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病理解剖、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健康中华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鲟鳃充血,鳃丝末端逐渐变黑,烂鳃症状明显。胃充气明显,导致腹部极度膨胀,造成鱼体上翻、漂浮水面。肝、肾、脾等脏器有轻度充血病变;H.E染色的病理切片显示,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鳃组织呈棍棒状,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渗,鳃小片坏死而脱落,胃壁变薄、绒毛拉伸萎缩,胃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结构模糊,肝中央静脉和血窦扩张,部分肝细胞空泡化,肾组织、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研究认为患病鱼鳃小片坏死脱落,烂鳃严重,导致鱼体呼吸功能衰竭,严重缺氧。在缺氧状态下,病鱼代偿性呼吸,吞食空气,进而引发胃充气。腹面上翻,肝、肾、脾的病变又会加重病情。文中还讨论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和临床诊断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用美人鱼弧菌Vibrio damsela与创伤弧菌V.vulnificus人工感染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后,对病鱼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美人鱼弧菌与创伤弧菌均能引起鱼的鳃、肝、脾、肠、胃、肾等多种组织器官发生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且这两种弧菌导致的病鱼组织病理变化存在较多的相似性。病鱼鳃严重病变,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呈棍棒状,鳃小片基部的泌氯细胞肥大,有的泌氯细胞与鳃小片上皮细胞层连在一起;肝严重出血或发生脂肪变性,肝组织结构疏松,肝细胞变性坏死;胃、肠黏膜变性坏死,脾、肾出血;肾小球、肾小管与肾间质变性坏死等。  相似文献   

3.
从患病黄颡鱼上分离出1株柱状黄杆菌(Pf1),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Pf1感染黄颡鱼和翘嘴鳜,发现Pf1对2种鱼均有致病性。Pf1可导致翘嘴鳜多个组织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严重损伤肝、体肾和鳃。被感染翘嘴鳜肝细胞肿胀、空泡化坏死;肾小管广泛坏死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鳃小片毛细血管充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变性,鳃的呼吸功能衰退。鳃部病变导致感染鳜呼吸频率加快、游动缓慢,最后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4.
对自然发生的斑节对虾烂鳃病进行了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由杆状细菌感染造成鳃丝萎缩、坏死,鳃小片呼吸上皮脱落,鳃血中有菌团存在,而且病虾的肝胰脏、胃、肠、心脏等器官组织受毒素影响而发生组织变性坏死。证实斑节对虾烂鳃病由杆状细菌感染引起。本文对细菌引起虾体的损害及对虾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斑节对虾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鳃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菌毒血症造成肝胰脏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养殖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及诊治方法,在3批次现场采集病样(共计41尾)中,选取9尾具典型症状的患病鲟鱼,对其重要组织器官进行采样,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自然发病的疑似肝硬化杂交鲟进行了病理解剖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其组织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3、9号病样表现出明显肝组织病变,肝组织内出现弥漫性纤维增生等典型肝纤维化症状;脾充血,空泡变性、坏死;胃、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坏死甚至脱落;其他器官(鳃、心等)组织轻微淤血、炎症;结合各器官症状和组织病变及参考相关研究,确定本病例为鲟鱼肝病,具体诊断为鲟鱼肝硬化。研究表明,鲟鱼肝硬化的器官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特征为肝淤血和溃疡,肝腹水,肝血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空泡化、组织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为临床诊断和防治锦鲤Cyprinus carpio koi皮肤溃疡病,采用病理解剖方法对患病锦鲤进行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试验用患病锦鲤取自上海市朝阳锦鲤养殖场发病池塘,确定病鱼10尾(编号1~10),取每条病鱼的组织进行病理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表明:患病锦鲤体表溃疡病处的病灶组织出现严重淤血、炎性细胞浸润并聚集、肌束溶解和坏死等典型病理表现;体表溃疡病是由致病菌局部感染所致,并未全身性感染,10尾病料的脾组织均表现出血管扩张、管壁增厚、血管周围的实质组织凝固变性,伴有红细胞坏死和凝固变性区域内部分组织坏死等较为一致的病理特征,可以诊断为血液中有毒物质引起的脾组织病变,导致脾功能低下;肝胰组织和肾组织较脾组织病变相对较轻;肠、心、鳃、头肾组织等基本正常。研究表明,本病例全部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脾凝固变性、肝组织淤血、肾组织间质充血及其组织中血管扩张、管壁增厚的病理变化,这与体表溃疡病变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临床初步诊断为嗜水气单胞病的一例死亡海南牛鼻鲼的消化道、脾、肝、肾等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的病变主要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脾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红髓充血、出血严重,白髓几乎完全消失;肝呈现弥漫性坏死,组织结构被破坏;肾的病变以肾小球严重肿大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为特征。心肌和骨骼肌也发生轻微病变。以上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海南牛鼻鲼的脾、肝和肾的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牛蛙(Rana catesbeiana)腐皮红腿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牛蛙腐皮红腿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发生腐皮红腿症的牛蛙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结果】剖检发现病蛙头、背部皮肤腐烂,露出肌肉,腹部及腿部皮肤出血发红;肝肿大,严重充出血,呈花瓣状;脾、肾出血肿大,颜色加深;胃肠道黏膜出血发红,内充满大量淡黄色黏液。镜检以全身多组织器官充出血、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以皮肤肌肉、肝、脾、肾和胃肠道的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道表现为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胃肠黏膜上皮严重坏死、脱落;肝细胞严重空泡变性,并出现大面积坏死,肝间质充满大量炎症细胞;脾脏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严重坏死;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充血。【结论】头背部体表皮肤溃烂,腹部及四肢出血,肝、脾、肾、胃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炎性病变是本病的示病症状。机体多器官组织严重病变是引起病蛙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杂色鲍肌肉萎缩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杂色鲍肌肉萎缩症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以正常样品作为对照,对中国南方患肌肉萎缩症杂色鲍的不同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患病杂色鲍腹足、外套膜、鳃、肝胰腺和肠道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足肌纤维变性、坏死,外套膜上皮脱落,鳃叶肿胀、血细胞浸润,肝细胞脱落、坏死,肠绒毛变短。[结论]此研究描述了杂色鲍肌肉萎缩症的病理变化特征,为弄清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鱼赤皮病,又名赤皮瘟或擦皮瘟。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的基部充血,鳍的梢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有时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鳃盖中部有时色素消退或烂去一块,以致透明。有时鱼的肠道亦充血发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通过以多刺裸腹溞为媒介生物的食物链对红鲤肝和鳃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0×103 cells/mL时,红鲤肝细胞的损伤表现为细胞肿大,细胞核变形,细胞质空泡化;鳃细胞的损伤程度主要表现为细胞肿大,但整个细胞形状基本完整.2)当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0×105 cells/mL时,红鲤肝细胞的病理损伤表现为细胞形状完全消失,细胞核严重萎缩变形,部分细胞膜溶解,细胞质有凝集现象;鳃细胞病理表现为细胞肿大.3)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0×106 cells/mL时,红鲤肝细胞中绝大部分细胞核消失,细胞质凝集呈现颗粒状;鳃细胞也出现了小部分细胞核消失和细胞质凝集现象.  相似文献   

12.
张建中  高佩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65+1068-1065,1068
[目的]对946中草药添加剂防治淡水鱼细菌性烂鳃病效果进行比较试验,为大面积淡水鱼养殖筛选有效药物及防治细菌性烂鳃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混养淡水鱼塘,分别应用946中草药添加剂、生石灰、畜用红霉素和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观察其对淡水鱼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应用946中草药添加剂和畜用红霉素鱼塘的鱼未发生细菌性烂鳃病;而应用生石灰和未添加药物的空白鱼塘内的鱼均发生严重的烂鳃病。[结论]946中草药添加剂对淡水鱼烂鳃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白甲鱼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鳃表面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鳃弓和鳃耙表面凸凹不平,具有许多孔、沟和大量丘突;鳃丝表皮上有扁平上皮细胞、氯细胞、粘液细胞;鳃小片呈书页状排列在鳃丝上,其边缘具有皱褶并有许多小孔。鳃的表面形态特征有助于提高鳃的气体交换效率。  相似文献   

14.
应用扫描电镜对鳜Siniperca chuatsi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鳜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丝表面分布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微嵴结构,鳃小片表面凹凸不平,不存在微嵴结构;鳃弓着生在鳃耙的周围,有许多类似于小的鳃耙构成的区域;扫描电镜下能分辨出鳜鳃上的扁平上皮细胞、黏液细胞和泌氯细胞。鳃弓及鳃丝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具有不规则分布的微嵴结构,且前者扁平上皮细胞间的界限清楚,而后者的界限模糊;鳃弓和鳃丝上的黏液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鳃小片;鳃小片基部有泌氯细胞分布,但数量很少。这些结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A study on the food and feeding habit of Chrysichthys nigrodigitatus(Lacepede) was conducted in River Niger within the region of Oshimili local government area of Delta State Nigeria.A total of 90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with the help of fishermen using gill net,cast net and traps.The fish samples were immediately taken to the laboratory for analysis.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weight,length,condition factor,egg weight,Gonado Somatic Index(GSI) and sex ratio were determined.The stomach content was analyzed using numerica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food content.The total length of the fish sampled ranged from 14.40-44.60 cm,while the standard length varied from 11.00 cm to 47.00 cm and the fish body weight ranged between 19.00 g to 503.20 g.Sex ratio 1female to 1 male was observed.The mean condition factor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obtained was 1.67.Of all the 90 fishes sampled,none had empty gut representing 100%.The major food items were phytoplankton,plant part and Detritus.Out of 41 females sampled,only 17 had eggs and the eggs were matured at stage IV.  相似文献   

16.
齐口裂腹鱼鳃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齐口裂腹鱼鳃表面结构 ,发现齐口裂腹鱼鳃的鳃弓、鳃丝、鳃小片上皮细胞表面均具有隆起的微脊 ;微脊形态特征随在鳃上分布部位不同而不同 ,与其他硬骨鱼比较有较大差异 ;鳃小片上皮细胞表面结构与其呼吸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其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u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的增加,相互作用对其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Cu离子在鱼脑和肝脏中的积累浓度升高 ,在鳃中的积累降低,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Cu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Cu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脏>鱼鳃>鱼脑>肌肉.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用于鲟使用的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研究了中草药方剂对常温及高温应激情况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免疫性能的影响。在22℃养殖水温下,将1~+龄施氏鲟分为4个受试组,每组设两个平行,每个平行放30尾鲟,选取当归、鱼腥草和一种自组中草药复方(方四),分别以0.30、0.54、0.80 g/kg(体质量)的给药剂量对试验鲟口灌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同时设立口灌蒸馏水的对照组;停药24 h后,每组取半数试验鲟于高温30℃下热刺激2 h后,与常温试验组共同采样,对试验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细胞吞噬和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方四和鱼腥草能有效抑制机体高温应激后血清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增高;常温情况下,当归具有提高试验鲟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而方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温应激后机体的细胞吞噬作用,还可有效提高肝、血清、鳃和胃组织中的溶菌酶活性,并能在高温应激后保持其效果。研究表明,高温应激情况下,方四能有效保持施氏鲟机体内环境平衡,并促进机体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活性,可作为鲟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