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阳县生态修复区植被恢复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阳县生态修复区的植被恢复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封禁措施对生态修复区植被恢复的效果。采用物种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对修复区的主要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年封禁治理的生态修复项目区,林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而对照区则以一年生草本为主;生态修复区样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比对照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明显乔、灌、草结构的群落应该是该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后的主要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人工植被群落及土壤改良对铅锌矿废弃地径流重金属流失特征的影响,为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前期修复思路.采用径流小区试验,通过混合施加有机肥和钙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分别在铅锌矿废弃地原状土及改良土上构建不同人工植被群落(草、灌-草、乔-灌-草),对地表径流的产生量与径流中泥沙、Cd、Pb、As的含...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长汀县2000年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山地退化生态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用“反弹琵琶”的理念指导治理,根据植被从“常绿阔叶混交→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按不同坡地水土流失的程度进行综合治理,总结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反弹琵琶”重建植被的模式: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全面封禁保护植被,种茶种果改良植被,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植被类型和生长状况, 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对 H2PO4- 的吸附-解吸及对 K +的缓冲特性均具有较大影响。 草灌 乔植被下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均较高, 白茅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21.16g/ kg), 无植被处理下土壤有 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较低。 3 种类型植被下, 土壤对 H2PO4-吸附的 b 值以无植被>白茅>草灌乔, 不同 H2PO4- 吸附 范围内的解吸率以草灌乔相对较高, 而无植被处理下则相对较低 ;对 K +缓冲的 Q/ I 曲线参数比较, Δk0 值以草灌 乔>白茅>无植被, AR0 值为白茅>无植被>草灌乔, PBCk 值为无植被>白茅>草灌乔。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资溪县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项目工程同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的战略决策相结合,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全县经过10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项目建设,封禁治理面积累计达11882hm^2,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71%提高到83%以上,年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7.5万t减少到4.3万t。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亚热带荒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中亚热带在自然条件下不会荒漠化。毁林开荒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是荒漠化产生、发展的罪魁祸首。荒漠化治理的根本途径是迅速恢复植被。对岩溶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长期的封禁治理,同时辅以人工补播、补植,且初期只能是灌草;对紫色土,应在水保造林基础上全面封禁;对丘陵红壤区,须通过人工种植重建植被并辅以封禁治理,首选树种是油茶;对低山红壤区,人工造林与封禁治理并举,有望5~10年取得成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应在封禁基础上人工直播灌草,退耕地上也只能栽培灌丛保土。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省长汀河田强度侵蚀山地,采用固定标准样地定位研究和临时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3种不同治理措施对强度侵蚀山地植被生长及生态效益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理5年后,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增长次序依次为草灌乔混交〉补植乔灌〉老头松改造〉对照;林木及草被生长加快,治理区植物种类呈明显增加趋势,草灌乔混交区植物种类最为丰富,达13科16属20种;土壤侵蚀率下降21.92%-32.14%,有机质含量提高3.76~4.48g/kg;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与对照区相比降幅达86%~91%;区域小气候等生态因子得到明显改善。这说明通过治理,能较好地促进强度侵蚀山地的植被生长,改善侵蚀区生态环境,而采用草灌乔混交措施的治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缺乏统筹协调、全面规划和优势植物品种 ,植被恢复结构和治理措施单一 ,生态功能较差。其对策是 ,东南部长白山区以封禁治理为主 ,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以坡耕地和疏林地改造为主 ,对西部平原风沙区 ,在加强综合治理的同时 ,实施全封、半封和轮封 ,改良“三化”草场 ,实施生态移民 ,搞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 ,制定封禁治理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淄博市淄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不同修复措施类型枯落物持水特征进行的调查和定位监测表明:①有林地封禁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饱和吸水率和饱和吸水量均较其他修复类型高;与修复前的荒草坡相比,天然林封禁和人工林封禁群落枯落物水容量分别增加25.85mm和21.51mm;疏林补植、荒坡造林、荒坡封禁和退耕还林型植物群落修复后枯落物蓄积量和水容量分别比修复前提高了22.74、54.96、22.11、28.70t/km^2和2.84、2.96、0.96、1.47mm。②对现有森林植被实施封禁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在人工造林时,应尽量引进适生树种混交,以增加林地枯落物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10.
草本植物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它是森林海绵效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草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优势群落;草本植物具有植物修复的潜力,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是演替的先锋物种。草本植物在矿山废弃地的恢复中就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生长迅速、生物量大的特点,在短期内恢复植被和增强地表防冲能力方面胜过森林植被。草作为生物与工程结合的措施有助于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发挥效能。在干旱地区只有把造林与种草相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形成草、灌、乔立体植被组合,才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最好、最有效的措施。退耕还草也是减缓草畜矛盾、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依据生态适宜性原则,在我国地带性植被为草原和荒漠的地区,退耕应以还草为主,还林与还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长汀县自2000年起对以河田为中心的山地退化生态系统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用“反弹琵琶”的理论指导治理实践,根据植被从“常绿阔叶混交→针阔混交→马尾松和灌丛→草被→裸地”的逆向演替规律,按不同坡地水土流失程度实施治理,总结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反弹琵琶”重建植被的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全面封禁保护植被、种茶种果改良植被的几种模式,取得了好的效果。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治理水土流失的效益,福建省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按照水土流失的特点,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封禁补植、草灌乔结合、建立立体果园、“三跑”茶园改造以及崩岗治理与利用等。依照这些治理途径,从1983年至1987年底,福建共治理41.06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策略回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当前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出现的植被自我修复的舆论倾向为切入点,论述纯自然观、“草、灌先行”、“适地适树”、“适地适林”等植被恢复策略,试图达到澄清问题的目的。认为“适地适树”并没有错,贯彻“适地适树”,将人工建造和自然修复二者结合起来,建设植被是适宜的,但期望通过“草、灌先行”,顺序恢复森林植被有其困难性。分析表明,“适地适树”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讨论植被地带性原则与“适地适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阳高县王官屯的12°坡地上进行了4种不同植被蓄水保土效应的对比试验,通过3年的自然降雨与产流产沙量观测,得出以下结论:产流产沙量从大到小顺序为裸坡〉荒草坡与牧草坡〉草灌混交;大部分的径流与产沙是由少数几次大雨量、大雨强的降雨造成的,其中雨强是影响径流冲刷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雨强增大时,植被保土效应明显降低。产流产沙量除受降雨特征值的影响外,地形与植被盖度的作用也比较大。相同坡度下,水平阶整地的草灌蓄水保土效应与其他处理相比非常显著。在植被生长过程中,早期阶段的产流产沙效果与裸坡相差不大,随着覆盖度的提高,植被的蓄水保土作用明显增强。总的拦蓄坡面径流泥沙效果顺序为:草灌混交〉荒草坡和牧草坡〉裸坡。荒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其蓄水保土效应与人工管理的牧草不相上下,此结论为开展生态自我修复恢复植被的封禁治理措施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永泰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监测,获得封禁恢复植被、坡地茶果园改造、区域经济发展等状况,为水保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汀县近年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花岗岩水土流失区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结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实际的植被重建模式,主要有:乔、灌、草混交,乔、灌多树种混交,补植乔木,低效老头松改造,植被重建与开发治理相结合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据2002年卫星遥感测定,喀左全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800 km2。如按现阶段投入治理进度分析,将需要40 a才能治理完。该县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丰富的植被资源都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气候干旱、人口密度偏大、陡坡开荒地面积较大,是实施生态修复的不利因素。笔者通过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应大力推行封山禁牧,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实行生态修复私有化经营,加速退耕还林还草进程,实行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等措施,修复中应本着“大封禁,小治理”的原则,做到生态修复与重点治理和退耕还林相结合,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为推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青海省湟中县大南川流域、上新庄流域开展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青海省水保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湟中县水保部门对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边实施、边探讨、边总结,以"制定封禁管护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护植被"为中心,辅以建围栏、设封禁标志牌、补植补种等人工措施,加快植被自我修复;与农、林、牧等部门密切合作,在生态修复试点区配套实施退耕还林(草)、推广太阳灶和沼气池、建设良种奶牛繁育基地等能源、农牧业发展项目,解决了试点区群众取火、养畜、增收等问题。总结了湟中县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建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在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充分发挥其功能,是加快水土保持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瓯的试验试点实践表明,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只要实施封育保护,严禁人畜故意扰动,植被就能由草-灌-乔逐层次自我修复,最终形成乔灌草混交植被覆盖地表,真正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4):I0004-I0004
1.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根据山西实际,将重点报道各地实行封禁治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以及淤地坝建设、坝滩联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