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徽颍上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翔  吴慧平  马骥  王龙平 《植物保护》2012,38(5):124-127
为了解安徽皖北麦区及颍上县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和危害情况,用"zig-zag"法在皖北不同麦区采集小麦根际土样60份,利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CCN孢囊,统计卵密度发生频度。依据孢囊阴门锥等形态特征,鉴定颍上县CCN种类。利用扩散系数法判断CCN田间平面分布型,利用系统观察法,动态监测小麦生长季节0~300mm土层的2龄幼虫(J2)虫口变化。通过酸性品红染色方法监测早期侵染;选择CCN密度中等田块,以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比较‘泛麦5’等品种的药剂处理间的株高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皖北麦区,62%的田块CCN卵发生密度为1~10个/g土;经鉴定发生在颍上县的CCN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颍上黄桥镇双楼村禾谷孢囊线虫在田间为块状分布;在颍上监测到J2对小麦侵染的最早时间在3月18日,当感染田块卵密度在2.5~20.5个/g土时,产量损失为9.8%~14.9%,其中‘泛麦5’产量损失显著,达14.9%。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和冬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小麦的危害,于2011年10月—2012年6月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定量接种方法测定了其在不同接种密度下对冬小麦产量和线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禾谷孢囊线虫接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分蘖数和籽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小麦产量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损失率增加,在接种密度大于29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小麦产量损失率均达50%以上,接种密度为465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损失率最大,达到77.7%;当接种密度小于116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禾谷孢囊线虫的最终密度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接种密度大于该值时,最终线虫密度则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其繁殖系数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小麦单株籽粒重为参数,利用Seinhorst模型拟合孢囊线虫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可知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最低忍耐值为5个卵和2龄幼虫/g土,相对最低产量为0.23。  相似文献   

3.
在对广东省主要珍贵树种上的线虫进行调查时从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上分离到一种隐皮孢囊线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测量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Cryphodera kalesari。其诊断特征为:雌虫椭圆形至近球形,头部具有1个唇盘和2~3个唇环,口针长33.6~37.8μm,阴门唇突出,阴门与肛门之间区域凹陷,肛阴距为42~72μm;2龄幼虫头部具1个明显的唇盘和3个唇后环纹,口针长24.8~29.5μm,口针基部球前缘凹陷,侧区3条侧线,尾长圆锥形,长38~53.5μm,尾末端细圆,透明尾长17.1~25.1μm,侧尾腺孔位于肛门后2~5环;雄虫未发现。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的rDNA(LSU D2D3和ITS)序列,为此线虫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数据。本研究还分析了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与本属其他种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为中国的地理新记录种。格木为隐皮孢囊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4.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中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原线虫。纤维素结合蛋白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线虫寄生和致病相关基因。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禾谷孢囊线虫寄生前二龄幼虫中克隆出一种纤维素结合蛋白新基因Ha-cbp-1(GenBank 注册号GQ178086)cDNA序列。Ha-cbp-1基因cDNA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编码13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预测蛋白由1个长度为18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1个纤维素结合区域(CBD)组成。Ha-cbp-1的基因组DNA序列含有2个内含子。预测的禾谷孢囊线虫纤维素结合蛋白(HA-CBP-1)序列与大豆孢囊线虫纤维素结合蛋白(HG-CBP-1)序列有60%的同一性和76%的相似性,与甜菜孢囊线虫纤维素结合蛋白(HS-CBP-1)序列有60%的同一性和75%的相似性。本研究首次从禾谷孢囊线虫中成功克隆出CBP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5.
1990~1992年,在郑州市郊的须水乡观察到小麦苗成片变黄,拔出后根系簇根丛生,重病田病株率达100%,减产40%以上,发病面积达数百亩。经鉴定该病是由禾谷孢囊线虫 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引起的小麦孢囊线虫病。此病发生于世界30多个国家,1991年陈品三等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该病。经观察,小麦出苗后1个月左右地上部即可表现症状,最初下部叶片叶尖先变黄,随  相似文献   

6.
硅肥对水稻病虫有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个新线虫病害,一般使产量损失20%-30%,严重达50%。目前在调查该线虫发生危害区域时存在因调查时期和方法不当而引起一些误差。为了准确、快速查明其在我国麦区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作者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取样检测。 现已明确确定某地有无禾谷孢囊线虫发生、危害程度及田间群体密度的最佳调查时期为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此时罹病小麦地上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2011-2017年对山西省主要市(县)小麦上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运城、晋城、临汾、长治、晋中、太原等市小麦产区百余个乡镇采集和分离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1 131份,其中336份检出有孢囊线虫,检出率为29.7%;运城市和临汾市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孢囊检出率高,分别达到42.3%和32.5%,晋中市、长治市、太原市以及晋城市等地区也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地区、栽培制度和土壤质地等的不同,土壤中线虫的群体密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白雌虫密度最高的群体分布在运城市的一些地区(每100mL土壤中白雌虫数平均达到101个)。通过形态学鉴定明确山西省小麦上孢囊线虫群体种类较为单一,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未发现我国小麦上另一重要的孢囊线虫种类——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小麦孢囊线虫在山西不同地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山西省针对性地开展小麦上孢囊线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北京口岸从英国邮寄进境的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 Benth)宿根植物根际介质中分离到1种孢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其为三叶草孢囊线虫(Heterodera trifolii Goffart,1932)。该英国群体的2龄幼虫体长439~539μm;唇区有3或4个唇环;口针粗壮,长26.3~29.7μm,基部球圆形或前端略凹陷;侧线4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透明尾长27.7~39.5μm,约占尾长的60%。基于核糖体DNA的28S区和ITS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证实该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 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 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 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 由于温度较低, 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 温度逐渐回升, 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 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 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 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相似文献   

10.
上海口岸从旅客携带进境的树苗中分离到1种孢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为无花果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ci Kirjanova,1954)。该2龄幼虫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409.9~454.4μm;唇环3个;口针发达,长22.6~24.0μm,基部球圆形略向前倾斜;侧线4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尾部透明区长24.7~30.5μm,约占尾长的1/2。序列分析显示其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无花果孢囊线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9.48%~99.90%,序列差异为1~5 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线虫与无花果孢囊线虫处于一个聚类组内。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无花果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11.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12.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麦区发生了一种病原菌未知的小麦叶枯病,1993年至1996年依据柯赫氏证病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结果由陕西、甘肃和河南等省采集的田间病叶标样,发现了11个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 Prasada and Prabhu)分离菌株。在PCA平板上培养,该菌的初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由(1~)2~5个孢子构成的短链,分生孢子褐黄色,宽卵球形、椭圆形,具3~8个横隔,0~5个纵隔或斜隔,分隔处缢缩,孢子体20~50 μm×10~15 μm,假喙柱形或膝状,5~47.5 μm×4~5μm。接种小麦叶片上出现长卵形、椭圆形褐色斑点,进而扩展成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病斑,周边有亮黄色晕圈。严重发病常导致叶枯,叶片大部死亡。  相似文献   

13.
广州毛刺线虫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毛刺线虫新种(Trichodorus guangzhouensis n. sp.)采集于广州市白云区的莴苣(Lactuca sativa)根际土壤。其主要鉴别特征是虫体和瘤针较短;雄虫的3个腹中颈乳突位于瘤针后和排泄孔前,交合刺短、无刚毛和条纹,泄殖腔前有3个腹中生殖乳突,精细胞大、有大且呈香肠形的核;雌虫阴门纵裂,阴门骨化结构小、三角形到园三角形、相距较近,阴道长度大于阴门处体宽的1/3,受精囊大、有精子。该新种在多数形态特征测量数据上,以及雄虫的3个腹中颈乳突位置、泄殖腔前腹中生殖乳突数量、精细胞形态,雌虫受精囊和阴门骨化结构形态等特征上,与背弯毛刺线虫(Trichodorus reduncus Siddiqi & Sharma,1995)相近似。但它们在雄虫交合刺和引带形态、第一腹中生殖乳突(SP1)的位置,雌虫阴门形态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麦麸中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孢子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麦麸中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孢子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的"过筛-α-淀粉酶降解"、"过筛-密度梯度离心"和"过筛-α-淀粉酶降解-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能从麦麸中提取TCK孢子。提取的TCK孢子数量与网筛、α-淀粉酶和密度梯度离心的应用情况有关,而提取的TCK孢子纯度则主要与密度梯度离心有关。选用双层纱布和5种不同规格的网筛或网筛组合进行过筛能弃除83.88%~94.09%的麦麸,应用"过筛-α-淀粉酶降解"方法能弃除95.01%~99.00%的麦麸,并能提取19.2%~51.7%的TCK孢子。在"过筛-密度梯度离心"实验中,只有60目+200目+300目+30μm+11μm该网筛组合处理能获取7.2%的纯孢子,密度梯度离心对孢子的网嵴高度、自发荧光和萌发没有影响;在"过筛-α-淀粉酶降解-密度梯度离心"实验中,60目+200目+300目和60目+200目+300目+30μm+11μm这2组网筛处理可分别得到18.8%和12.2%的纯孢子,该处理对孢子网嵴高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唑酮种衣剂在小麦种表的超微分布及抗脱落淋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三唑酮种衣剂(Tri SCF)以具网眼结构的膜状物包被于小麦种子表面,膜状物厚度约4~7.5μm,种表包被率达95%;对照处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TriWP)拌种在小麦种表呈点状或片状零散分布,种表被药剂覆盖率低于80%。振荡试验中TriSCF包衣药剂脱落率为2%,显著低于TriWP干拌种(43%)或湿拌种(25%)。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检测表明,TriSCF包衣处理的小麦种子在17%含水量砂床上发芽1~7d内,保持种子内的14C-二唑酮放射性强度显著高于TriWP拌种处理,而然失到砂床上的14C-三唑酮放射性强度低开Tri WP拌种处理。  相似文献   

16.
 1990~1991年在吉林左家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试验地的西洋参叶片上发现多角形褐色病斑,由一种滑刃线虫为害引起。其种的鉴别特征为:口针较短(7.5~10.0 μm),唇区基部缢缩,排泄孔的位置位于神经环和贲门之间,尾尖突为星状,雄虫的交合刺具较明显的顶尖和喙突,与滑刃线虫属内的其它种不同。经鉴定为滑刃线虫一新种,定名为西洋参叶线虫Aphelenchoides panaxofolia.  相似文献   

17.
禾谷镰孢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小麦组织中的积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试验将禾谷镰孢一高产毒菌株B4-1采用单小花注滴法接种于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和感病品种宁麦6号,用气/质联检法测定接种后4、8、12、16和20 d组织中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积累量。结果显示,在病组织中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等3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但未发现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和镰刀菌酮-X (fusarenon-X)等毒素。抗病品种病穗组织中,DON平均含量由接种后4 d的29.5 μg/g dry weight (gdw)下降到20d时的15.7μg/gdw,15-ADON和3-ADON量则较低,分别为1.5~3.6μg/gdw和<1.7μg/gdw;而同期感病品种病穗组织中的DON量则由23.1μg/gdw上升到47.7μg/gdw,15-ADON和3-ADON量均较高,分别达8.6~10.0μg/gdw和2.6~8.3μg/gdw。在抗、感病品种无症状穗组织中,3种毒素的含量均很低(<0.5 μg/gdw)。同时,本研究还首次在感病品种的穗颈(总花梗,peduncle)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的DON和15-ADON及少量的3-ADON。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菌白化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水稻白叶枯病菌培养滤液中提取到毒素。菌体培养滤液和毒素对抗、感水稻品种的作用不一致,培养滤液中可能含有激发子。毒素稀释液抑制水稻出苗,引起水稻幼苗萎蔫和烟草坏死反应。该毒素薄层层析显示含有七种组分,野生菌与毒性基因突变体毒素组分大体相同,但含量有明显差异。不同小种间的毒素产量有区别,组分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菌的形态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稻曲病菌的有性子座和不同来源的繁殖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子囊壳单层环状埋生于子座外层,顶端突出子座表面而形成许多乳突结构。子囊发育成熟后,子囊壳壁的顶端可自行消解,露出里面的子囊。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状。厚垣孢子圆形或稍椭圆,黄褐色至黑褐色,胞壁厚密,外表有许多疣状突起。子囊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都产生次生分生孢子。这些次生分生孢子与液体培养获得的分生孢子在大小和形态特征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薄壁分生孢子。薄壁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2.6~8μm×2~5μm,无色透明,外表光滑。薄壁分生孢子萌发直接形成新一代薄壁分生孢子,此繁殖过程可不断重复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