm~2,施磷量为47.94~92.06 kg/hm~2,施钾量为54.34~100.66 kg/hm~2,施用比例为1.13:1:1.11,在特定区域是一个适当的适配值,还应根据栽培区域的土壤的基础肥力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春大豆闽豆5号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采取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闽豆5号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与主要栽培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在闽西北红黄壤旱地,该品种每hm~2产量在9800kg以上的农艺措施:需纯氮141.26~162.99kg、五氧化二磷201.92~266.58kg、氧化钾133.70~163.80kg,种植密度21.38万~22.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小麦短季棉两熟,目前约占冀、鲁、豫3省棉田总面积的20%,麦棉两熟的40%,预计近期将有更大发展。由于种植密度偏低,通常0.5~0.7万株,单株留果枝8~10个,一般霜前皮棉产量35~40公斤,霜前花率60~70%。倘遇不良气候,产量和霜前花率急剧下降。短季棉因晚熟产量低而不稳、霜后花多,棉茬麦播种晚等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这一种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山农丰抗棉 6号 (原系 97- 5 2 )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育成的春棉新品种 ,来源于 91- 2 8/ / 2 69/植4 80 ,于 2 0 0 1年 4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鲁农审字 [2 0 0 1]0 15号 )。产量表现 该品种 1999~ 2 0 0 0年参加山东省中熟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皮棉、霜前皮棉平均89.1kg/ 667m2 和 82 .9kg/ 667m2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 12号增产 12 .76%和 14.1% ,均居第一位 ;2 0 0 0年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生产试验 ,皮棉、霜前皮棉分别比对照中棉所 12号增产 14.2 %和 16.3%。此品种桠果成铃率高 ,丰产潜力大 ,2 0 0 0年在稀植大棵…  相似文献   

8.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8号在黔西北地区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品种产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X1)和N(X2)、P(X3)、K(X4)肥施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解析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毕单18号在黔西北海拔1 300m左右地区产量在9 000.0kg/hm2产量以上的适宜栽培方案为:密度53 307~54 639株/hm2;N肥(纯N)用量221.2~268.8kg/hm2;P肥(P2O5)用量46.6~90.5kg/hm2;K肥(K2O)用量109.8~146.5kg/hm2。  相似文献   

9.
冉祥春 《种子科技》2007,25(6):62-63
本技术适合以黄河流域棉区为代表的常规抗虫棉品种,皮棉产量目标:常规抗虫棉为1200~1500kg/hm2皮棉,霜前花率80%以上。适应山东及生态条件相近的棉区抗虫棉春直播或春套。  相似文献   

10.
百棉15是河南科技学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2016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 2012年河南省春棉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580,1 449.8,1 297.5 kg/hm2,分别较对照鲁棉研28增产7.6%、8.8%、8.6%.2013年河南省常规春棉生产试验结果,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945.0,1 551.0,1 471.5 kg/hm2,分别比对照鲁研棉28增产8.1%、8.1%、9.9%.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生育期110~122 d,霜前花率94.9%.  相似文献   

11.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取食不同棉花品种后棉蚜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且能影响棉蚜羧酸酯酶对底物的活性。棉蚜取食高抗品种后,总的羧酸酯酶活力提高,并且酶活力与单宁的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787)。这种相关性表明棉花中的单宁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棉蚜外源解毒酶活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同时棉蚜羧酯酯酶的活性也是衡量棉花抗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棉酚合成及棉花腺体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酚是限制棉籽开发利用的重要因子。培育低酚棉,特别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创制低酚棉是解决棉籽开发利用难题的关键。棉酚合成以及棉酚储存场所棉花腺体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是基因工程创制低酚棉的基础。综述了国内外对于棉酚合成途径、棉花腺体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创制低酚棉的相关实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滴灌年限对棉田苗期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滴灌年限对膜下滴灌棉田苗期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21团连续应用膜下滴灌0~16年棉田——8个相近地块,对各地块在苗期的水盐运动规律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滴灌应用7年以上地块,垂直方向上,苗期含盐量由表层至深层呈上升趋势。滴灌应用7年以内及荒地,含盐量由表层至深层逐渐下降;第一次灌水后土壤中水盐水平方向向远离滴灌带方向运移,在蒸发作用下,盐分逐渐在膜间裸地0~10 cm聚集。垂直方向,盐分随水向下运移至90 cm以下,0~20 cm土层深度储盐量变化率为负值;滴灌7年内棉花出苗率和株高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滴灌7年以上棉花出苗率基本稳定在83%以上,滴灌7年以上棉田苗期株高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
棉花品种对棉铃虫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食不同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酯酶、谷胱甘酞-S-转移酶的活性不同,用新复极差法测验,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取食高抗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较大,而取食感虫品种叶片的棉铃虫,其比活力较小,由于食料不同,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对羧酸酯酶,辛硫磷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杂交棉制种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经济有效地生产杂交种子,是生产上利用棉花杂种优势的前提条件之一,杂交棉制种包括人工辅助授粉和昆虫传粉两大类。概述了杂交棉不同育种途径的制种研究和生产实践,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专用棉育种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1991~1993年国家联合科技攻关中,我国育成各类专用棉新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40万公顷,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了当地常规推广品种,标志着我国棉花育种达到新的阶段。本文对4种专用棉育种的理论问题及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抗虫陆地棉对红铃虫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以33份次陆地棉新品种(新品系或新组合)为材料,对不同类型棉花的抗红铃虫性进行了研究。抗虫鉴定在网室进行,以种子虫害率为抗虫鉴定指标,以鄂棉18为感虫对照品种,根据棉花受红铃虫危害情况将棉花的抗虫性分为免疫(I)、高抗(HR)、抗虫(R)、中抗(MR)、感虫(S)和高感(HS) 6级。试验结果表明,对红铃虫表现高抗的品  相似文献   

18.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彩遗传特性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将深棕色棉品种与白色棉杂交,观察F1代和自交F2代棉纤维的颜色表现,并且测定了各世代植株棉纤维中的色素含量。杂交F1代棉纤维的颜色介于两亲本之间,自交F2代可以分为三类:深棕色类型、中棕色类型和白色,F2代深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接近亲本棕色类型,F2代中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与F1代较一致,F2代三种类型经过卡平方检验符合1:2:1的比数(p >0.05),所以棉纤维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本文还讨论了质量性状与“修饰基因”的关系。本试验有助于天然彩色棉的品种选育和新色彩品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鉴定技术及抗性表示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7~1998年通过接幼虫和即将孵化的卵,进行转Bt基因棉室内鉴定技术及表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接即将孵化的卵粒,4d后观测其取食情况最为简便准确,根据试验结果拟定检测分级标准,提出利用抗虫指数计算各抗虫棉群体抗性,依此可以量化地表示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棉花区域试验工作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小琼  彭军 《棉花学报》2017,29(Z1):113-117
简要回顾前50年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的发展过程,总结近10年国家棉花区域试验主要进展及推荐审定的品种,分析区试组别的变迁以及分子技术在区域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展望未来棉花区域试验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