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插花,起源于佛教的供花。《南史》卷四十四:“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铜罂,即古代盛酒器,口小腹大,以之盛水贮花,可以说是插花的滥觞。以后插花却慢慢地从佛事中分脱出来,用于摆设欣赏,并在社会上逐渐流行起来。唐宋期间,插花进入了旺盛时期,在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试  相似文献   

2.
中国插花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插花艺术源于中国。早在1500年前,我国开始在佛像前瓶插应时花卉,以表示对佛的虔诚。这种佛前供花当时又称为“佛花”。由于鲜花成为送礼的必备之物,所以后来便有了“借花献佛”的成语。实际上这只是放在佛桌上的花束形式,不过是插花的雏形。后来,僧侣们将放在供桌上的花直立起来供奉在佛龛中,竟长期不凋衰。天长日久,插花逐步有了讲究。如由三枝主枝形成的插花分别代表天、地、人,象征宇宙;由七枝主枝形成的插花象征佛门大千世界的等级观念等,使插花开始产生了意境。隋、唐、五代时期,为插花普及、发展、兴旺阶段。在这个时期,举国上下出现…  相似文献   

3.
插花史话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起源于佛教的供花,早在东汉末年康孟详等译的《修行本起经》,就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女持瓶盛花,佛放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到了南北朝,我国盛行佛  相似文献   

4.
“插花”一词,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就有出现。南朝梁袁昂《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梁·简文帝《答新渝侯书》“九梁插花,步摇为古。”不过,那时所说的“插花”,是指头上戴花而已。梁·简文帝《梅花赋》: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售卖关于花的一切",世纪奥桥花卉园艺中心店长张可如此描述了记者面前的这间大房子。这是一家以花为主题的超市,这样说没错,因为卖花是最主要的功能。但是,这不是吸引一批又一批花卉爱好者驱车数十公里来此地的原因,这也不是无数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前往此处的目的,这更不是每年春天北京最大年宵花展选择在这里举办的缘由。卖花、租花、插花、花展……说它有"关于花的一切"过于夸张,但或许,来到这里你不会吝啬这样的溢美之词。  相似文献   

6.
伍惠仪 《广东园林》2009,31(3):78-78
春回大地,万物生机,一年一度的香港花卉展览于2009年3月13日至22目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这是香港最大型的花卉园艺盛会,本届花展的主题为“万花喜迎东亚远东会”,主题花为“秋英”。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委派代表参加了花展的特别展品组插花项目。为了配合本次香港花卉展的主题,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以“春满东亚”(图1)为题的插花作品参赛。  相似文献   

7.
插花艺术,是花卉欣赏发展到一定阶段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悠久而辉煌的插花艺术历史发展长河中,挂瓶插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插花形式。 挂瓶插花,最早源于我国五代宫庭的挂壁插花赏玩。(传)宋陶谷《清异录》卷二《花》有云:  相似文献   

8.
浅谈花卉食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清心淡雅,还是色彩艳丽的鲜花,都能让人赏心悦目。如今,它不仅仅是让人观赏,装饰空间,而且还可以其入肴,用其美容,以饱口福和健身之美。以花为肴,以花美容,以花防病治病,古今中外有之。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食花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食花习惯,屈原《离骚》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唐宋时期,食花之风盛于皇室。宋代林洪花馔专著《山家清供》问世后,花馔逐渐传入民间,至今盛行不衰。古代食花之风颇盛,现今更是风靡一时。中国食用花卉品种达百种以上,常见可食花卉有…  相似文献   

9.
“花”“卉”二字自古以来就各有其不同含义。花是指植物所开的花,习惯上也用它来代替这种植物的名称。花字在古籍中以“华”字出现,古写的花字还有“苍”“葩”。至于花字,估计是晋代太武帝造新字时造出来的。卉是草的总称,古写的草是“艸”,许多草在一起就是“芔”,简化后便成了卉。花与卉结合起来,就是开花的草本植物。《辞海》中解析花卉是“可供观赏的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不同时期的记载,把插花的发展分为六个历程:从先秦的原始雏型期,人们以折枝花卉作为传情、祭祀或佩戴装饰之物开始,到汉魏六朝有了盘花的记载;隋唐时代宫庭、佛寺乃至文人仕女人人皆插花的昌盛期;转至宋元进入精雅期,插花和挂画、点茶、焚香合称“四艺”成为社会流行的一种礼仪规范,人们对插花的品味不断提高;明朝达到了高峰,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插花理论,有了专著问世;清代插花的实技又有进一步的提高,但终因种种因素日渐衰微。  相似文献   

11.
林木 《湖南林业》2007,(1):30-30
东方插花以我国和日本为代表,其风格和特色有以下几点:1.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第一宗旨。力求表现花材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反对刻意造作。形式自由活泼,既有规范,又不规范化。以顺乎自然之理,富有自然之趣为原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插花作品的最高境界。2.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意境创作。东方插花不仅注重花材形体美和色彩美,更讲究以花传情,以花达意,形神兼备,即追求插花作品内涵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让人在欣赏了作品外在的形态和色彩美后,进而深入欣赏其意境美,在作品内涵的广阔天地里遨游,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插花作品…  相似文献   

12.
插花的保鲜技术1.插花时机的选择:多数花卉以含苞欲放时最为适宜,剪枝时间应以清晨露水未干时为最好。剪枝时应微斜,剪取后立即放入清水中,以免失去过多的水分而影响寿命。2.用水:插花时最好是用清洁的、接近室温的湖水、河水、雨水或冷开水,如用自来水,须先存...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广州市越秀公园于国庆期间,在广州市越秀公园花卉馆将联合举办“庆回归’97穗港插花艺术展”。展出时间为十月一日至十月六月。参加展览的有国际花会香港分会、世界花会香港分会、香港国际插花学校、香港秀艺会、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此次活动为香港回归后穗港两地插花艺术界朋友首次交  相似文献   

14.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到了明代,插花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文人墨客崇尚怡情养性,大量种植观赏花木,以花会友,寄情于花木丛中。插花也再不限于点缀生活,而逐步走向学术性,有关插花的专著相继问世,袁宏道的《瓶史》就是其中之一。袁宏道(1568~1610),明代公安县人。字中郎,号石公。举万历二十年(1592)  相似文献   

15.
插花起源于中国,南京是六朝的古都,因而南京的插花历史可谓渊源流长。由于历史上战乱不断,政治风云迭起,插花事业几度兴衰。但在民间却一直盛行不衰。早在明清时代,就有将白兰花、茉莉花、桅子花制成头饰或胸饰花,在街上叫卖。民国时代,街上已有专营鲜花的花店出现。出售用鲜花扎制成的花篮、花束。解放以后,南京地区举办的历届花卉展览会及庆典、纪念活动仪式上,都有瓶插、盆插、花篮、花圈、花束等插花艺术出现。八十年代以来,插花艺术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外事活动的增多、宾馆、酒家摆设插花开始盛行,各种类型的插花布置迅速发展。日本花道爱好者也曾两次到南京来表演插花,传授技艺。  相似文献   

16.
天下无双独此花昆山亭林公园的琼花,被誉为“昆山三宝”之一。其中最大的一棵花树,连理交枝,树冠周整,玉花繁盛,堪称今世“琼花之最”。每年花盛期,天天吸引了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琼花,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珍稀花卉,顾名思义,它是像玉一般明洁的花,古代诗人盛...  相似文献   

17.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看看外界对此问题的评说: 一说:“出口花卉主要问题是品质不高,品种单调,供货不均匀,时多时少。好销时花少,淡销时花又多”; 又说:“问题的关键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协调和互通信息”; 一位荷兰花商谈我国出口花卉问题时指  相似文献   

18.
晓云 《湖南林业》2007,(2):30-31
传统的西方插花是以欧洲为代表,欧洲的插花艺术产生于16世纪或更早一些。西方插花色彩浓艳,绚丽耀目,杂而不乱,层次分明,有明显的轴线。讲究规则几何形,故又称规则式插花。花材选用唐菖蒲、香石竹、月季、百合、大丽花、郁金香、扶郎花等花朵硕大饱满、色彩艳丽的草本花卉。一些观叶类及观果类花材,如棕榈、文竹、天门冬、苏铁、蒲葵、南天竹、一叶兰、万年青等也可配插在规则式托花中。在插花时讲究花卉色调和谐,花朵分布均匀,整体艺术效果甚佳,兼有装饰美化的作用,给人以热烈、够气派的感觉。插花者应根据摆放的环境、位置、特征等进行设计,确定主题,然后先用主体花材。在一幅插花构图中只选用一种花材作为主体花材,如  相似文献   

19.
水青 《湖南林业》2005,(8):29-29
插花艺术通常是以鲜切花作为创作与欣赏对象的。然而人有赏花意,花无常开情。鲜花的开放多则十天半月,少则二日三天,转眼芳容凋零,只能成为美好的瞬间与回忆。仿真花的出现与应用,满足了人们对花卉观赏时间的需求,使插花作品的生命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20.
论“插画”在艺术插花中的应用¥常州市花协插花艺术委员会@金逸平论「插画」在艺术插花中的应用常州市花协插花艺术委员会金逸平“插画”是近几年来涌现出的新颖插花艺术形式,并与插景、插形(线条插花)等同为东方式插花的主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几次全国大型插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