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器件和不同温度下,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研究了中性红(Neutral Red,N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证实了NR有很强地箨灭BSA荧光强度的能力。分别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试验数据,得到在25~43℃度时相互作用的生成常数K。B(平均值为4.250×10^4kJ/mol)、热力学参数(△H^θ、△G^θ和AS^θ的平均值分别为-6.432kJ/mol、-21.38kJ/mol和-48.68J/K)和结合位点数(平均值为1.155)。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甲壳素吸附铜离子的过程。结果表明:甲壳素对铜离子的吸附在pH=4.46时最佳,在298K下测得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17.2mg/g(树脂)。用1.0mol/LHCl可洗脱,洗脱率达97.4%;测得表观速率常数k298=1.34×10-4/s;表观活化能Ea=26.1kJ/mol;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吸附热力学参数△H=11-3kJ/mol,△S=42.6J/(mol·K),AG=-1.4kJ/mol。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和富士一号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生长速测法测定贵州省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菌系对三环唑和富士一号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环唑的抑制中浓度为60.21~120.56μg/ml.富士一号的抑制中浓度为5.01~14.2μg/ml,两者的Ec50。值都相差2倍以上,说明贵州省的稻瘟病菌菌系对三环唑和富士一号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三元配合物Co(L-phe)(Aa)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了三元配合物Co(L-phe)(Aa)[L-phe为苯丙氨酸根,Aa-为L-val(缬氨酸根)、L-leu(亮氨酸根)、L-ile(异亮氨酸根)或L-trp(色氨酸根)]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t=25℃,c(NaclO4)=0.1mol/L],三元配合物相对稳定性用δk[δk=△logK-△logKS,其中△logK=logK^Go Go (L-phe)(Aa)-logK^Go Go (L-phe)-logK^Go Go(Aa),△logKS=1/2(△logK(L-phe) △10gK(Aa) log2)]表示,结果表明:与相关L-丙氨酸(L-ala)配合物Co(L-phe)(L-ala)相比,所有这些配合物均具有相对较高的δK值,表明配合物分子内存在着额外的稳定化作用,这种稳定化作用可能主要归因于三元配合物分子内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氨基酸侧链结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环唑处理下水稻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与抗瘟性的相关性。【方法】室内抑菌活性测定三环唑对稻瘟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温室不同时间点接种稻瘟病菌后施用三环唑,测定其防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水稻受三环唑处理后不同时间点诱导抗性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三环唑对水稻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无显著抑制作用;接种稻瘟病菌24 h后施用三环唑,仍然能够获得87.2%的防治效果。RT-q PCR结果表明,三环唑能够诱导水稻防卫反应基因Os NH1-1、Os PR1a和Os PR10的表达,进一步选取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的关键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茉莉酸途径的关键基因Os LOX和Os AOS2的表达受到三环唑显著诱导。【结论】三环唑防治稻瘟病并非仅仅抑制了黑色素的合成,三环唑对水稻具有诱导抗性作用,三环唑主要通过茉莉酸途径起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普通六元瓜环对紫精衍生物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1H NMR核磁共振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等方法。[结果]紫精衍生物与普通六元瓜环形成作用比例为1∶2哑铃型包结配合物;普通六元瓜环降低了紫精衍生物的扩散速度,基本上没有改变紫精衍生物的还原电位;抑菌试验表明,哑铃型包结配合物的形成,普通六元瓜环对紫精衍生物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种群活性起到了增效作用。[结论]结果对提高联吡啶除草剂的药效,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β-淀粉样肽25-35(Aβ25-35)诱导PCI2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10^8/LPCI2细胞培养24h,分别加入培养液(对照组)、10μmol/LAβ25-35(诱导组)、30mg/L原花青素+10μmol/LAβ25-35(保护组)。24h后收集细胞,以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比色分析测定MDA、H2O2含量和CAT活性。结果诱导组细胞可见凋亡特异性核固缩、核碎裂;MDA和H2O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CAT活性明显降低(P〈0.05)。保护组与诱导组比较,凋亡特异性核固缩、核碎裂减少;MDA和H2O2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CAT活性显著增强(P〈0.01)。结论原花青素可抑制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Aβ25-35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七水氯化镧与三氯醋酸配合物的热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三氯醋酸镧配合物性质,用溶解量热法,在自行研制的具在恒定温度环境的新型瓜在量热计中,测定了LaCl3.7H2O(s),CCl3COOH(s)和La(TCA)3.3H2O(s)在1mol/LHCl中的溶解焓,再根据盖斯定律设计了一个热化学循环。计算得到了七水合氯化镧与三氯醋酸反应的反应焓△rHm^φ(298.15K)=205.009kJ/mol,并求出了La(TCA)3.3H2O(s)的标准生成焓△fHm^φ[La(TCA)3.3H2O,(s),298.15K]=-3068.35kJ/mol。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研究蛋白激酶C抑制剂Staurosporine在血小板聚集、蛋白磷酸化、肌动蛋白聚合中的作用。方法:以32P-Na2HPO4标记血小板;以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以SDS-PAGE分离蛋白质,进行放射自显影;以TritonX-100抽提法沉淀骨架蛋白。结果:(1)1μmol/LStaurosporine完全抑制0.5U/ml凝血酶或10μmol/LPM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大部分抑制20μmol/LA23187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1μmol/LStaurosporine几乎完全抑制0.5U/ml凝血酶、或10μmol/LPMA、或20μmol/LA23187诱导的血小板40kD和20kD蛋白磷酸化。(3)1μmol/LStaurosporine完全抑制0.5U/ml凝血酶或10μmol/LPMA诱导的血小板肌动蛋白聚合。结论:Staurosporine抑制蛋白激酶C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肌动蛋白聚合;蛋白激酶C在血小板聚集和肌动蛋白聚合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是目前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真菌病害之一。为做好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挑选适合防治稻瘟病的药剂。本试验选用20%稻瘟酰胺、井冈·蜡芽菌、75%拿敌稳、25%眯鲜胺+2%加收米、爱可、35%三环唑等6种药剂进行稻瘟病的田间防效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设在前进农场科技园区,草甸白浆土,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有机质50.7g/kg、pH值5.5、速效K163.0mg/kg、有效P21.1mg/kg、碱解N246.0mg/kg,肥力中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UV-Vis)、红外光谱法(IR)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考察了七元瓜环(Q[7])与阿德福韦(PME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Q[7]与PMEA相互作用形成包结比为1∶1的主-客体包合物,包结平衡常数为(2.81±0.04)x104L/mol;在0<pH<6范围内均能观察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七元瓜环(Q[7])与8-氮杂腺嘌呤(8-AA)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同时研究了作用体系酸度对Q[7]与8-AA相互作用的影响;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相应的稳定常数及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Q[7]与8-AA主客体包结计量比为1∶1,包结平衡常数为(2.55±1.52)×104 L/mol;通过热力学参数测定,其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且范德华力是反应的主要驱动力。并用1H NMR法进一步证实了主客体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及其增殖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及增殖情况,为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通过镜检和染色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繁殖情况。【结果】从菜粉蝶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PrL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PaBMI和PaBMII)、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SlMI和SlMII)及家蚕微孢子虫(N.b)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67×10^4、8.12×10^5、1.13×10^7、8.14×10^7、3.51×10^7和1.16×10^4个/mL;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孢子增殖力均很低,镜检发现,PrLM和PaBMI每个视野下见到1-10个孢子,而PaBMII、SlMI和SlMII需要几个视野才见到1个孢子;染色观察发现,PrLM和PaBMI感染后可以形成大量裂殖体,但很难形成成熟孢子。【结论】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危害,尤其是对蚕种生产危害很大,但在蚕体内增殖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4.
罗氏沼虾健康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罗氏沼虾健康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10年6月,在127.3m3水体中投放2700.00万尾罗氏沼虾幼体进行健康育苗试验,综合育苗幼体PCR病毒检测、控制适中育苗密度、加强水质调控、禁止使用抗生素等主要技术措施,培育23~27d。【结果】90%幼体变态,获得淡化虾苗1721.30万尾,单位水体产量13.50万尾/m3,平均育苗成活率为63.69%,平均运输成活率为86.0%。经检测,虾苗种质量达到罗氏沼虾苗种标准(DB45/T515-2008)的要求。【结论】采用健康育苗技术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苗质量及养殖成活率,其健康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保持育苗水质良好、控制中等的育苗密度(15.00万尾/m2)、禁止使用抗生素、不滥用药物及防治育苗病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考察瓜环Q[5]、Q[6]、Q[8]及混合瓜环Q[n]对卷烟主流烟气中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吸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Q[8]及Q[n]对酚类具有显著截留作用,在用量为20 mg时,对总酚的吸附率分别达到26.4%和44.5%;瓜环对主流烟气中单酚的吸附效率高于双酚,对o-甲酚的吸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向赟  王刚  陈兆明  张锐  孙成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69-10572,10659
[目的]为对虾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不同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结果]先感染WSSV试验中,亚硝酸氮浓度在渐变和突变过程中对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及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0.05).突变试验中起始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组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2.2% 、70.0%和76.7%,病毒含量分别为7.0×10^6、1.2×107和9.4×10^6copy/g;渐变试验中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0.0%、63.3%和66.7%,病毒含量分别为4.7×10^6、2.7×10 7和1.1 × 10^7 copy/g.后感染WSSV试验中24h对虾死亡率低于12.2%,48h后突变组首先出现死亡高峰,72 ~ 120 h存在显著差异(P<0.05);渐变组试验中起始、中、高浓度亚硝酸氮组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21.1%、30%和50%,病毒含量分别为9.8×10^4 、2.2×105和2.3×10v6 copy/g;突变组试验中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31.1% 、48.9%和61.1%,病毒含量分别为2.7×10^5、2.1×10^6和5.2×10^6 copy/g.[结论]携带WSSV的凡纳滨对虾对亚硝酸氮浓度变化更敏感,更易引起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亚硝酸氮突变影响对虾对WSSV的易感性比渐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襻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方法]用75%乙醇印℃超声提取荐草叶的有效成分,以芦丁为标样,选择410和534nm为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研究溶剂、pH值及静置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最佳测定条件为:10%Al(NO3)3溶液的加入量以4ml为宜,加入pH值为4.1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2.5ml,60%乙醇作溶剂,溶液静置时间以25min为宜,用该法检出的野生律草叶中的总黄酮含量达52.98mg/g,检出限达9.43×10^-7mol/L。荧光强度与芦丁浓度在1.55×10^-6~1.31×10^-5mol/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2.816x+0.291,相关系数r为0.9966。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为0.54%。[结论]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律草叶中总黄酮含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且操作简便,成本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七元瓜环的荧光增敏作用测定盐酸小檗碱片和复方黄连素片中盐酸小檗碱(C20H18ClNO4)的含量。结果表明:在pH值为2.0、λex=345.07 nm、λem=498.07 nm条件下,盐酸小檗碱的浓度在2×10-8~1×10-5mol/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7%~103%,RSD在1.5%以内。本方法适用于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肥条件对超级稻珞优8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密肥生态条件下超级稻珞优8号的生长及高产群体的结构特征,为超级稻的栽培调控和群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早季,以超级稻珞优8号为材料,进行4个抛栽密度48万株/ha(A1)、60万株/ha(A2)、72万株/ha(屯)、84万株/ha(A4)和2个施氮水平150kg/ha(B1)、225kg/ha(B2)试验,生长期内调查超级稻茎蘖动态,并进行干物质测定及成熟期穗粒结构调查等。【结果】超级稻珞优8号在不同施肥量及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产量差异,以抛栽密度48万株/ha(A1)、施氮水平150kg/ha(B2)组合的综合效益最佳。【结论】生产中,通过适宜抛栽密度、合理施用氮肥和采用“好气灌溉”调节水分是超级稻获得高产的重要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