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对榆跳象幼虫进行了林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的探讨,结果表明榆跳象幼虫属聚集型的核心分布,亦属二项分布。林间调查以平行线取样法精度最高,并利用样本方差和允许误差限建立了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2.
波纹杂毛虫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回归法对波纹杂毛虫幼虫在马尾松林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幼虫在马尾松林内为聚集分布。并用Iwao法确定平均拥挤度 (m )与平均密度 (x)的回归方程 ,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佳抽样数 ,列出序贯抽样表。林间抽样方法比较认为 ,对角线取样法精度较高 ,适用于林间虫情调查  相似文献   

3.
松毛虫幼虫的林间分布型,笔者曾用频次分布法和分布型指数法判断符合负二项分布。本文的目的系通过隶属于负二项分布的序贯抽样法及Iwao的序贯抽样方法的比较,探讨在松毛虫幼虫期取样调查中用样本来估计总体时适宜的抽样技术及数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三星竹象虫在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采用刀切法给出了聚集度指标的估计区间。结果表明,三星竹象虫幼虫在林间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所采用的三次设计最优拟合提高了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度,根据研究结果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并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抽样技术研究表明,林间虫情调查时,采用平行线取样法或对角线取样法,实际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木毒蛾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和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比较频次法和聚集度指标法,测定木毒蛾各虫态的分布型。应用Iwao方法,计算各虫口密度下的林间最低抽样数,分析了中幼林中幼虫序贯抽样。研究表明,木毒蛾各虫态(卵块、幼虫、蛹)在木麻黄防护林中呈聚集分布,幼虫以聚集型扩散。幼虫在中低密度下,以对角线和棋盘式取样最佳,卵块以对用线取样最佳。对木毒蛾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坚持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其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春尺蠖从成虫羽化、产卵、孵化、幼虫危害、老熟幼虫入土化蛹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监测,探讨了在成虫期和幼虫期涂药环防治、喷药防治、喷烟防治等防治方法。2013年春尺蠖成虫死亡率达到62.2%,幼虫死亡率达到97.4%,防治效果显著,基本控制了春尺蠖的危害。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成功防治春尺蠖的经验和今后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Iwao的平均拥挤度X与平均密度X的回归关系,对不同林型内楸蠹野螟各世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分析。在丰产林内,第一代幼虫遵从具有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K=2.62,第二代幼虫为普通的聚集型,在地堰楸间,第一代幼虫为普通的聚集型,第二代幼虫遵从具有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K=0.68。用不同的取样方法比较了取样精确度,明确了最适宜的林间调查方法是五点式取样。计算出各代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最适取样数。列出了不同林型、不同世代、不同树龄的序贯取样表。  相似文献   

8.
人工室外饲养春尺蠖幼虫接毒增殖回收AciNPV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经过三年的实践,初步摸索、总结了春尺蠖饲养接毒增殖回收AciNPV方法,它操作简单、成本低。这种方法与林间结合防治回收AciNPV相比较,回收量有更大的保障性。它可以通过人为的各种积极的措施,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在目前还不能用组织培养法大量生产廉价的感染力强的病毒,而室内人工喂养春尺蠖幼虫饲料又尚未过关的情况下,本法为生产单位回收病毒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惠州选取4 个桉树林区,对油桐尺蠖Buasra suppressaria 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不同高度层、不同方位,尺蠖幼虫数量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尺蠖数量分布最多的为中部,中部尺蠖幼虫占各层尺蠖总量平均达55.97%~65.34%,最高的可占尺蠖幼虫总数的67.74%;同时,在不同方位上,尺蠖种群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位,其次为东、西两方位,分别占幼虫总数的34.59%、22.56% 24.81%。因此,进行该虫监测与防控时,应合理利用尺蠖种群在不同方位与高度的分布差异,重点防范中部层与南方位枝条并重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10.
春尺蠖越冬蛹羽化特性及幼虫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us Erschoff越冬蛹羽化特性及幼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春尺蠖越冬蛹羽化高峰期在3月10—12日,羽化与气温密切相关,羽化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环境温度为13℃时羽化数最多,但当达到最大羽化数后,温度的变化对羽化数的影响不甚明显;羽化初期雌虫多于雄虫,以后雄虫增多,羽化后期雄虫数明显减少;春尺蠖幼虫聚集在树冠底层和中层的东面和南面。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防治春尺蠖,首先通过对墨玉县春尺蠖发生期进行监测,在掌握春尺蠖的最佳防治时期的基础上,在墨玉县胡杨林内进行了飞机防治试验。经虫情调查,从4月13日开始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14日二龄幼虫占总虫口数的58%,为最佳防治时期;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春尺蠖,虫口减退率最高达到98.4%,平均为93.8%。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一种高效、快速、稳定、持效期长的生物农药,药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张志田  王龙 《林业科技》2013,38(1):40-41,28
以甲醇、乙酸乙酯、氯仿和蒸馏水为溶剂获得4种马缨丹提取液,并以杨梦尼夜蛾和春尺蠖幼虫为受体,对其进行了拒食和触杀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液(100 mg/mL)对杨梦尼夜蛾和春尺蠖幼虫拒食活性最强,蒸馏水提取液次之,甲醇和氯仿提取液在4种提取物活性最差;马缨丹4种溶剂提取液对杨梦尼夜蛾和春尺蠖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但活性均不高.  相似文献   

13.
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竹林间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零频率方法对泡桐蛛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泡桐蛛蛾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零频率方法分析泡桐蛛蛾幼虫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根据泡桐蛛蛾的空间格局提出了抽样技术 ,并根据零频率方法研究结果确定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简单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5.
1984年5—8月我们用灭幼脲1号(15%胶悬剂)对杨天社蛾Clostera anachoeta(Fabricius)的卵、幼虫和国槐尺蠼Macaria elongaria Leech幼虫进行室内药效试验以及林间对国槐尺蠖幼虫的防治试  相似文献   

16.
两色绿刺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 ,对两色绿刺蛾在毛竹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 ,并采用刀切法给出了聚集度指标的估计区间 ,三次设计最优拟合提高了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度。结果表明 ,两色绿刺蛾幼虫在林间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种群在林间的分布判断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  相似文献   

17.
虫情监测是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的前提。直接观测虫情,常因树木高大而难以实现。对我国林业大害虫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已有较理想的模型,通过对林间落粪的调查来估计幼虫数。由于低密度虫情监测尤为困难,而用落粪作间接观测的价值就随之增加,林间一定时段内的落粪是幼虫种群在该时段内活动的结果,其分布则是该时段内种群分布的综合反映。可以设想,落粪分布与种群分布间存在一定关系。对落粪的调查取样,应建立在了解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为此,研究了低密度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落粪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法测定松针小卷蛾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越冬代幼虫在马尾松人工幼林内呈均匀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用抽样调查方法研究表明,双对角线取样精度最高;并应用 lwaos 方法分析、计算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的一天,河南省中牟县仓砦村村北杨树林上空,一架飞机在树梢上掠过,只见杨树食叶害虫——春尺蠖,像喝醉了酒似地纷纷掉落. 在春尺蠖初龄幼虫期,为及时全面减低春尺蠖虫口密度,有效控制春尺蠖的发生和危害,河南省中牟县林业局租用"蓝翔"飞机,组建专业队,空陆联合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春尺蠖.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在福建省闽清县采用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复合制剂,于油桐尺蠖第二代幼虫发生盛末期进行粉剂喷撒防治,通过林间防治效果观察和实验室养虫观察等系列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林间防治,药后10d,处理a1、b1防治效果可达91.9%以上;实验室养虫,药后7d,处理a2、b2及c防治效果可达90.9%以上,说明采用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复合制剂防治油桐尺蠖幼虫效果十分显著,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