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温储藏根据冷源不同可分为自然低温储藏和人工制冷低温储藏。它是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素,将粮食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促进粮食储藏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粮食安全储藏的一种储粮技术。低温储粮可以有效地延长粮食的安全储藏期、延缓粮食陈化速度,还能有效控制虫、霉对粮食的危害,减少化学药剂熏蒸对粮食造成的污染,降低保管费用等优越性。做好低温储藏要依据各地各储存条件等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储藏技术指标评价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收集整理全国各生态区域仓储企业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全国各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的气候条件、仓储设施配置、粮食品质和粮堆生态情况对粮食安全状况的影响,考虑各粮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依据粮食储藏学、储粮昆虫学、储粮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参照ISO6322《谷物与豆类的储藏》国际标准中对粮食储藏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各相关因子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对储粮安全影响程度的大小,提出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地下仓小麦绿色储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储粮以储粮生态学和储藏安全学为指导,采取有效生态手段,避免化学药剂污染,延缓粮食陈化,确保粮食安全.随着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相关产品的要求逐步向绿色(无公害)、有机方向发展,安全、卫生、环保已成为粮食储藏的必然选择.按照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粮食储藏发展要求,我库自2002年11月开始对地下仓小麦绿色储藏进行了实仓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4.
很多粮食企业在保管原粮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采用烘干、晾晒、通风降水等方法,将原粮的水分严格控制在规定的安全水分标准以下,最终导致储粮水分减量损耗过高。这样不但造成了粮食的资源浪费,让粮食仓储企业承受了相应的经济损失,而且降低了粮食的食用品质,减弱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此,采用增水调质的方法适当提高原粮的出库水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推广绿色保质保鲜储粮 加强粮堆生态检测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 绿色保质保鲜储粮是采用有效的生态控制手段,最大限度的应用粮食储藏理论,避免化学药剂污染,保持粮食品质新鲜、延缓粮食陈化过程,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的防治方法。它是以储粮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科技为手段的储粮技术。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粮食储运研究会,储藏技术经验交流会,于3月8日到9日,在豫北名胜百泉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粮油储藏、害虫防治,粮油检测和管理工作者,共计五十二人. 会议由河南省粮食储运研究会副理事长,省粮食储运公司总工程师朱尚勋同志主持.这是河南省粮食储运研究会成立后,储藏技术研究组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储藏技术经  相似文献   

7.
从粮食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影响粮食安全水分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储藏实践,提出关中地区主要储藏品种小麦和玉米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储存水分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储粮害虫的综合防治,治理仓内虫害,严密防范仓外虫害感染,可以大大减少储粮药剂的使用,减少药剂残留物污染粮食及环境,保证粮食在储藏期间的安全,减少因使用药剂对操作人员健康的危害,节省费用支出,降低工作量,实现多年免熏蒸,改变目前粮食储藏行业中年年熏蒸的现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9.
由于粮食本身的特性,在出入仓输送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粉尘。这些粉尘主要包括:夹杂在原粮中的泥灰砂土、粮粒的表皮和外壳。一直以来,在粮食仓储环节,粮食出入仓过程中的粉尘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在粮食出入库作业现场尘土飞扬,工作环境差,给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给库区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减缓粮食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劣变,就国外在粮食安全储藏期评估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粮食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粮食安全储藏期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安全的宏观分析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概念及含义,并把粮食安全划分为三个等级,指出粮食安全有长期安全与短期安全、宏观安全与微观安全、生产安全与流通安全三种类型,对粮食安全的历史性、地域性、波动性和系统性四个特征进行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12.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相似文献   

13.
土壤砷的形态与粮食作物品质安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土壤各种形态砷与农作物籽粒中砷积累的相互关系,为安全利用受污染农田,减少砷向食物链的转运,以及当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测定了土壤中砷的全量、有效态和碳酸盐态含量,并对对应点位小麦、玉米籽粒中砷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表明:调查区域内土壤中砷的各种形态取值范围变化较大,外源污染干扰明显。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点位处的小麦超标,玉米籽粒对砷的积累均低于小麦。小麦籽粒中砷积累明显强于玉米籽粒,小麦籽粒中砷含量与土壤中砷全量、碳酸盐态、有效态均呈现极相关;而玉米籽粒中砷与土壤砷各形态之间相关性不大。这与小麦、玉米的生长周期和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市粮食增产潜力进行科学预测,为国家或区域合理制定粮食增产及粮食安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2000 年以来重庆市水稻、玉米和小麦单产水平、粮食总产量及可提升的空间;利用2000—2010 年间统计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建立灰色模型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可提升的空间较大;粮食自给率水平逐步提高。重庆市未来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承载着中国粮食的重要供给的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发展,其形势依然严峻,粮食丰产问题仍值得关注。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北省利用现代农业手段改变粮食生产条件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粮食生产尤其是主产区依靠现代农业实现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杂粮的加工、流通、绿色认证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小杂粮商品量占总产量的10%,加工量仅为2%;小杂粮加工企业基本上是种类齐全、加工产品多样的中、小型企业,以销定产,营销手段灵活,带有粮油综合加工性质;山西省的一大批杂粮获奖产品,甚至很多的高档次获奖产品,并没有得到规模开发,也没有对基地发展发挥强大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山西目前优质杂粮产业存在的优势,提出了山西优质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Inspiration from Food Production in the Past 26 Years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回顾、分析,说明中国已经具备667m2产出300kg、总产5亿t的粮食生产能力,中国人对粮食丰欠和粮价波动的承受力大为增强,但是粮食生产进一步取得新突破的难度增加,粮食生产效益下降的趋势不可忽视。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的四条对策,即以年人均380kg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线,立法保护足量、优质的耕地,逐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生产者要自强自立争取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休耕轮作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日益严重的水源污染,以及土壤贫瘠化、物种单一化倾向,借鉴国外先进的农耕方式,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休耕轮作,从粮食安全问题、农民收入、改善土壤、物种保护等几方面论述了采用该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论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必要性,以河南省和广东省为例,从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在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与非主产区存在巨大的差距,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主产区地方政府推动粮食生产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在合理的成本下,使农民获得与从事其他生产大致相当的平均收益,使主产区能够获得与其对粮食安全贡献相一致的补偿,对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测工作。针对粮食生产、加工、储运过程中的化学污染物安全性问题,研究粮食污染物快速监测技术,研究污染物免疫分析方法通过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农药含量,设计并筛选吡虫啉、多溴联苯醚、功夫菊酯、氰戊菊酯4种半抗原,制备相关高特异性的抗体,分析吡虫啉、多溴联苯醚、功夫菊酯与气相色谱法(GC)相比,稻谷、大米、玉米样品通过相关性分析均高度相关,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