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秸秆生物反应堆革新技术是在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技术劳动强度大、人工投入成本较高的推广"瓶颈",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革创新而成。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革新技术在黄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该技术在预防土传病害和改良温室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沈阳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重点阐述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介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蔬菜中的应用情况和取得的效应,分析目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秸秆反应堆技术是一项生态农业创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增产增收幅度大、综合效益显著等特点,在辽宁设施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四大类作物上得到了应用、介绍秸秆反应堆技术的应州效果和推广潜力,针对目前推广该技术过程中存在的操作不规范、技术不完善、投入成本高、经费投入少、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规范技术标准、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水平4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秸秆反应堆技术在辽宁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反应堆技术是一项生态农业创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增产增收幅度大、综合效益显著等特点,在辽宁设施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四大类作物上得到了应用、介绍秸秆反应堆技术的应州效果和推广潜力,针对目前推广该技术过程中存在的操作不规范、技术不完善、投入成本高、经费投入少、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提出规范技术标准、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水平4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根据相关文献总结其在蔬菜、马铃薯、果树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应用及相关机械的研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席尚明 《当代农机》2014,(11):77-79
论述了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意义,阐述了秸秆生物反应堆的技术原理、技术效应,指出了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秸秆生物反应堆的技术推广应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一项让蔬菜增产、菜农增收的新技术,让菜农得到了实惠。目前,该技术正在黑山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主要集中应用在段家、大虎山、常兴、大兴、胡家等乡镇。  相似文献   

8.
连作障碍在周年无休的设施蔬菜生产上发生严重。提出药肥型石灰氮处理土壤技术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联用的连作障碍绿色消减技术,阐述该技术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以期为消减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温室土壤连年作业,导致土壤养分多寡不均匀、土传病原生物和化感自毒物质积累等问题,研究温室蔬菜秸秆机械化还田精确调控土壤环境技术,实现解决温室蔬菜秸秆病虫害影响土壤环境引发的病虫害二次爆发的问题,实现温室蔬菜秸秆切碎深还田,实现秸秆资源化,设施蔬菜绿色循环生产。  相似文献   

10.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概述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原理、作用及应用情况。提出将该技术应用于大田作物生产的设想,分析技术要点,探讨技术实施所需作业机具的设计方案,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制约我国饲草、秸秆加工产业化发展的机械化技术,从农业现代化发展、草业发展、西部开发、防灾减灾和饲草、秸秆品质保障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饲草、秸秆机械化加工技术与设备等相关问题,提出实施饲草、秸秆机械化加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秸秆的利用现状以及畜牧业的要求,讨论了秸秆膨化颗粒饲料加工中的配方和工艺因素。研究表明,秸秆的膨化有助于物料的变性,能提高秸秆中的有用物质特别是粗纤维的吸收率;秸秆的颗粒化,有利于秸秆的充分利用,但是必须以谷物料原料作为粘结材料;秸秆的细化程度为16目、水分含量为35%-38%、秸秆干重含量为14%时,膨化效率较高;膨化后的颗粒饲料,有较好的抗压强度,有利于贮藏运输以及商品经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设置秸秆隔层试验,研究小麦、玉米2种秸秆隔层材料对土壤水盐运移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隔层处理在整个玉米生育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波动较大,且土壤含水率总体低于不设隔层的对照处理,不同秸秆隔层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玉米秸秆隔层处理土壤含水率低于小麦秸秆隔层。40~80cm土层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与0~40cm正好相反,含水率大小依次为玉米秸秆隔层、小麦秸秆隔层、对照。秸秆隔层处理抑制了土壤盐分随水分的向上运移,同时延缓了水分的下渗过程,增强了盐分淋洗效果,玉米秸秆隔层的控抑盐效果好于小麦秸秆隔层。秸秆隔层处理没有明显增产优势,玉米秸秆隔层处理较小麦秸秆隔层处理的玉米产量要略高。  相似文献   

14.
北方寒区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现状,对现有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实情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归纳和分析。特别是在秸秆燃料技术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及气候条件,对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常用工艺和设备的技术要点、注意事项以及优缺点进行了科学、细致的阐述,使人们对我国秸秆燃料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自解捆式果园秸秆覆盖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果园秸秆覆盖机不适应捆状秸秆、装载量小以及覆土装置易被碎石卡死问题,设计了一种自解捆式果园秸秆覆盖机。该机型由履带底盘、料箱、解捆铺料装置和覆土装置等组成。解捆铺料装置为齿带式结构,安装于料箱后部。为适应多种秸秆捆尺寸,提高抓料解捆能力和铺料均匀性,通过对解捆铺料过程分析确定了解捆铺料装置高度、倾角和齿带转速等关键参数范围;为了实现切绳和破捆过程滑切减阻,设计了三角形拨料刀齿,并基于刀齿对秸秆的扰动区域分析,对刀齿排布进行了设计;设计了一种双向对抛式覆土装置,同步对秸秆层进行薄土盖压。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机的秸秆装载量提高到原来的3.1倍;当覆盖机车速在0.8~1.4km/h,解捆铺料装置齿带转速在180~240r/min时,秸秆覆盖层厚度为5.1~18.1cm(标准差小于等于3.4cm),薄土盖压层厚度为2.3~4.0cm,无卡死现象,满足作业要求;建立的秸秆覆盖厚度模型决定系数为0.9672。该机实现了秸秆解捆、行间覆盖与薄土盖压一体化作业。  相似文献   

16.
王芳  王春光 《农机化研究》2007,(8):211-213,216
随着国家恢复生态建设、实施禁牧圈养,秸秆对于牲畜的饲喂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秸秆达6亿t多,占全世界秸秆总产量的20%~30%,是饲料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饲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有力地促进了饲草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饲草机械化的发展.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合理利用秸秆资源,促进饲草收贮和草产品加工技术,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论述了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了秸秆加工机械及其发展现状,指出了秸秆加工机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进展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石磊  赵由才  柴晓利 《中国沼气》2005,23(2):11-14,19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胡乱丢弃、无控焚烧、直接还田和加工粗饲料等传统的处理方式存在着"三低一重"的缺点,即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本文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腐熟还田技术、饲料转化技术、能源化技术及秸秆在工业上的各种应用.认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缓解我国秸秆焚烧及废弃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设计了秸秆深施还田机,可一次完成秸秆捡拾、切碎和深施还田作业。同时,对其秸秆深施装置的秸秆深施量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含水率对秸秆深施量影响较大,深施螺旋转速次之,秸秆长度影响较小;秸秆深施量随深施螺旋转速的增大而增加,随秸秆长度和秸秆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少。在该试验条件下,深施螺旋转速为540r/min、秸秆含水率为1 0%、秸秆长度为5 mm时,秸秆深施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邓忠  黄高宝  仵峰 《灌溉排水学报》2006,25(5):47-49,71
针对传统灌溉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采用固定道耕作结合垄作沟灌并进行秸秆覆盖的方法,改传统耕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侧渗灌,设置垄沟比例为2.23∶1。结果表明:固定道耕作秸秆覆盖(CTS)处理灌水沟内的水分水平侧渗范围比固定道耕作不覆盖(CT)处理宽约15 cm,在全生育期垄体保持了较好的水分,水分利用效率较CT处理提高3.4%;株高和千粒重优势明显,产量提高11.1%。  相似文献   

20.
郝敬荣  张建  汪皓 《湖南农机》2012,39(3):23-24
制定合理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方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秸秆还田机械,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