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促进了绿色健康理念的强化。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追求得到提升。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成为农业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一、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定义(一)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食品(Nuisance Free Food)  相似文献   

2.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成效及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各地在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经验.极大地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对各地具有共性的措施和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对于保证无公害农产品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各地在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经验,极大地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对各地具有共性的措施和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对于保证无公害农产品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闫强 《安徽农学通报》2005,11(3):53-53,61
我国无公害食品发展已有10余年了,但无公害食品中无公害畜产品所占比例较低、仅为16%,且以奶制品为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大量开发无公害畜产品,研究生产技术途径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正成为世界农业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和消费主流,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都把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引导、推动和鼓励企业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我省农业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一改过去重种植疏于品质管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从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入手,对绿色无公害体系作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式,安化县打造绿色无公害食品具备的优势,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安化县具体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001年4月,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当前,“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已成为一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证人民食品消费安全的“民心工程”,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笔者就无公害农产品生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21,(17)
我国对减少环境污染和发展无公害水果的生产极其重视,农业部制定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就无公害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技术操作规程等予以明确。作为苹果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总量高达40%,在世界苹果产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无公害苹果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代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本文对无公害苹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无公害食品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辽宁省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生产,使全省无公害食品生产面积逐步扩大,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渐完善,无公害食品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今年 9月 28日,省农业厅发出《关于印发〈江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试行 )〉的通知》 (赣农经字〔 2000〕第 29号 )。《通知》指出:“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部分菜地受到严重污染,地力下降,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食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随着我国加入 WTO的临近,国际贸易间的‘绿色壁垒’势必更加森严。鉴于此,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我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省农业厅自 2000年开始,在全省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工程,以此来推动我省蔬菜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建设、肥培管理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实用技术,现将《江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试行 )》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市场对无公害果品不断上升的需求,遵循无公害果品生产的有关标准,提出了无公害果园建立与管理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2.
利用ICP-MS检测了从化青梅果园土壤矿质元素组成及其含量,按照无公害及绿色食品标准进行评价,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其中的钾、钠、钙、镁、铁、铜、锌、硒、铅、铬10个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化青梅果园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处在清洁安全状态,适宜发展青梅绿色农产品生产,但土壤中营养元素氮、磷、钾以及镁、硼养分相对不足;主成分分析中,钾、钙、镁、铜、硒、铬是从化土壤中第一主成分,铁、铅是第二主成分,锌是第三主成分.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针对当前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存在的“急于求成”现象,系统分析了制约我国无公害农业发展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发展的外部支撑系统的设想.该支撑系统包括生态环境、市场、技术和产业政策等4个支撑子系统和观念更新、社会诚信等2个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4.
芜湖市湾沚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安徽省传统的优质稻米产区。为了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近年来湾沚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再生稻产业,有效增加了粮食产量,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再生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全区乃至全省再生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果梅产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果梅的原产地 ,又是世界上适合生产果梅地域最广的国家。梅果和它的系列加工品 ,如梅汁、梅酒、梅酱、话梅、糖青梅等都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保健食品。在我国发展果梅产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当前 ,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果梅产地创建以梅果系列产品为主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厂 ,将产品广泛销售到国内外市场 ,是一项有希望的产业 ,也可使我国的果梅产业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杀螨药剂防治苹果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苹果红蜘蛛(以山楂红蜘蛛为主)是山西省苹果树上为害叶片的重要害虫,为了筛选出防效好的无公害药剂,对15%哒螨灵乳油等7种农药进行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15%哒螨灵乳油杀螨虫效果最佳,25%四螨嗪油杀孵效果最好。因此,施药应根据田间苹果红蜘蛛成螨、若螨、卵不同虫态分布比例状况,选用有效的药剂进行轮换防治。  相似文献   

17.
广西发展稻田、桑田晚秋和宿根蔗地早春马铃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市场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发展稻田、桑田晚秋及宿根蔗地早春马铃薯的可行性,提出要科学配置已有资源,合理安排各地空闲稻田、桑田晚秋和冬种马铃薯以及宿根越冬甘蔗地早春马铃薯的种植与布局,形成一个符合广西实际的、合理的、不与其他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的马铃薯种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我国热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国家战略物质储备、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市场供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了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分析了热带作物产业在品种选育、热作产业关键技术、规模化经营、节本降耗和增效、基本建设条件、产业组织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产业基础、技术、生产、市场需求,探讨了我国热带农业产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张钰萌  梁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66-68,115
食品产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安徽传统饮食向现代化发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安徽传统主食、传统菜肴、传统发酵食品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安徽传统食品在现代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生产技术的欠缺、食品本身的营养缺陷以及缺乏创新等,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析绿色食品的开发与营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绿色食品是生产者在产品开发与经营活动中 ,把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结合的一种体现 ,更是我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后农产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开发面临着规模偏小、物流及价值流不畅、科技储备滞后、农业生态条件恶化与绿色食品标准严格的矛盾突出以及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等问题 为此 ,需要政府在积极推进绿色食品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 ,企业也要在产品开发、营销渠道建设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以灵活的营销策略促进绿色食品成功地立足于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