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机插对中稻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共设6个不同基本苗机插处理,分别为A(每穴2苗)、B(每穴3苗)、C(每穴4苗)、D(每穴5苗)、E(每穴6苗)、F(每穴7苗).结果表明,在D处理条件下,中稻1号的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的增加;中稻1号不同基本苗机插12d后(6月30日)初始分蘖,至7月25日,处理C、D、E、F分蘖达高峰期,处理A、B分蘖高峰期晚5d.相同机插时间下,适龄移栽的中稻1号D、E、F处理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均高于A和B处理.拔节(7月20)至抽穗阶段(8月15)的E和F处理群体生长下降速率均高于D处理.中稻1号每穴不同基本苗机插10叶前发生分蘖均能成稳,分蘖时间跨度小,成穗质量相对较好,结实率高.另外,D处理的成穗数最高,达到358.68万穗/hm2,成穗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D>E>F>C>B>A.综上所得,中稻1号机插最适每穴基本苗数为5苗.  相似文献   

2.
安丰A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贵州省已经利用该不育系配制育成了3个杂交稻组合,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研究安丰A的生育特性、开花习性、种植密度、基本苗等能够促进其繁殖产量提高,进而加速该不育系在贵州省的应用。对母本安丰A设置了相同行距下不同株距和每穴插不同谷苗数的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对安丰A的抽穗期、盛花期、有效穗、穗长、实粒数、繁殖产量、千粒重等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种植密度对安丰A的盛花期、实粒数、有效穗、繁殖产量等有较大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对抽穗期、千粒重、穗长的影响不大;穴插不同谷苗数对安丰A的穗长、有效穗等有较大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抽穗期、盛花期、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等影响不明显。安丰A在种植密度为17.25万~22.16万穴/hm~2,每穴插3粒谷苗情况下繁殖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李成德 《种子》2000,(1):53-54
K优195是一个高产优质的籼型中熟杂交稻良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和良好的推广前景。相关性状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栽培上应用于4月10~15日播种,5月15~31日插秧,每667m^2面积上基本苗控制在10万左右,最高苗达到30万,有效穗22万以上,每穗实粒数110粒以上,是其比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山农15号和济麦22号,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亩基本苗在8万~12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两品种小麦穗数增加,穗粒数、结实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率提高;济麦22号穗粒数降低幅度小于山农15号。山农15号亩基本苗12万株的密度处理的穗干物质积累率,在开花16天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济麦22号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济麦22号耐密性较好,密度过大显著降低山农15号的穗粒数和穗干物质量。在本实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亩基本苗10万株的密度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1主要技术指标 产量目标-600kg/667m^2以上。产量构成:基本苗20万-25万株,667m^2。冬前总茎数60万~70万/667m^2,拔节前最高返青总茎数80万/667m^2。穗数达到45万~50万穗/667m^2,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40~45g。  相似文献   

6.
汤永波  林炎照 《种子科技》2001,19(6):360-361
特优 70系三明市农科所用特 A与明恢 70培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组合。 1996年我区引入亲本试制至今 ,平均亩产 15 0~ 2 0 0 kg。2 0 0 0年我区制种 2 10亩 ,入库种子 4 2 t,平均亩产 2 0 0 kg,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产量结构是 :亩有效穗 16万穗 ,穗总粒数 116 .8粒 ,穗实粒数 6 2 .4粒 ,异交结实率 5 2 .9% ,千粒重 2 7.4 5 g。高产制种的技术调控措施是 :1 根据我区气候规律与制种地小气候特点 ,切实调控确定好特 A制种的“四期”水稻制种应根据亲本特性 ,把两亲本制种最关键的抽穗期、扬花授粉期、成熟收获期以及母本特 A减数分裂期安排…  相似文献   

7.
左晓斌  段斌 《种子科技》2000,18(4):240-240
金优 4 0 2系湖南省安江农校选育的 R4 0 2父本与常德市农科所选育的金 2 3A母本杂交配组育成的三系早籼优质杂交稻新组合。 1997年湖南省品审会审定 ,1998年江西省品审会认定 ,是江西省省定早杂优质稻组合之一 ,为江西省 2 0 0 0年早杂当家品种 ,适宜在赣中、赣北种植。1 特征特性金优 4 0 2全生育期 115d,株高 88~ 96 cm,分蘖较强 ,成穗率高 ,有效穗为 32 7万穗 / hm2 ~ 370 .5万穗 / hm2 ,穗长 2 0~ 2 3.5cm,每穗总粒数 10 7粒 ,结实率 83.4 %~ 92 .6 % ,千粒重 2 6 .5g左右。田间植株整齐适中 ,叶鞘、稃尖紫色 ,叶形好 ,剑叶中长…  相似文献   

8.
在1996—1997年度莱州市农科所试验中产量达589.3kg,比对照烟农15增产71.0kg,增产13.7%,比鲁麦14增产48.6kg,增产9.0%,实践证明,产量超千斤的适宜穗粒结构为:成穗数40—45万,每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3g左右。适期早播,减少播量,降低基本苗,提高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期和插秧苗数对‘特优107’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特优107’获得较高产量的理论依据,通过采用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早、晚两季探讨不同播期与苗数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种生育期拉长,特别是早季更加明显;增加基本苗数,可以缩短生育期;播种期与苗数的变化主要引起穗粒数和穗数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晚季播种期与基本苗两者的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早季未达显著水平。通过适宜的播期和一定的苗数,在主攻穗数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可以提高生产潜力。‘特优107’在闽南做早、晚季栽培,在中肥水平条件下,早季2月中旬末,晚季7月中旬初播种,每公顷基本苗插56.7万苗左右,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多花多实大穗型品种新冬17号不同播种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新冬17号在15 ̄35万/66.7m^2密度内产量相近,每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收获穗数与穗粒数之间存在较大换负相关效应,千粒重、分蘖成穗率比较稳定,说明新冬17号的群体调节能力强。666.7m^2产420kg要求播种密度万,保证基本苗25万,并主攻穗粒数,才能发挥本品种的生产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