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菜豆炭疽病抗病育种工作重中之重是抗原亲本的筛选.抗性鉴定多采用苗期接种鉴定,国内外业已有报道,为使抗性鉴定更准确,更简便易操作,在相关报道的基础上,针对炭疽病菌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接种浓度,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炭疽病菌等诸多因素与致病力的相关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炭疽病茵在21~23℃的MA培养基上培养15~20天,以2.56×104个孢子/ml接种浓度,病斑出现早,病菌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在同一生育期接种,随着保湿时间延长,接菌量增加,侵染概率逐渐增大。2种病菌混合接种其侵染概率有显著差异,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侵染概率均相应降低,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混合侵染概率较单一接种下降明显。不同生育期单一病菌接种,2种病菌的潜育期存在差异,在始花期和开花末期,褐斑病潜育期均为20 d,而在盛花期为16 d;网斑病在始花期潜育期较长为10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均为7 d。潜育期的长短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的影响,病害潜育期在生育前期较长,后期相对较短,而受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混合侵染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菌的潜育期。在始花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潜育期分别较单独接种长2 d和5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潜育期比单独接种分别延长了4 d和2 d,网斑病潜育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为7 d。【结论】单独接种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均随着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和接种菌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合接种与单一接种相比,混合病菌侵染其侵染概率均较单独侵染有所降低,潜育期延长。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潜育期的长短除受病菌与寄主互作影响外,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影响,而与冠层温湿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4个抗、感枯萎病西瓜品种浇注接种西瓜枯萎病菌后,随着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大,发病期提早,枯死株增多,病情加重。高感苏蜜1号和中感118在不同接种体浓度下的抗枯萎病性差异随接种后时间延长而缩小,最终显示相同的抗性级别。中抗8620在低接种体浓度(20×10~6孢子/钵)下显示高抗,高抗Sugarlcc在高接种体浓度(20×10~6孢子/钵)下降为中抗,表明接种体浓度对抗病品种抗枯萎病性的影响要大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葡萄白腐病和黑痘病抗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6年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原产我国的葡萄属18个种或变种,88个株系对黑痘病和白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这些种感染黑痘病的严重度为2.33~12.78%,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不感白腐病,接种后白腐病的发病率为5.00~92.50%。种内不同株系间也存在着抗病和感病的类型。本文还对接种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田间喷雾接种黑痘病的浓度为1×10~4孢子/ml;白腐病接种,田间以针刺果实2×10~5孢子/ml和室内以针刺果实2×10~6孢子/ml为宜。  相似文献   

5.
辣椒炭疽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室内苗期鉴定辣椒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性,以4~5叶期为宜;用5~10%辣椒叶组织煎液配制接种体(孢子浓度1×10~6孢子/毫升),效果极佳;接种后要立即保湿24小时,并在接种后第7天再行保湿24小时;鉴定温度保持在25~27℃范围内。以接种后第14天调查病情为合适。根据病斑大小和病叶多少划分病害严重度等级:0级:无症状;1级:1~2叶发病,病斑直径约1毫米;2级:2片真叶发病,病斑直径大于1毫米,或有少数大斑;3级:2片以上真叶发病,产生许多大斑,病株畸形;4级:全株发病,产生许多大病斑并落叶,病株濒于枯死或已枯死。  相似文献   

6.
苹果黑星病潜育期及其病原菌产孢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至2004年间,对苹果黑星病潜育期及其病原菌产孢量研究结果表明,苹果黑星病在嘎啦、富士、秦冠3个品种上的潜育期分别为11.1 d、13.2 d、15.7 d;温度对潜育期有很大影响,日平均温度为1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在3个品种叶片上的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产孢量分别为2.8263×104、7.4168×103和1.1465×103孢子/mm2。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室内控制培养和室外人工接种的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丁黑龙江省密虎地区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来源与病菌侵染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放置于仓库和地表堆积病残体比埋入地下病残体产孢量多。随着时间的顺延,越冬后病残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也逐渐下降。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2~35℃,最适温度20~25℃;在24℃温度条件下,病菌孢子置于相对湿度90%环境中6 h才能萌发,在水滴小萌发率最高;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3~9,最适pH6~7;光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在13~30℃范围内病菌均能侵入寄主发病,在最适温度21~25℃范围内保湿6~8 h病菌即可顺利完成侵入寄主过程。在15~20℃温度范围内,病菌在寄主叶片潜育期为4~15d,荚部潜育期17~24d,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籽粒感病率越高。大豆植株体代谢旺盛的叶片和大于1cm的荚最易感病,而幼嫩和老化组织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水杨酸处理对采后绿熟芒果炭疽病抗病性的诱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绿熟芒果(MangiferaindicaL .cv .Matisu)经水杨酸(SA)处理后,用炭疽病菌(Colletotichum gloeospori oides)孢子悬浮液(1×10 4cfu/mL)对其进行损伤接种,贮存于13℃85 %~95 %相对湿度条件下。结果表明:SA处理的芒果接种后第4天果实发病率仅为对照的6 2 . 5 % ,第12和16天果实病斑直径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9. 9%和35. 3%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 0 5 )。贮藏过程中SA处理后芒果果皮中的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以及总酚和过氧化氢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接种后第4天达到对照的3 4倍。SA处理能显著抑制果实病斑扩展,有效降低果实的接种发病率,提高绿熟芒果对炭疽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孢杆菌B18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与方法将B18接种于NA液体培养基中 ,30℃ 14 0转 /分的摇床上培养 ,培养后的发酵液在 0 .4 5 μm的细菌过滤器过滤、12 5℃高温灭菌 30min ,获得的滤除菌体的发酵液过滤液、高温杀死菌体的发酵液及发酵液原液用于抑菌测定。1 1 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测定将PDA平板上培养的黄瓜枯萎病菌用无菌水溶解 ,滤除菌丝体制成分生孢子悬浮液并将浓度调至 4× 10 7个/ml左右。准确量取 5 0 μl分生孢子悬浮液置于无菌的载玻片上 ,再准确量取同样体积发酵液过滤液、高温杀死菌体的发酵液及发酵液原液 ,分别滴入载玻片上的分生孢子悬浮液…  相似文献   

11.
蜡蚧轮枝菌与农药混配防治甘蓝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浓度的孢子液,与吡虫啉、灭多威、阿维菌素、乐斯本4种不同浓度的化学农药混配对甘蓝蚜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孢子液在4 900~4.9亿个/ml浓度对甘蓝蚜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浓度增加而防效提高,0.49亿个/ml和4.9亿个/ml浓度时效果最好,死亡率达64.69%.在分生孢子液为0.49亿个/ml与4种不同浓度的化学农药混用增效比较中,吡虫啉最高增效9%,与灭多威等混用则表现出拮抗作用.因此从生物防治和IPM等方面来看, 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d。在显症历期内,不同的时期显症病斑数不同。6、7月份接种叶片比8月份接种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长。防雨棚内培育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长于自然条件下培育的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苹果褐斑病在基部老龄叶片上潜育期短,在代谢旺盛的梢部叶片上潜育期长。苹果生长前期(6、7月份)接种叶片的潜育期显著的长于生长后期(8、9月份)接种叶片的潜育期。【结论】苹果褐斑病的显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潜育时间和显症历期都相对较长。除取决于病原与寄主的组合外,苹果褐斑病潜育时间和显症历期的长短主要受叶片龄期、衰老程度和生理状态,即叶片抗病性的影响。6-9月份是苹果褐斑病的主要发病期,在此期间气温对褐斑病潜育期的影响不大,而降雨和高湿能促进病斑显症。在褐斑病菌侵染后的15 d,甚至20 d内,使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能抑制绝大部分潜育期病斑发病。  相似文献   

13.
对菌核重寄生菌盾壳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盾壳霉菌可在 5~ 2 5℃温度范围内生长繁殖 ,菌丝生长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 2 0℃ ;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pH 3~ 10 ,pH 5时最适宜于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需 95 %以上的相对湿度 ,空气湿度为 10 0 %时孢子萌发率较高 ;光照对孢子成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迅速且产孢量最多。  相似文献   

14.
鸡毒害艾美尔球虫早熟株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制备早熟弱毒疫苗提供虫株和理论依据,对选育的毒害艾美尔球虫早熟株(P8)和亲本株(P0)的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分别用P0和P8,以每只鸡300个孢子化卵囊免疫7日龄雏鸡,免疫后14 d,分别以每只鸡1×104和10×104个P0孢子化的卵囊进行攻毒,以OPG、平均每只鸡的卵囊产量,卵囊减少率、相对增重率、病变记分减少率为指标。结果表明:(1)攻毒后每只1×104个P0孢子化的卵囊时,P8、P0免疫攻毒组的卵囊减少率分别为75.59%、84.66%;(2)攻毒后每只10×104个P0孢子化的卵囊时,P8、P0免疫攻毒组病变记分降低率分别为81.46%、76.66%。表明P8株的免疫原性与P0无明显变化,均有保护力,符合早熟株免疫原性保持不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和病原鉴定,证实锥栗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病原菌菌落在PDA加锥栗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0.pH3~11均能产生分生孢子,pH8.5时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最强.在自由水条件下分生孢子才有较高的萌发率(39.2%).分生孢子萌发pH值范围为2~10,最佳为6.5;锥栗叶煎汁培养基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草莓炭疽病潜伏侵染条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离体条件下通过调控室内温湿度对草莓炭疽病的发病情况及侵染特性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湿度组合处理25℃/85%、20℃/80%、15℃/80%、10℃/80%、15℃/75%、10℃/75%在接种7天后均能发病,处理10℃/70%接种后28天才轻微发病。侵染特性差异性研究表明,处理25℃/85%,接种6 h,25%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接种12 h,附着孢开始形成,形成率为16%,接种48 h,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天,叶片组织细孢大量腐烂崩解,病指为39.07。处理10℃/70%,接种1天,2.88%分生孢子开始萌发;直至接种24天,分生孢子萌发率达到100%,附着孢开始形成,形成率为8.83%;接种28天,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病指仅为1.85;接种42天,叶片组织大面积腐烂,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得出处理10℃/70%接近该病害发病的底线温湿度条件,此条件下的潜伏期能够达到28天。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诱导因素及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条件和生态因子试验表明,PD为绿粘帚霉产厚垣孢子的最佳培养基,厚垣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光照、振荡、pH 3、30℃,在此条件下可完全抑制其分生孢子的产生,并在1周内可产生厚垣孢子8.00×106个/mL;厚垣孢子萌发试验显示,25℃、pH为6~8为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最佳萌发条件,48 h时可达90%以上的萌发率,在5℃下贮存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玫烟色拟青霉进行液体培养,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糖含量、酸碱度、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接种24-48h,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增长较慢;接种48-120h,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增长最快;接种120h,菌丝生物量达22.43mg/ml,产孢量达11.8×107孢子/ml。培养液中Ph值和糖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接种72h,营养液的Ph值由初始6.4降到5.16,菌丝快速生长和孢子大量繁殖的时期是糖消耗最大的时期,因此接种72小时后,适当调节酸碱度,对玫烟色拟青霉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利。  相似文献   

19.
从红麻茎枯病标本中分离出茎枯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镜检其形态特征,红麻接种茎枯菌后对发病因子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适温28℃,饱和湿度有利于发病;孢子悬液最适含量为5.5×103个.mL-1以上,其含量愈高发病情况愈严重;病菌主要侵染麻秆,其次叶片,典型病斑梭形,表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分生孢子多为单生,倒棍棒状,3-26个假隔膜;菌丝和孢子皆能直接或从伤口侵入麻秆发病;幼苗10 d内为感病期;嫩叶易感病;不同品种接种后在麻秆上产生的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Ell·et Davis) Davis)以芽管或附着胞一侵染丝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背与叶面的侵入比为7:3。分生孢子萌发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在蒸馏水中萌发率低,1%葡萄糖、10%苹叶浸汁及1%琼脂有促进作用,尤以琼脂的效果显著;分生孢子荫发适温为18~25℃,最适pH为6~7;水滴为孢子萌发所必须;光照的影响不大。该病菌适合用单孢分离。在PDA培养基上培养,菌丝不发达,但能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