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猪》2016,(6)
为配合PRV(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疫苗的推广应用,及时、准确地淘汰PRV强毒感染猪,逐步实现PRV的净化,急需加强PRV强毒株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文章就近年来针对PRV强毒株各种鉴别诊断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PR(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或Aujeszky Disease,AD)是感染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B类传染病(OIE认定)。该病毒可以感染除短尾猿以外的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猪感染伪狂犬病的损失和伪狂犬病病毒毒株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2017-2019年广西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对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广西各地区采集的284份疑似伪狂犬病发病猪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和病毒分离,对分离毒株的gC、gG基因进行克隆、测序、遗传变异分析.被测样品中有85份阳性,阳性率为29.9%,从中共分离到10株PRV毒株,其中9株为...  相似文献   

4.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PRV由Aujeszky在1902年发现并鉴定,因此该病又叫奥耶斯基病(Aujeszky’s Disease)[1]。20世纪60年代以前,伪狂犬病发病并不严重,对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强毒株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技术检测伪狂犬病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伪狂犬病病毒(PRV)的gE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以闽A株DNA为模板,建立了检测PRV的PCR方法。该方法能从猪细小病毒闽A株和FB株中扩增出一条长度为1 808 bp的片段,对Bartha株、gE-株检测为阴性;而以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和正常细胞的核酸为模板的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该体系可检测到10pg的猪细小病毒基因组DNA。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或非gE基因缺失弱毒株。  相似文献   

6.
<正>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PRV由Aujeszky在1902年发现并鉴定,因此该病又叫奥耶斯基病[1]。猪伪狂犬病呈现典型的潜伏感染,任何年龄的猪耐过急性感染后,均能形成潜伏感染,病毒在猪体内终生潜伏,一定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以激活,引起复发性感染并向外散毒,这种机制导致伪狂犬病很难根除[2]。  相似文献   

7.
猪伪狂犬病流行状况和疫苗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猪伪狂犬病在国内许多Bartha-K61疫苗免疫的猪场暴发,传播迅速,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引起该病大规模暴发的病原为发生变异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多数猪场的PRV野毒株感染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对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分子特征及其疫苗的研制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我国猪伪狂犬病的流行和疫苗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便为研制新型疫苗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2101-2106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均可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疾病。本试验以PRV基因工程弱毒株rPRVSMX为载体,构建了表达PPV流行毒株VP2基因的重组PRV(rPRVSMX-VP2)。Western blot和IFA试验均证明了重组病毒在细胞中成功表达了VP2蛋白。动物试验结果证明重组病毒可以诱导猪体产生特异性的PPV抗体,首免后40 d血凝抑制抗体(HI)为1∶192±73.9,虽然低于PPV商品化灭活疫苗免疫后所产生的HI抗体,但此时免疫系统被认为是激活的水平;重组病毒诱导产生的PRV抗体与载体毒株rPRVSMX诱导产生的抗体相当。由此可见该重组毒株经过优化后,可以作为二联疫苗的候选毒株防控猪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病。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我们国家新发的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毒株与欧美国家猪伪狂犬病病毒经典毒株(Bartha-K61代表株)从基因型上来说,处于不同的分支,流行毒株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基因型,即基因Ⅱ型,而经典毒株属于基因Ⅰ型;但血清型并没有变化,Bartha株疫苗仍然有一定的保护力。现在,从爆发伪狂犬病的猪身上分离出的毒株来看,毒力普遍很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6):128-130
2014年9月山东潍坊某猪场发生疑似猪伪狂犬病疫情,采集病死仔猪的脑组织等,利用Vero细胞做病毒分离,并设计一对伪狂犬病病毒(PRV)g E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进行PCR鉴定及家兔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脑组织上清液接种Vero细胞后有典型的细胞病变;PCR扩增产物电泳后显示出990bp长的目的片段,目的片段基因序列与6株PRV毒株的g E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97.7%~100%之间,证实该病毒为PRV;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鉴定以及动物接种试验,确诊该病例为猪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山东省烟台市某免疫伪狂犬病疫苗Bartha-K61猪场暴发疑似伪狂犬病疫情,临床表现为妊娠母猪繁殖障碍,仔猪神经症状。脑组织病料样品接种BHK21细胞,分离获得1株伪狂犬病病毒(PRV),命名为PRV-YT株。该病毒株gE基因与JS-2012、HN1201和ZJ01株序列同源性为99.4%~99.8%,且位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选择70日龄PRV阴性健康猪接种PRV-YT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100%(5/5),均表现严重脑组织、肝脏与肺脏损伤,表明PRV-YT株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强毒株。本研究为制定猪伪狂犬病防控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某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死亡仔猪脑及内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接种ST细胞24 h后出现圆缩、聚集、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能够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家兔出现奇痒等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同时根据GenBank公布的PRV的gD基因设计引物并扩增出特异性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经过测序比较,表明扩增产物序列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序列。以上结果证实该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依据分离地点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北京株。  相似文献   

13.
河南平顶山某猪场母猪出现较严重的流产和产死胎现象,且50日龄~70日龄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伪狂犬病。为排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进行了实验室诊断。应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保育猪及母猪血清的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gE抗体,并对发病仔猪病料进行了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抗体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仔猪病料中PRV核酸阳性,PRRSV和CSFV核酸阴性。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猪场发生的是猪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制出能够同时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的二联活疫苗,本研究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PEDV中国变异株的纤突蛋白免疫决定簇区域(S1)基因分别克隆至含有PRV胸苷激酶(T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穿梭载体pTK中,构建重组PRV转移质粒pTK-EGFP和pTK-S1。将重组质粒pTK-EGFP与PRV疫苗毒株Bartha-K61基因组DNA共转染Vero细胞,经绿色荧光蚀斑纯化得到重组病毒rPRV-EGFP。随后将重组质粒pTK-S1与rPRV-EGFP基因组DNA共转染Vero细胞,通过反向筛选EGFP阴性蚀斑,蚀斑纯化得到表达PEDV S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rPRV-S1。本研究将为更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和猪流行性腹泻提供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5.
依据基因库中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g E和g H两对引物,以PRV闽A株、Bartha(g E-)株和Norden(Tk-)株为模板,筛选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与疫苗毒株的鉴别PCR方法。该方法能从PRV闽A株、Norden(Tk-)株中扩增出一条355 bp的条带,但Bartha(g E-)株没有扩增出该目的条带。对正常细胞、猪细小病毒(PPV)、猪圆环病毒(PCV)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出现交叉反应。在对单项PCR反应条件(引物浓度、Mg~(2+)浓度、退火温度等)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与疫苗毒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分别用双重PCR和单项PCR检测15份临床病料,两者符合率为97.5%,表明该双重PCR检测方法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以用于临床病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伪狂犬病病毒(PR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混合感染猪场伪狂犬病的净化,采用PCR和ELISA进行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采用不同的净化方法,选取云南省3个自繁自养种猪场,A场同时净化PRV和PCV2,免疫接种PRV疫苗;B场净化PRV,免疫接种PRV疫苗;C场同时净化PRV和PCV2,免疫接种PRV和PCV2疫苗。结果表明,C场实施猪伪狂犬病净化前gE阳性率为15.94%,gB阳性率为86.96%,实施猪伪狂犬病净化3年后gE阳性率为1.43%,gB阳性率100%。结果提示,C场在同时净化PRV和PCV2,同时接种猪伪狂犬病和圆环病毒2型疫苗的模式下,净化效果最优,为地区种猪场提供疾病净化思路。  相似文献   

17.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猪病毒性传染病。免疫接种疫苗是防控伪狂犬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地区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猪群中接连暴发了新的伪狂犬病疫情,主要原因是由于伪狂犬病病毒发生了新的变异,新的PRV流行变异株与传统的PRV相比抗原性已发生较大变化。本文从PRV的特征、PRV变异株流行情况、PRV变异株主要毒力蛋白及其遗传变异、PRV变异株疫苗的研制及PRV感染的防控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PRV流行变异株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6,(6)
正伪狂犬病(Pseudorabies)最早发生于1813年,1894年瑞士首次使用"伪狂犬病"这个词命名该病。1902年Aujeszky通过研究发现该病病原为病毒,此后研究人员证实该病病原为疱疹病毒,将其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也称猪疱疹病毒1型[1]。在我国,1947年时刘永纯首次在上海分离到PRV,1956年国营宝泉岭农场暴发猪伪狂犬病,1957年四川华阳出现此病,此后PRV一直在我国流行。近年来猪伪狂犬病呈现新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 gE、gI基因的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对PRV NP株的gE、gI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回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预期的PRV gE、gI基因片段相符。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PRV NP株gE、gI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分离的PRV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5.7%~99.8%、89.9%~99.5%。遗传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发现PRV NP株的gE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的位点与2012年国内分离到的PRV流行株相同,从而推测NP株为PRV变异毒株,本研究为PRV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发科学、有效的新型猪伪狂犬病(PR)疫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以来,由新型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伪狂犬病(PR)在我国规模化猪场大范围发生,在河南省发病猪场分离到1株PRV,命名为HN2012。该病毒在BHK-21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将HN2012以10~5 TCID50的剂量感染成年家兔,接种兔在36h内全部死亡,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表明,HN2012与其他毒株同源性为94.82%~99.83%。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RV gE进化方向分为国内分离毒株和国外分离毒株两支,中国分支明显划分为2012年前分离毒株亚群和2012年后分离毒株亚群。这些结果对于我国PR的预防和疫苗株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