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铃虫性诱剂和带叶杨枝把对棉铃虫成虫的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杨枝把显著优于性诱剂,性诱剂难以达到防治目的.杨枝把放把密度可由目前的105~150个/hm2降至60个/hm2.  相似文献   

2.
应用不同烟草棉铃虫性诱剂和杀虫灯及使用技术防治烟草棉铃虫.结果表明,应用昆虫性诱剂诱捕棉铃虫比杀虫灯效果更好.诱捕器悬挂高度以距离地面80 cm最佳,每667 m2使用性诱剂及诱捕器各1套为宜.PVC基质诱芯的性能优于橡胶基质诱芯,而且持效期更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酱用番茄棉铃虫性信息素与频振式杀虫灯对酱用番茄棉铃虫诱虫效果比较,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所诱到的成虫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频振杀虫灯诱蛾量稍高于棉铃虫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棉铃虫性诱剂对阜康市番茄棉铃虫发生动态进行监测,为酱用番茄棉铃虫的防治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调查性诱剂诱捕器对棉铃虫诱杀效果,可降低番茄棉铃虫蛀果率,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4.
王志春 《现代农业》2013,(10):36-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铃虫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豆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棉花遭受的损失最大。为了寻找新的虫情预测预报方法,节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达到可持续控害减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目的。1992~1995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就以性诱剂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结果表明:在棉铃虫大发生的情况下.大面积连片防治不仅可以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学农药。而且在整体防治效果和防治费用等方面优于黑光灯和树枝把诱集等防治方法。笔者现就性信息素在江苏沿海棉旱粮区棉铃虫的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及试验示范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结合室内饲养及性诱剂诱蛾,明确了棉铃虫在安庆1年发生5代,掌握了棉铃虫在番茄田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结合室内饲养,以及性诱剂诱蛾,明确了棉铃虫在安庆的生活史,掌握了棉铃虫在番茄田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应用性诱剂防治棉铃虫和烟青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昌乐县开展性诱剂诱捕烟青虫和棉铃虫试点试验,2016年在全县烟田推广应用,6—7月通过调查5个烟站共10处棉铃虫和烟青虫的诱捕量。结果表明:使用性诱剂防治棉铃虫和烟青虫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玉米田一代棉铃虫防治措施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河西地区调查了玉米田不同防治措施对棉铃虫蛹、成虫、着卵量和为害率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综合防治措施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药剂的效果。对棉铃虫卵量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性诱剂、辛硫磷+Bt+杀虫灯;对幼虫量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杀虫灯、辛硫磷+Bt+食诱剂;对被害株率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性诱剂和辛硫磷+Bt+杀虫灯。4种综合防治措施对百株虫量和被害株率的防治效果不同,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且防治玉米田一代棉铃虫时应针对棉铃虫蛹、成虫、卵和幼虫综合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并进行持续性防治。  相似文献   

9.
孙善教  余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66-466,469
根据棉铃虫在沿江棉区的发生特点,研究棉铃虫性诱剂的诱杀范围与地形之间的关系,诱量与诱捕器,气温、发生量、诱芯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诱蛾种类和性比情况,探讨在沿江棉区应用性诱剂诱杀棉铃虫技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棉铃虫为害猖獗,化学防治一直是棉铃虫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化学防治并未能有效控制其为害,且大量杀伤天敌.为了切实有效防治棉铃虫,我们对不同诱捕器(杀虫灯、性诱剂)进行了成虫诱杀及防治效果试验,黑光灯只做诱蛾种类和诱蛾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杨树枝把是棉铃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使用效果在棉铃虫的3、4代发生期更优于性诱剂。概述了诱集棉铃虫的杨树枝把制作、使用技术及作用效果,分析了杨枝把诱集棉铃虫的性别、代次差异,诱集时间的特异性,以及杨树枝叶挥发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室内分析与田间诱集测试,阐述了棉铃虫诱集杨树枝把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杨树枝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应用性诱剂防治棉铃虫,就是利用其强烈的引诱性和高度的选择性,来专项诱杀棉铃虫雄性成虫,造成棉铃虫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减轻棉铃虫对棉花及其他作物的为害。  相似文献   

13.
1993~1995年,在晋中祁县从5月上旬到8月底利用棉铃虫性诱剂对棉铃虫的发生代数、发生时期等进行了观察。晋中特早熟棉区棉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以后各代约间隔一个月发生。造成为害的主要为2代,3代次之。据此,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重点防治2代、3代棉铃虫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枝把、棉铃虫性诱剂、高压汞灯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加拿大杨枝把在田间以诱集棉铃虫雌蛾为主,所诱棉铃虫雌、雄性比为1.61。加拿大杨枝把日诱雄蛾量与日诱雌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性诱剂日诱雄蛾量、高压汞灯日诱雄蛾量相关性不显著。每日棉铃虫百株落卵量与加拿大杨枝把、高压汞灯日诱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性诱剂日诱蛾量无显著相关性。讨论了加拿大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性诱剂对花生田棉铃虫和小地老虎防治效果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2连续两年利用性诱剂开展花生田棉铃虫和地老虎的防治试验,并比较不同诱捕高度及诱捕器类型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棉铃虫性诱剂悬挂在花生上方60 cm,使用小地老虎性诱剂悬挂在花生上方20~60cm,诱捕效果最佳;对两种靶标害虫,三角型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均显著高于桶型诱捕器;从防治效果看,第一年小地老虎和棉铃虫幼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1.7%、40.0%,花生植株受害率分别降低44.4%、36.3%;连续诱捕两年后防治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幼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3.6%和69.6%,植株受害率分别降低60.0%和73.7%。  相似文献   

16.
沿江棉区棉铃虫性诱剂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棉铃虫在沿江棉区的发生特点 ,研究棉铃虫性诱剂的诱杀范围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诱蛾量与诱捕器、气温、发生量、诱芯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诱蛾种类和性比情况 ,探讨在沿江棉区应用性诱剂诱杀棉铃虫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澳宝丽食诱剂防治大豆田粘虫等鳞翅目害虫为重点的防治新技术。[方法]研究澳宝丽食诱剂对大豆田虫粘、豆蚀叶野螟、棉铃虫等的防治效果。[结果]每喷洒过食诱剂的条带(长约15 m)每天诱杀到的虫量分别为粘虫21头、豆蚀叶野螟23头、棉铃虫5头;澳宝丽食诱剂能显著降低植株被害率。[结论]澳宝丽食诱剂对大豆田粘虫、豆蚀叶野螟、棉铃虫等害虫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为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为更好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使用性诱剂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2009~2018年期间,凌海地区开展了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害虫进行测报和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为农民正确使用该项技术提供了指导。近年来,凌海将性诱剂防控农作物害虫技术应用到监测玉米螟、二化螟、黏虫、棉铃虫、苹  相似文献   

19.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铃虫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豆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棉花遭受的损失最大。为了寻找新的虫情预测预报方法,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达到可持续控害减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目的,1992~1995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就以性诱剂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20.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克华 《现代农业》2012,(8):107-1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铃虫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豆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棉花遭受的损失为最大。为了寻找新的虫情预测预报方法,节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达到可持续控害减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目的,1992~1995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就以性诱剂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