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垃圾填埋场的甲烷释放及其减排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垃圾填埋场是重要的甲烷(CH4)释放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巨大。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垃圾填埋气释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的技术措施,并结合国情指出清洁发展机制是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及垃圾填埋场环境卫生状况改善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2.
垃圾填埋场的厌氧降解作用及其微生物类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琦  张亚雷 《中国沼气》1997,15(3):7-10
垃圾填埋场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垃圾的降解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填埋场内垃圾降解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甲烷细菌的活性指标,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填埋场内,甲烷八叠球菌是优势菌种,辅酶F420可以作为甲烷细菌的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陶粒与堆肥的混合基质可作为氧化消减垃圾填埋气的材料。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析了生物覆盖层基质的含水率、温度、初始甲烷浓度、初始氧气浓度等环境因子对甲烷氧化效率的影响,借助O rigin version 7.5软件进行生物覆盖层材料甲烷氧化动力学参数拟合,旨在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堆肥与陶粒的复合基质最佳含水率为40%时,甲烷的氧化速率达6.28μmolCH4.g-1h-1;覆盖层材料的最大甲烷氧化速率为Vm ax为9.10427μmolCH4g-1h-1,半速常数Km为3.45%。  相似文献   

4.
安定垃圾填埋场(简称“填埋场”,下同)位于北京市的南部约40km大兴区的安定镇附近,周围主要是农业用地。收集北京市安定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发电机通过燃烧其中的甲烷进行发电,并向电网输送电力。本项目是在填埋场安装一套填埋气(LFG)收集利用系统,利用收集的填埋气所含的甲烷作为燃料,在一个渗滤液蒸发器中把渗滤液蒸发掉,以保护周围大气环境和地下水环境。渗滤液是从垃圾填埋场的底部得到的液体,它一部分是垃圾进行生物降解的产物,另一部分是由降水经过垃圾堆体过滤后形成。渗滤液蒸发器可以将渗滤液进行蒸发处理,从而避免了把渗滤…  相似文献   

5.
马鞍山市向山垃圾填埋场抽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马鞍山市向山垃圾填埋场的现场抽气实验,分析了影响垃圾填埋气体产生的各因素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抽气压力、气体流量和甲烷含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工程中填埋场的选择和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活垃圾填埋气甲烷含量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军 《中国沼气》2001,19(3):27-30
对影响填埋气甲烷含量的因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垃圾成分对填埋气甲烷含量有显著影响;对渗滤液回灌无显著影响。调节填埋物含水率在50%-60%,pH6.8-7.2,同时注意保温,提高填埋场的作业水平,有利于填埋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垃圾填埋气的收集利用是一项对环境有益且经济可行的技术手段。我国目前的垃圾填埋气处理模式存在收集效率低下、资源化利用水平低、产业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实现垃圾填埋气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在统筹安排、协调统一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与垃圾填埋气高值利用问题的前提下,针对处于填埋作业中和填埋封场后等不同阶段的填埋场,以我国多处典型垃圾填埋场为实际案例,阐述垃圾填埋气高效收集系统、以变压吸附过程为基础的填埋气甲烷高效分离技术、集成化撬装式垃圾填埋气甲烷分离提纯装备的探索、优化、推广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效收集-净化提纯预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全流程系统解决方案,以期对垃圾填埋气高效收集利用的各个流程环节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气体产量的预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重点介绍了城市垃圾填埋场CH4产生模型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20年我国垃圾填埋场CH4产生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长,CH4排放量占我国温室气人本排放总量的分额将从2000年的3.83%,增加到2020年的7.19%,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不可忽这高,对填埋场CH4的控制和利用已成为我国城市垃圾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垂直防渗系统是垃圾填埋场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其作用在于可有效减缓污染物向周边土体及地下水渗透的速度。部分地区垃圾填埋场防渗墙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其防渗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或在垃圾渗滤液的作用下发生破坏。目前对垃圾填埋场防渗墙的渗透性能研究较少,为了给垃圾填埋场垂直防渗系统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撑,使用有限元软件对江苏省内某垃圾填埋场的垂直防渗系统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建立不同工况模拟了不同情况下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渗滤液的运移情况,并研究了防渗墙的防渗效果及安全性。模拟结果表明,防渗墙穿透墙体最快需15.86 a,符合垃圾场设计要求;在不同工况下的最大比降为5.16,说明墙体安全合理不会发生渗透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不同龄期渗滤液污染物吸附降解实验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垃圾渗滤液在土壤水环境中的运移,揭示不同龄期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以阜新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吸附、降解及迁移实验,研究了渗滤液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中迁移和作用机理;拟合实验结果求出模型参数,并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污染物在土层中穿透过程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新鲜样穿透能力较强。为预测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和安全处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田水管理下的稻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水分状况与稻田甲烷排放的关系出发,对不同水管理措施,例如排水、烤田等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以及不同水稻灌溉模式引起的甲烷排放变化等做一简要评述,特别指出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研究还很不足,提出今后应加强各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对稻田CH4排放的调节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水管理措施对稻田CH4排放的联合影响及机理、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综合排放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甲烷厌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静平  孙丽 《中国沼气》2010,28(2):30-33,37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厌氧氧化可有效地减少甲烷排放量,减缓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本文在阐述甲烷厌氧氧化反应机理、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理模式下的水稻土壤呼吸CO2排放强度和CH4排放强度,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及固碳量,并计算了净土壤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各处理土壤呼吸CO2排放量呈现单峰值变化,并在分蘖期达到峰值;各处理甲烷排放量呈现双峰值变化且在分蘖期与穗肥施入后达到峰值。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呼吸CO2排放强度与甲烷排放强度也显著减少(P<0.05)。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有效地降低了甲烷排放强度,但提高了土壤呼吸CO2排放强度。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收获后总固碳量为319.37~489.00 g/m2<...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寒地黑土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以及稻田痕量温室气体排放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及氮肥吸收利用率(NUE)间的关系,设置干湿交替灌溉和传统淹水灌溉2种水分管理模式,以及4个生物质炭施用量水平(0、2.5、12.5、25t/hm2),以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比,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炭运筹下寒地黑土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明确稻作水氮利用与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关系,并计算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量相同时,传统淹水灌溉模式的甲烷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干湿交替灌溉模式(P<0.05),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均低于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干湿交替灌溉模式的甲烷总排放量显著低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P<0.05),而氧化亚氮总排放量高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施加生物质炭对稻田甲烷、氧化亚氮减排效果显著;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GWP、GHGI显著低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P<0.05),施加生物质炭可以降低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GWP、GHGI。干湿交替灌溉模式的WUE显著高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P<0.05),适量施入生物质炭可以增加WUE和氮肥整体、基肥、蘖肥、穗肥的NUE。两种灌溉模式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GWP和GHGI与WUE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种灌溉模式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GWP、GHGI与氮肥整体、基肥、蘖肥、穗肥的NUE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涡流室式煤层气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和排放规律,在不同负荷下,进行了燃用三种不同甲烷浓度的煤层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涡流室式燃烧系统能稳定燃烧甲烷浓度变化剧烈的煤层气;相同工况下,发动机的缸内峰值压力随甲烷浓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压力升高率的变化很小;甲烷浓度达到一定值时,甲烷浓度和负荷对主燃期的影响很小;煤层气发动机的CO和HC排放随甲烷浓度和负荷的增加而降低,NOx排放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反刍动物通过向大气释放甲烷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相当于CO2的25倍。国内外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核算方法和监测技术正向着全面化、智能化和管控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为了监测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为畜禽养殖业甲烷减排核算提供参考,寻找合适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核算及监测方法成为当前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反刍动物温室气体甲烷排放来源、核算方法、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等内容进行阐述。参考国内外相关畜禽养殖业甲烷排放等相关文献,比较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法、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系数法、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的优缺点。重点对比分析了呼吸面罩和头箱监测法、红外光谱技术监测法、呼吸代谢室监测法等7种方法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监测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推动国内反刍动物温室气体甲烷监测技术发展和减排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农田覆盖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蓄水保墒和调节土温等积极作用,是农业保护性技术之一。在介绍农田覆盖措施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农田覆盖对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深入分析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最后对未来农田覆盖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农田覆盖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树枝覆盖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定位试验,研究了树枝覆盖和保水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树枝覆盖抑制土壤蒸发的效果明显,在土壤含水量大于16%时,可抑制2/3左右的土壤蒸发,树枝覆盖可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达30%;滴灌条件下保水剂穴施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的垂直入渗,提高湿润体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滴灌条件下树枝覆盖结合保水剂穴施节水效果明显,使0~7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了24%。  相似文献   

19.
覆盖作物对土壤物理特性及旋耕作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覆盖作物可改善土壤持水能力,但是对土壤硬度的影响与土壤含水率有关。对覆盖作物进行耕前割倒作业可解决旋耕作业时在旋耕刀辊上产生的缠绕问题。大量作物残茬置于土壤表层会影响后续作物的播种质量和出芽率,所以对于干物质量大的覆盖作物不宜直接采用旋耕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