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麻竹配方施肥对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营养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肥料养分配比对麻竹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麻竹竹笋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麻竹丰产高效栽培的最优肥料配方。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麻竹的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的肥效反应均表现为T2(N∶P2O5∶K2O=17∶8∶11)﹥T1(N∶P2O5∶K2O=19∶7∶10)﹥T3(N∶P2O5∶K2O=12∶12∶12)﹥T4(碳铵)。因此,处理T2的施肥效果最佳,其竹笋增产和矿质养分含量提升均明显高于其他施肥处理,传统施肥处理T4的施肥效果最差。配方施肥具有明显的增加竹笋产量和提高竹笋矿质养分含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麻竹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栽植方式、覆盖厚度和施肥 3个因素 ,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明 :3个因素对麻竹笋产量影响显著 ,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覆盖厚度、栽植方式、施肥。覆盖厚度是麻竹丰产的关键措施。在较好的立地上 ,麻竹丰产林可采用苗木移栽 ;每丛施草木灰 3kg +尿素 0 .5kg ;每丛覆盖稻草厚 10cm左右  相似文献   

3.
对山地麻竹笋用林采用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施用有机肥和生长调节剂,分析研究了笋林的出笋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麻竹林竹笋产量、挖笋数量、竹笋个体质量分别为11 451 ~25 440 kg·hm-2、7 840 ~15 360个·hm-2、1.41 ~1.66 kg·个-1;有机肥和生长调节剂对竹笋产量和数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竹笋产量和数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经分析,竹笋产量、数量与施肥关系回归方程拟合良好;麻竹最佳施肥方案为有机肥2 484.8 kg·hm-2,生长调节剂用量为6.006 L·hm-2;竹笋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有机肥2 482.35 kg·hm-2,生长调节剂用量为6 L·hm-2.各处理麻竹施肥收益的变化范围为-5 699.5 ~7 310.2元·hm-2,麻竹施肥对竹林经营收益影响显著,竹林施用有机肥和生长调节剂与竹林收益回归方程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麻竹山地林配方施肥及生长调节剂对竹笋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配方施肥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有机肥对竹笋产量影响的回归方程显著,氮、磷对麻竹出笋数量回归方程的影响显著,氮、磷(P2O5)、钾、花生饼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0·2195、0·8258、0·1906、2·3055t·hm-2;竹笋最高产量的氮、磷(P2O5)、钾、花生饼施肥量分别为0·2186、0·8262、0·1899、2·3064t·hm-2。  相似文献   

5.
四川主要栽培竹种研究进展Ⅰ:麻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麻竹的生理特性、遗传改良、栽培经营技术、生态效益、开发利用等方面对麻竹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四川省麻竹引种区,应在麻竹笋用林无公害高产经营、良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期提升麻竹笋用林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无公害麻竹笋的标准化生产,大力提高麻竹林的综合经济效益,快速增加农民的直接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陈虞禄 《热带林业》2003,31(4):30-31,35
韶关市林科所在2000年至2002年间,采用科学的造林栽培方式、抚育、管理、留母更新等技术措施,对我市麻竹低产林进行技术改良试验,试验结果与传统栽培方式比较,单位面积麻竹笋产量可增加60%,每公顷利润可增加2万多元。  相似文献   

7.
粤东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 ,地处亚热带 ,自然条件优越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属麻竹最适生地带。麻竹笋生产是粤东地区的传统经营项目 ,解放前就有鲜笋供应香港及东南亚一带市场 ,如“华清竹笋”和“埔田竹笋”是潮汕地区的品牌 ,具有植株矮、笋块大、产量高、味甘甜、口感好等特点。竹笋是一种绿色食品 ,我国加入“WTO”后 ,麻竹笋及其产品作为外向型林业的一个品牌 ,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粤东地区的麻竹笋生产发展迅速 ,已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揭东县连片种植笋用竹 3333.3hm2 ,成为全国最大的麻竹笋生产和出口基地。现…  相似文献   

8.
对麻竹笋用林进行施肥试验研究,分析得知,鸡粪、复合肥、配方肥3种肥料对竹笋产量和经济纯收入有显著影响,均与竹笋产量、经济纯收入呈抛物线型关系,竹笋产量、经济纯收入随施肥量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种肥料的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配方施肥、鸡粪、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最佳施肥方案为鸡400+复60+硫酸锌0.9。  相似文献   

9.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依靠科技进步,在加强麻竹栽培管理,扩大麻竹良种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展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以及麻竹笋加工剩余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指导力度,为提高笋竹栽培与加工利用水平,发展无公害竹笋和争创博白麻竹品牌做了大量工作。至2008年,博白全县种植麻竹面积47000亩,投产麻竹林面积26200亩,亩产鲜笋250公斤,亩产值200元,产值达50多万元,仅种植麻竹这一项,全年可为农民增收1040万元,人均增收48元。  相似文献   

10.
麻竹丰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竹系竹亚科牡竹属,别名甜竹、青甜竹、大叶乌竹等,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经济竹种之一。麻竹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利用价值都很高,特别是麻竹笋最为出色,质嫩味甜,单笋重量可达5千克以上。麻竹适合温度为-4℃~42℃,雨水充沛的年份,产笋期长达半年以上,是不可多得的优良的笋用竹。  相似文献   

11.
根据笔者在闽南山地麻竹栽培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大量的调查资料,从麻竹的栽植技术、经营技术、丰产培育技术出发,总结出一套较系统、科学的麻竹丰产栽培技术,为闽南地区的麻竹丰产栽培和推广种植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麻竹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南靖连续4a对1995年春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株行距为3m×4m、4m×5m和5m×6m3种密 度的麻竹试验林进行水文生态效应观测。结果分析表明:(1)麻竹林冠截持量与降水量和林分密度均呈正相关,而 秆茎流和林内降水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密度为825丛·hm-2的麻竹林的年林冠平均截持 量和截持率为155.2 mm和14.61%,林内平均降水量和降水率为829.0 mm和78.11%,竹秆茎流量和茎流率为 77.3mm和7.31%。(2)麻竹林地表枯落物具有吸持其自身干质量2.8倍水量的潜在能力。(3)3种密度麻竹林的 0-60 cm土壤层最大潜在蓄水量为315.3-326.3 mm,略低于毛竹林367.9mm。(4)麻竹林地表径流和泥沙流 失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竹林密度为825丛·hm-2的麻竹林年地表平均径流量、土壤侵 蚀模数是密度为330丛·hm-2的麻竹林的0.55、0.45倍,其NO3-、NH4 、PO43-、K 等养分年流失量则分别是密 度为330丛·hm-2的麻竹林的0.58、0.49、0.36、0.49倍。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总结泉州市永春、安溪、南安等县(市、区)麻竹主产区多个乡(镇)的麻竹造林、施肥试验等情况,提出麻竹造林中的良种选育、适地适竹、合理密度、整地施肥、造林时间、栽植方法、抚育追肥、合理采笋、留养母竹、麻竹更新等丰产栽培技术,以供麻竹大规模基地造林推广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颖  周玉迁  单琳 《林业科技》2020,45(3):28-31
以拐芹、大叶芹、棱子芹和绿花山芹为研究对象,探讨光照条件、施肥量和播种时期等对几种野生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种源不同,产量不同。在种源相同的条件下,棱子芹林下产量高于全光。②施肥量对大叶芹和绿花山芹产量影响显著。大叶芹在施肥量为4000 kg/亩时,产量最高为1.68 kg/m^2;绿花山芹在施肥量为4000 kg/亩时,产量较高为0.96 kg/m^2。③播种时期对大叶芹产量影响显著,秋播产量明显好于春播。④播种量不同,产量不同。拐芹在播种量为30 g/m^2时,产量最高;绿花山芹在播种量为35 g/m^2时,产量最高为0.45 kg/m^2。  相似文献   

15.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16.
利用GeoEye-1卫星遥感影像,根据影像特点,结合实地考察,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对德宏州大型丛生竹资源进行监测,并采用标准地解析木法调查其生物量.结果表明,德宏州大型丛生竹林有小班8 090个,面积为30 000 hm2,其中纯竹林面积1.47万hm2,竹木昆交面积0.75万hm2,四旁竹林面积0.41万hm2,防护竹林面积0.37万hm2.在9种丛生竹种中,龙竹面积最大,为1.1万hm2;麻竹次之,为0.78万hm2;缅甸竹面积第3位,为0.45万hm2.此监测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笋竹两用毛竹林等量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笋竹两用毛竹林,采用等量施肥技术,开展分期施肥试验,筛选出等量施肥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每度竹施肥2次,其竹笋产量较施肥1次提高6.7%,较施肥3次提高6.8%;其竹材产量较施1次提高18.9%,较施肥3次提高12.6%;每667m2年产值较施1次提高14.8%,较施肥3次提高12.4%。因此,笋竹两用毛竹林合理施肥模式为每度竹施肥2次(春笋小年的6月、8月)。  相似文献   

18.
对毛金竹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竹腔施肥、土壤施肥以及复合施肥)对竹林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人工林分还是天然林分,施肥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林分的产量指标,其中复合施肥(竹腔+土壤施肥)效果最好,产量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9.
开展龙脑型阴香 (Cinnamomum burmannii chvar. Borneol) 造林初植密度和施肥试验,3 a 生试 验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处理对龙脑型阴香的生长(树高、地径和冠幅)有着显著的影 响,而且在主效因子(密度)、副效因子(施肥)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 说明采用不同密度以及不同的施肥处理可调节林分生长,选择合适的处理组合可提高林分生长量。初步 结论认为营建龙脑型阴香原料林其初植密度以株行距 1.5 m×2.0 m 为宜,即 3 330 株 /hm2 且以复合肥 (N:P:K=15:15:15) 作基肥和追肥(即试验的 D2F1 组合),可在幼林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