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桑叶全程消毒是防除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微粒子病是一种为害严重的蚕病,它给我省蚕种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微粒子病,把微粒子病的为害控制到最低限度,是蚕种生产的当务之急。根据微粒子病传染途径,近年来在防止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防止胚种传染方面,加强了补正检查、催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群忠  王永亮 《蚕学通讯》2005,25(1):40-42,44
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在蚕种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对两个传染途径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选种、原种、普种场都希望自己所生产的蚕种是合格蚕种,都希望所购买的上一代蚕种是无毒蚕种,以期生产的下一代蚕种不存在胚种传染.但由于利益驱动,在蚕种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就存在着诚实与做假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覃向平  全诚 《广东蚕业》2009,43(2):14-17
桑叶消毒是防微的重要技术措施。在蚕种繁育过程中,加强桑叶消毒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蚕种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微粒子病的发生。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胚种传染而使蚕感染病毒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只要有效地采取切断食下传播途径,胚种传播也就得到控制,蚕种质量就能提高,蚕茧丰收就有保障,经济效益就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做好各级蚕种生产过程中的消毒防病工作,特别是桑叶浸渍消毒,是蚕种繁育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的大敌,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两种。本文以环境因素为切入口,重点讨论分析了与微粒子病传染途径相关环境,包括营养环境、卫生环境、气象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提出优化蚕种生产过程中自然和人文环境,达到有效切断传染源,保障蚕种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邱全洪 《蚕学通讯》2003,23(2):61-62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虫感染家蚕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 ,其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蚕种母蛾检疫是防止蚕种微粒子病胚胎传染的主要手段 ,其结果的真实性 ,关系到蚕种生产者、使用者的利益。因此 ,提高微粒子检出率 ,客观反映蚕种微粒子病毒率 ,是维护蚕种供需双方合法权益和保障蚕业生产安全的需要 ,也是业界人士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工作实践 ,就此进行简略分析 ,提出相应的措施。1 影响检出率的因素1 .1 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代表性 ,包括样本的随机性、充足性和真实性 ,它是检疫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的前提。母蛾抽样必须做到随机…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是我省主要蚕病之一,近年因微粒子病而淘汰的蚕种直接损失20万元以上,因微粒子病而导致蚕业的损失难以估计,该病的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因此对母蛾进行微粒子的检验以淘汰病卵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我们历年来都  相似文献   

9.
微粒子病是家蚕微孢子原虫感染引起的蚕病,是蚕种生产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传染途径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是威胁蚕种繁育的毁灭性病害。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复杂的工作。我场某蚕种生产小组,2015年出现一定量的超毒烧种,造成一定的损失。该组痛定思痛,深入探索,严格管理,把防微工作认真落到实处,近年来取得良好成绩。表1是该组近年来生产蚕种的微粒子病检疫情况。  相似文献   

10.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建国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经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而寄生子蚕体内所造成的一食种传染性病害、该病对蚕桑生产影响极大,轻则降低养蚕收入,重则全部失收,并严重威胁着蚕种生产,是一种列为国家检疫对象的蚕病。解放前,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使农村蚕茧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建国后,在政府领导下,成立了蚕种监管机构,强化了蚕种检验,实行全部袋蛾集中镜检,坚决淘汰超毒蚕种,不断提高合格毒率标准,并制定了防微措施,落到实处,杜绝传染途径。从而至1954年起江苏省实现了母蛾  相似文献   

12.
<正> 防止微粒子病,全面提高蚕种质量,是蚕业生产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蚕种工作者的目标和宗旨。补正检查,是对母蛾结构的补充和修正,是防止微粒子病胚种传染途径的重要措施。作为普通蚕种生产者,非常重视原种的补正硷查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原种的补正检出率,成为大家共同研究和商讨的问题。在此,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随着蚕桑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种带毒传染,已经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来得以有效的控制。而食下传染途径的杜绝,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通过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漂白粉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我分场质检部门对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情况调查几年来春蚕期各桑场及原蚕点驻点人员,通过人工捕捉野外昆虫,送场检毒室统一进行分类镜检,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15.
宾源石 《广西蚕业》1994,31(1):54-55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原虫病.由桑蚕微孢子虫经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侵染蚕体几乎所有组织而致病死亡。生产无病毒蚕种,是蚕种场攻克“四关”的首要任务,是对蚕农负责和振兴蚕丝业高度负责的体现。我场1983年曾一度发生微粒子病,经过反复消毒防病等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我省微粒子病发生的概况我省在解放前,家蚕微粒子病曾在部分蚕种场的供种区域猖獗一时。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省蚕业主管部门运用巴斯德研究的成果,预防措施得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至1954年,我省已基本控制了所制蚕种带毒微粒子,切断了蚕种胚种传染的途径,丝茧生产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微粒子虫孢子通过胚种或食下传染而发生的。蚕种生产环境被微粒子虫孢子所污染是造成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虫孢子的根本原因,也是蚕种生产中因微粒子病带毒率超标而淘汰蚕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对蚕种生产环境中微粒子虫孢子的污染情况有所了解,有利于采取...  相似文献   

18.
<正>蚕种是蚕桑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蚕种质量优劣不仅直接影响蚕农的经济效益,也关系着蚕种生产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衡量蚕种质量的指标较多,其中微粒子病毒率是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因此,业内常称蚕种"防微病"工作其实就是一个完成蚕种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蚕种"微病"防好了,总体质量也就上去了。作为蚕种检疫对象的家蚕微粒子病,由于其对产业危害的严重性及传染途径的特殊性,防控工作必须始于生产之前,贯穿于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19.
桑叶浸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给许多蚕种生产单位带来损失.作为一种极易传染的蚕病,家蚕微粒子病传播途径有2条:一是胚种传染,生产上主要靠检疫来克服;另一条是食下传染,因防治较为困难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单位的一大难题.目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消来控制微粒子病的传播是蚕种生产单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海盐蚕种场从1993年起就开始尝试桑叶浸消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浸消程序,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已基本控制微粒子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20.
苏建 《四川蚕业》2014,(2):31-33
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对蚕种生产的危害较大,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主要对象。原蚕区是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的第一车间。根据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并结合蚕种生产实践,简述了原蚕区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