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顺德县杏坛公社一九七九年年底止,全社375个生产队,除75个因地方限制外,其余300个都建了焗茧炉,全社基本实现了杀蛹焗茧的焗茧炉化。使用焗茧炉杀蛹焗茧有六大好处:①干湿均匀、茧质好解舒率(口数)高,全部都达中上口;②节约煤炭。比纸被复盖杀蛹焗茧节约煤65%节约炭77%;③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使用焗茧炉焗茧比用纸被荚席复盖节约资金26.85%,使用时间长,耐用;④防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小蚕共育自动控温、6连片方格蔟营茧、病虫害综合防治、自动循环热风烘茧等新型实用技术;以提高蚕茧单产、茧质为重点,实施"千岛湖"蚕茧品牌战略,努力提高蚕桑经济效益,促进茧丝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借助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并将气象上运用的物理通风测试技术应用到鲜蚕茧烘干领域,研发成功的普适型蚕茧烘干分析控制系统,改善了茧灶内温湿度均匀性,提高了蚕茧品质的均一性和热能利用效率.该系统根据烘茧工艺目标,建立了烘茧专家系统(烘茧数据库),实现了烘茧过程的自动控制,并可适合不同蚕品种、蚕茧的含水率、烘茧工艺阶段要求,提高了蚕茧品质、设备效率与劳动工效;普适节能型蚕茧烘干分析系统烘的蚕茧解舒率达到61.6%,和大型烘茧设备相近,比传统烘茧灶的57.2%提高4.4个百分点.该系统采用灶内空气封闭循环冷凝去湿工艺,比通常的热风烘茧灶日煤耗减少15%,公斤茧煤耗减少25%;同时提高了设备效率与劳动工效,头烘、二烘平均比传统烘茧灶减少烘茧时间20 min左右.  相似文献   

4.
不同采茧时间对蚕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茧是丝绸工业的基础,针对目前蚕茧收购流通市场秩序混乱,农民采摘销售毛脚茧盛行的情况,对不同采茧时间的蚕茧质量和缫丝成绩进行了试验、测定和比对,结果表明:上蔟后48 h采茧,当日无化蛹茧;上蔟后72 h采茧,当日化蛹率26%.上蔟后120 h(5 d)调查上蔟后48、72 h所采蚕茧的情况,上蔟后48 h所采蚕茧有出血蛹8%,内印茧6%,死笼茧3%;上蔟后72 h所采蚕茧有出血蛹3%,内印茧1%.上蔟后48 h所采蚕茧的解舒率、解舒丝长、茧丝长、茧丝量最低,光折最高,随着采茧时间的延迟,各项指标逐步提高,以上蔟后120 h所采蚕茧的丝质成绩最好;因此,采茧时间至少要在蚕上蔟后120 h.如过早采茧特别是采毛脚茧,会导致蚕茧茧质受损、蚕丝品位大幅下降,造成优质茧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蚕茧是丝绸工业的原料,保证蚕茧质量,就能提高生丝品质.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鲜茧处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据蚕茧的特性、丝绸工业的要求和保证蚕茧站自身的经济效益,鲜茧处理要做到轻、快、选、拣、分这五字要领.1.轻 鲜茧从收购到进炕的操作必须“轻”,即轻装、轻倒、轻运、轻翻、轻铺箔等.特别是蛹体较嫩阶段,往往稍有震动,表皮就会破裂渗出体液而污染茧之内层,严重者造成死蛹或茧被压瘪等,自里至外,整个茧层被污染.这样的内染茧或血疤烂茧,使正常茧变成了次茧或下足茧,从而降低了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烘茧炉的炉火盛衰,温度高低,对烘茧的能力与质量的影响是明显的。目前各县茧站的烘茧炉灶,所用炉栅(炉巴),均按60年代统一规格:长48厘米,阔46厘米,用生铁铸成柜格式,框内有炉巴片16至17片,片间距离0.8—1.0厘米。使用时,煤的燃烧一般表现为不充分,火力不猛,以致烘茧温度达不到要求,使蚕茧常处于低温长烘,结果影响了烘茧效率和烘茧质量。为使炉火旺盛,炉温(灶温)升高,达到烘茧工艺对温度的要求,本试  相似文献   

7.
内部污染茧     
<正> 内部污染茧的性状污染茧有二种,一种是被别的死蚕和尿污染的茧,由于污染位于蚕茧外部,故称外部污染茧。另一种主要是蚕茧内蚕体死亡、腐败而污染了茧层的蚕茧,由于污染位于蚕茧内部,故称内部污染茧。这种内部污染茧的污染程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污染渗透到外侧而变黑的蚕茧,有的只污染茧层内侧外观上无法鉴别的污染茧。  相似文献   

8.
蚕茧分选是缫丝前的必备工作,当前的分选方式主要是人工分选,效率较低,不利于蚕桑丝绸业的转型发展。为研发智能化的蚕茧分选装备,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蚕茧种类识别研究。在实际环境下采集蚕茧图像,构建出数量为2000张的蚕茧图像数据集,单张图像中包含多种类别的蚕茧,并使用标注工具标注出4个类别的蚕茧,分别为上车茧、黄斑茧、柴印茧和畸形茧。使用深度学习领域中目标检测网络YOLO v5开展了模型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准确地识别出蚕茧的位置,训练的模型对上车茧和黄斑茧的识别精度较高,而柴印茧和畸形茧的识别精度较低。研究可为后续蚕茧智能分选研究和分选装备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蚕茧品质检定的目的蚕茧品质检定的目的是为了使蚕茧能公正地进行交易,以促进原料茧品质的提高。为此,蚕丝法规定,各县必须设立蚕茧品质检定所,上市的原料茧都要接受品质检定。通过试缫。根据缫丝成绩,将原料茧分为五个等级。  相似文献   

10.
李奕华 《北方蚕业》2000,21(2):48-49
蚕茧收烘是从蚕茧生产到蚕茧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收烘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干茧质量优劣和生丝品位.因此,开展蚕茧收烘技术培训是提高茧质、丝质的一项有效措施.笔者通过近几年从事培训教学经验,结合对培训情况的了解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陈荣新 《蚕桑通报》1990,21(2):31-35
蚕茧的荧光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丝胶部分’不同荧光色的蚕茧丝胶的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不同,从而确立了蚕茧的荧光色表现与蚕茧解舒间的紧密关系,为蚕茧荧光色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目前荧光色的应用有荧光评茧;育成限性品系;并可应用荧光色的表现,分别用不同煮茧条件煮茧,提高解舒率,降低缫折等。荧光色的应用,前景喜人。  相似文献   

12.
借助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并将气象上运用的物理通风测试技术应用到鲜蚕茧烘干领域,研发成功的普适型蚕茧烘干分析控制系统,改善了茧灶内温湿度均匀性,提高了蚕茧品质的均一性和热能利用效率。该系统根据烘茧工艺目标,建立了烘茧专家系统(烘茧数据库),实现了烘茧过程的自动控制,并可适合不同蚕品种、蚕茧的含水率、烘茧工艺阶段要求,提高了蚕茧品质、设备效率与劳动工效;普适节能型蚕茧烘干分析系统烘的蚕茧解舒率达到61.6%,和大型烘茧设备相近,比传统烘茧灶的57.2%提高4.4个百分点。该系统采用灶内空气封闭循环冷凝去湿工艺,比通常的热风烘茧灶日煤耗减少15%,公斤茧煤耗减少25%;同时提高了设备效率与劳动工效,头烘、二烘平均比传统烘茧灶减少烘茧时间20min左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省桑园面积逐年扩大,蚕茧产量不断提高,做好蚕茧的收烘管理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重要。为此,拟对烘茧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保全茧质,补正茧质,提高干茧价格,作进一步探讨。1.建立健全烘茧管理制度,认真落实《烘茧规范》建立健全烘茧管理规章制度,是做好烘茧工作的前提。1996年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制定了《烘茧技术规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蚕茧一直由外贸经营(原丝绸进出口公司),供销社代收、代烘、代运,收取按茧款总额提取的手续费,投放农村茧款越多,供销部门提取的手续费就越多,利润越大,而如何贯彻按质论价的茧价政策和最大限度地保全茧质、烘好蚕茧却不承担任何责任.由于这种利益与责任不结合因素的存在,近年来蚕茧收购价格年年上升,茧质与价格差距拉大,茧本增大,加之供应丝厂的干茧价格不尽合理,不能体现按质论价的原则,在蚕茧经营上,每年有几千万元的亏损,影响江苏丝绸经济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莒县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引进饲养"秋华×平30"等多对雄蚕品种30000张,取得了不错的饲养成绩,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烘折低,缫制的生丝品位高,洁净好,颣吊次数少,纤度细,偏差小,生丝达到6A级.烘茧是制丝工业中的首道工序,关系到蚕茧质量和出丝率的提高,对后续的煮茧和缫丝工序有着重大的影响.几年来,我们针对雄蚕茧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适当调整烘茧工艺配置,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茧质,并制订了本公司川西CL-50型循环烘茧机雄蚕茧二次干燥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6.
张定  丰培 《蚕桑通报》2006,37(2):68-68
蚕茧优质高产的标准是:结茧率高、茧形大、茧质好.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出现:(1)结茧率低,一般张种虽有卵25000粒,但从蚕卵孵化、蚕的饲养到上蔟结茧,由于在饲养过程中病害、鼠害及人为等因素,最后收获蚕茧不足20000粒,损失率高达25%左右.(2)蚕茧小:由于营养不良,环境不适或技术操作不当而造成1000粒/kg以上的特小茧.(3)茧质差:蔟具落后,上蔟方法不当及蔟室环境不适宜等因素对茧层率、上茧率及解舒率等都有影响,从而使茧质变差.因此,要获得优质高产蚕茧,必须做到以下"三好".  相似文献   

17.
"六五"期间,我省蚕茧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85年蚕茧产量达到84573吨,比1980年增加30.1%,年递增5.4%,基本满足了丝绸工业对原料茧的需求.蚕茧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高,1985年亩桑产茧量达到64.5公斤,比1980年提高24.7%.商品茧基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1985年产茧500吨以上的有26个县,产量达77516吨,占  相似文献   

18.
蔟具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蚕茧质量和产量,而且影响到缫丝成本和生丝品位.由于蚕茧大战影响,蚕农质量意识淡薄.近年来许多蚕农贪图方便重复使用旧蔟,少数把今年的旧蜈蚣蔟下年度用,只求数量,致使蚕茧质量低下,上茧率低,双宫黄斑茧多,茧色差,茧质下降,不仅蚕农收入减少,而且影响到丝绸工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调查,1992年我县下茧量达8万多公斤,蚕农经济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及丝绸工业的发展和外贸出口的需要 ,对蚕茧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如何增加养蚕效益 ,提高蚕茧质量 ,笔者于1999年和 2 0 0 0年连续对三县岭瑶上村的蚕茧进行了跟踪调查。1 蚕茧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1 1 统茧统收 ,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蚕茧大战的影响 ,致使蚕农在售茧指导思想上产生偏差。特别是春茧 ,潮茧的单张产量大大高于燥茧的产茧量 ,而三县岭处于弋阳、德兴两县交界处 ,长期处于蚕茧大战的中心 ,收茧全部采用统茧统收的办法 ,导致春茧大小不匀 ,茧色差 ,表面泛黄 ,无光泽 ,污染物多。双宫茧、次茧、烂茧都充斥其中 ,有的甚至在毛脚茧时就采摘出售 ,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1 2 使用不良簇具 ,导致次茧增多。 三县岭瑶上养蚕户基本都采用从山上砍下来的毛竹枝杈作为上簇簇具 ,致使柴印茧、双宫茧大量增加 ,少数采用蜈蚣簇的也是多次使用 ,造成簇枝松软 ,易倒伏 ,营茧位置少 ,营茧困难 ,双宫茧增多 ,影响蚕茧质量。1 3 簇中环境恶劣 ,质量难以确保。 由于统茧统收 ,使部分蚕农从上簇一开始就把簇室门窗关闭得严严实实 ,门窗透光处也进行了遮盖 ,以防曝晒。不到采茧结束都不打开...  相似文献   

20.
蚕茧是丝绸工业的原料,工厂生产的不间断性与蚕茧生产的季节性要求蚕茧在收烘后能保证半年到一年的贮藏期.干茧贮藏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干茧在贮藏过程中不发霉,少变质,不受虫鼠危害.首先因为茧丝是蛋白质,如温湿度变化过大,则茧丝经多次吸湿放湿作用而导致丝胶恶化,降低解舒.其次,蚕蛹蛋白是霉菌滋生繁殖的良好营养品,如茧库温高湿重则霉菌繁殖加快,且蚕茧易发生蒸热;如温湿度过低,则茧层过分干燥,也于解舒不利.由此可见,稳定茧库温湿度是保证干茧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