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湘西自治州连续4 a(2014—2017年)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分析了区域内秸秆资源总量和种类结构、还田量和还田率、资源化利用总量和利用率、浪费总量及其比例等情况。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中以还田为主,存在着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焚烧和丢弃等问题。提出区域内探索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稳定的运行机制、加速秸秆资源化利用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技术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为探究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益处与弊端,对吉林省舒兰市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秸秆还田技术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现状,介绍秸秆还田技术配套农机设备和技术方案,探讨秸秆综合利用未来发展方向,从秸秆还田机械、技术、模式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秸秆全量还田难、劳动力缺乏、秸秆利用途径少和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秀洲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需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收储、秸秆焚烧发电技术、秸秆多途径利用等,同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教育,强化执法监督力度,从而形成一个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充分利用作物废弃秸秆,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化学性状,探讨了靖远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废弃秸秆高温堆肥技术、枸杞生物反应堆—植物疫苗技术、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分析,针对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小麦机播集成技术,提出了适合当地的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集成技术路线,探索适合当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的长效发展机制,改善现有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集成技术路线,优化当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张家港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分析,针对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技术以及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小麦机播集成技术,提出了适合当地的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工艺路线,探索适合当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的长效发展机制,改善现有机械化还田生产工艺路线,优化当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以为秸秆机械化还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分析,针对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小麦机播集成技术,提出了适 合当地的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集成技术路线,探索适合当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的长效发展机制,改善 现有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集成技术路线,优化当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吴雪珍 《油气储运》2005,(12):34-35
三、坚持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加快农业残留物资源化利用步伐 大力开展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为重点的农业残留物的综合利用?一是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扩大秸秆传统利用渠道,引进开发秸秆利用新技术,多渠道加快利用步伐,提高利用效益。改进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降低还田成本,大幅度增加还田面积。加快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利用量。提高秸秆养殖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秸秆中含有氮、磷、钾、硅、钙、镁、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等多种有机物质和矿质养分.秸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或秸秆养羊过腹还田,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但近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部分地区水稻实行抛秧技术等农艺措施的改变、以及农民生活用草的减少,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又没有跟上,使目前秸秆还田面积减少,而野外焚烧、推草入河塘现象较为严重,既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不利生态平衡.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农业综合利用应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最经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浚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每年可生成100多万t 秸秆.秸秆已成为浚县大气污染的潜在危险.为了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套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秸秆深耕还田作有机肥料技术 (一)概况 秸秆深耕还田作有机肥料技术是在小麦、玉米收获后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  相似文献   

13.
阐述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概况,总结秸秆还田的方式、技术思路和作用,提出现阶段加强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对策,以提高当地小麦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有效的农业措施得到了大力地推广应用。重点对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结构、土壤养分以及对土壤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秸秆还田技术在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发挥充分作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耿庄镇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开发,全镇玉米播种面积12.6万亩,我们采用联合收获、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加工颗粒饲料、秸秆养殖蚯蚓等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实施秸秆还田与禁止焚烧,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目前真正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不多,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农作物秸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秸秆不能够有效利用,禁烧工作成为一大难题,只有通过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才能够综合利用秸秆,实现秸秆的可持续有效利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部门支持、技术服务、地方工作人员等多方面配合,才能实现秸秆还田的综合利用;此外,还需农机具的性能达到要求,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以及财政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广德县在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主要包括:加大政策引导扶植,开展秸秆还田技术实验示范,大力推广秸秆腐熟剂应用还田,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进行秸秆生物质燃烧颗粒加工等,并且分析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秸秆属农业生产废弃物,但若使用得当,又是宝贵的资源,具有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浙江省遂昌县地处山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分散、面广量大,存在收贮困难等问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遂昌县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机收粉碎还田、腐熟还田和堆沤发酵还田等利用技术模式,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层次的利用格局,从而进一步加快遂昌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步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是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旱田作物。玉米秸秆量较大,如何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成为关键问题。2019年,为全面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3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黑龙江省政府提出了"疏堵结合""一主两辅"的总体思路,并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为"五化"技术工程。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指的是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基料化和有机肥料化,但是"五化"利用的秸秆总量不足50%。归根结底,秸秆还田是收口技术。目前,黑龙江省主要有玉米秸秆全量地表覆盖还田、玉米秸秆部分地表覆盖还田、玉米秸秆翻埋还田和玉米秸秆碎混还田4种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在采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前,应注意选用秆强、抗倒伏、穗位低、生育后期脱水快的玉米品种,玉米采用配套合理密植、化控抗倒伏技术,确保玉米收获时不倒伏,或者在收获时不影响机械作业。现将4种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实现秋季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针对不同区域土壤环境和收获方式,采取正确的稻秸秆还田技术路线,配之以关键的农艺管理措施,可确保秸秆还田后农作物的高产稳产。现对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方案及还田后相关农艺管理要求进行总结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