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季是大熊猫交配繁殖的重要季节,本文以龙洞沟地区2008年春季至2011年春季大熊猫野外监测调查结果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对竹林情况、同域动物干扰、人为干扰及大熊猫自身活动状况四个方面做初步的分析,探讨大熊猫在此处活动的状况。通过对四年大熊猫活动情况的变化得出影响其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针对人为干扰的情况提出建议作为保护此地的大熊猫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野外跟踪观察、巡护监测、患病大熊猫抢救等资料,研究了大熊猫野外饮水习性和患病特征,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大熊猫不存在"醉水"现象,尽管患病者多发现于水源附近,但嗜饮是患病大熊猫自我疗病的适应行为和应急对策,而并非患病原因。大熊猫患病冬春季明显多于夏秋季,冬春季是大熊猫巡护、监测的重点季节,对水源附近行动迟缓、连续饮水者,结合鼻镜、粪便等观察,应及时处置、抢救。  相似文献   

3.
正陕西秦岭现有成年大熊猫345-400只,发现过多次棕色大熊猫。秦岭大熊猫有着怎样特殊的习性,过着怎样神秘的生活?人们最早是如何取得野外大熊猫的信任,实现亲密接触的?中国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观察研究秦岭大熊猫长达30多年,他分享许多鲜人为知的故事,还原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纬度最高的分布区,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山脉中段和西端与大巴山山系的米仓山  相似文献   

4.
<正>陕西是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而秦岭大熊猫已经被科学界公认为大熊猫的新亚种。大熊猫秦岭亚种及其栖息地的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覆盖了大熊猫秦岭亚种整个分布地区的11个县,最新调查显示,秦岭大熊  相似文献   

5.
正在秦岭首次拍摄到大熊猫野外哺乳的生动场景,吃奶的熊猫少年个头不小。2017年3月下旬,曾长期担任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向导的蒲春举来到三官庙保护站。盛开的齿萼报春预示一年一度最令"熊猫人"亢奋的野生大熊猫争偶交配期进入尾声。2017年的"猫事"已散场,想看"过瘾大戏"须待来年了。  相似文献   

6.
《森林与人类》2003,23(1):36-36
2003年1月4日,陕西省大熊猫监测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该中心是国内首家为了定期监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多年来,为了保护好秦岭的大熊猫,国家和陕西省组织开展了多次调查工作,并先后建立了11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覆盖了陕西省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在保护区以外实施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以及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大熊猫走廊带建设项目,也对大熊猫基因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陕西省的大熊猫监测工作始于1992年,最初仅有佛坪自然保护区等极少数保护区开展此…  相似文献   

7.
继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北京动物园之后,近期将在陕西省属楼观台林场附近建立第四个大熊猫繁育基地——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秦岭大熊猫具有十分独特的遗传特性,其形态上有别于国内其他分布区的个体,科学家已经将其正式确定为大熊猫秦岭亚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  相似文献   

8.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冬栖地动物多样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2013年9月-2014年10月,对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冬栖地——海棠河流域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监测到5目14科19种的兽类和鸟类,其中有大熊猫、秦岭羚牛、林麝等国家Ⅰ、Ⅱ级珍稀保护动物9种。兽类和鸟类出现率分别占全部有效照片的77.1%和22.9%。该区内动物一年四季的相对活动强度差异极显著,兽类中相对丰富度高的种类依次是秦岭羚牛、岩松鼠、野猪、黑熊和大熊猫。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能有效研究小区域内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间的关系和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2002年7月6日,陕西省林业厅在西安组织召开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陕西省林业厅合作项目陕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建设规划》评审会。与会评委经过听取设计报告、认真审阅资料、充分讨论,一致通过《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建设规划》,这意味着自80年代就提出的大熊猫通道或走廊带的概念在陕西秦岭即将成为现实。陕西秦岭林区,历史上一直是大熊猫的重要分布区,虽为大熊猫分布的北限,但仍是野外种群分布密度最高的大熊猫分布区之一。秦岭大熊猫走廊带建设项目由WWF和陕西省林业厅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于20…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秦岭腹地内14处大熊猫保护区现状分析.认为存在有将集中连片的大熊猫栖息地人为分割的情况,没有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用于大熊猫资源的保护管理.提出了对现有保护区进行整合,是最大限度发挥保护区效益的管理办法.随着大熊猫秦岭亚种的确定,整合大熊猫保护机构,对提高秦岭大熊猫的有效保护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1983-2017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抢救的76只秦岭野生大熊猫年度数量、年龄、性别、病因、抢救成活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每隔10年左右受伤害大熊猫数量会出现一个高峰,不同季节抢救数量不同,其中春季最多,秋季最少;伤病原因主要是营养不良;救治的大熊猫约60%左右为雄性,其中成年兽中雄性占比最大(72.4%),亚成体中雌性比例较大(75.0%),抢救成活率幼仔最高,并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大熊猫保护中,应加强春季食物的人工补充供应,同时在食物中添加驱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谈到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四川,相比之下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秦岭在陕西省外却鲜为人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3月12日在陕西西安正式启动秦岭保护项目,希望通过今后几年与陕西省林业厅等部门的合作,在大熊猫保护方法上进行更多新的尝试,使秦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多的关注。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也因此有望在秦岭找到解决方案。此次WWF和陕西省林业厅签署的“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通道建设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是秦岭保护项目的一个主要内容,双方将结合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  相似文献   

13.
<正>陕西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太白县境内黄柏塬,周边与太白山、佛坪、长青、周至老县城、牛尾河自然保护区相连,处于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是连接秦岭大熊猫"牛尾河区域种群"和"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长青、佛坪、周至老县城、宁陕,运用遥感技术和对保护区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于6月12日在宁陕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考察结束,从而做出评价秦岭大熊猫保护区栖息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今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纬度最高的分布区,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的重要种群,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遗传特性和种群进化史。目前秦岭地区野外生存的大熊猫约345只,比10年前增加两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由10年前的34.7万公顷增加到36万公顷。摄影/赵纳勋一个古老的残遗物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我国至今保留有2000年前在现在的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多个省(市)大熊猫活动的痕迹与记载。目前,大熊猫仅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的部分山区,  相似文献   

16.
陕西是中国大熊猫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秦岭大熊猫以其魁悟的体态和绚丽的毛色闻名于世,主要分布于秦岭腹地的佛坪、洋县、太白、周至等地。秦  相似文献   

17.
警惕秦岭巴山木竹大面积开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已经有800万年的历史,它的适应能力很强, 什么时候走到尽头,都是科学家无法预测的事情。但是,任何动物得不到保护,它的灭绝速度将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 倍,所以,在秦岭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人们对动物的态度由敌对转向友好状态,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前秦岭面临竹子开花的问题,帮助大熊猫解决好食物资源问题,相信大熊猫会在秦岭生存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管理区划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叙述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现状、确定现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秦岭大熊猫居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栖息地斑块的空间对应关系,按照栖息地斑块的重要程度和居群数量、密度等级的大小,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划分为核心管理区、重点管理区和一般管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省长青林业局约3万公顷的林地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大熊猫。为了研究、保护这群大熊猫,探索大熊猫能够在我国西部偏远高山生存下来的奥秘,1984年,我国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助手吕植博士,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地处秦岭南坡的陕西省长青林业局,与该局的林业保护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陕西省林业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在108国道秦岭隧道旁隆重举行了“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建设庆典活动”。23年前,由于108 国道秦岭地段的贯通及沿线人为活动的干扰,秦岭大熊猫两个面积最大的种群(天华山种群和兴隆岭种群)被人为隔离,大熊猫栖息地受到来自道路和游人的严重干扰和影响。而此次“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建设庆典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