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杂种后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较相近的6个粳稻品种,采用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再结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测定方法,对亲本在F1、F2代植株上结实的F2、F3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配合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GCA和SCA方差均极显著,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二个世代的gcaMs/scaMs值大于1或显著,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这一比值又明显增加,因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在F2的胚乳表现中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很大,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2种子主要以非加性变异为主,F3种子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但非加性变异仍然占很大比重。配合力效应两世代间相关不显著,亲本稻米直链淀含量的高低与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水稻低直链淀粉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低直链淀粉(软米)突变体与普通水稻品种,糯稻品种杂交得F1,F2的种子,用单粒法测定了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较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普通水稻品种与软米突变体杂交F1的直链淀粉含量居于双亲之间,多数偏向于含量高的亲本,说明高对低为不完全显性。F2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布明显分离为3:1的比例,表现为一对基因差异的质量性状遗传。软米突变体与糯稻品系杂交F2没有明显的分离表现,说明该突变体的低直链淀粉基因与糯  相似文献   

3.
杂交粳稻穗部不同粒位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主要粳稻杂交组合为试材,研究稻穗上不同部位不同粒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差异和遗传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穗上不同粒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粒位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遗传分离且与其亲本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分布存在显著不同.这种遗传分离是引起杂交粳稻米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稻米表现直链淀粉含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是通过稻米直链淀粉和枝链淀粉的长链B与碘发生显色反应来测定的。决定米饭质地的不是直链淀粉的含量,而是枝链淀粉的长链B的含量及其性质。在多烽品种中,稻米AAC主要受控于蜡质基因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在该座位上,根据Wx收白的有无及特性,已发现wx,Wx^a和Wx^b3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根据WX基因DNA的微卫星多态性,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可多达8个。除WX座位外,迄今已发现另外13个基  相似文献   

5.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6.
研究4个不同类型小麦杂交组合亲本和FI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表现,亲子相关和F2代不同单株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范围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母本平均值与F1代组合平均值的相关程度较高,对F1组评价有一定作用;中亲值和F1代组合平均值怀F2代单株籽粒平均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F2分离群体直链淀粉含量的整体水平有一定预见性;(2)4个组合F2代不同单株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连续性分布,但  相似文献   

7.
籼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及其基因剂量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5×5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利用Du-7型分光光度计多组份分析程序,单粒分析了5个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含1个糯稻)的F_1直链淀粉含量及其基因剂量效应,以及7个正反交F_2,B_1F_1,B_2F_1分离世代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正反交F_1直链淀粉含量基本处于双亲之间,直链淀粉含量随基因剂量效应增加而增加。F_1主要表现为第一,第三剂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剂量效应还明显存在于F_2,B_1F_1,B_2F_1各分离世代,且直链淀粉高含量对低含量或对糯性均表现为单一不完全显性基因遗传,还可能受一些微效基因或修饰因子影响。直链淀粉极低含量对低含量可能受单一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也可能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  相似文献   

8.
籼粳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莫惠栋提出的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和世代平均数模型,并增加细胞质效应Ce,采用加权最小平方法分析了4个3^2设计的籼粳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结果表明:籼粳交稻米AC存在加性,显性,细胞质效应和上位性作用,并认为通过籼粳交育种可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超大穗小麦84加79—3—1穗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穗形小麦陕229为测验系,与超大穗小麦84加79-3-1组配为P1、P2、B1、B2F1和F2世代材料,采用明道绪提出的“利用各世代的小区平均数估记遣传参数的加权最小二乘法”对84加79-3-1穗部性状的基因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长遣传加性应作用显著;结实 小穗数遗传性效应、加性显性互作效应作用显著;小穗粒数遗传力低,各类基因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粳稻杂种后代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 6个粳稻品种 ,以 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4配制 15个杂交组合 ,对 F2 及 F3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变异与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F2 与 F3各组合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间以及 F2 与 F3各组合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方差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 ;F2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分布 ,双亲之间并无主效基因的差异 ,单株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主要是微效基因的作用及环境影响所致 ;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中不仅同组合内的株间有广泛的变异 ,而且在同一植株上的不同籽粒间也有广泛的变异 ,并且都出现超亲变异 ;在同一个杂交组合中 ,高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上出现低直链淀粉含量籽粒的比例小于低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上出现低直链淀粉含量籽粒的比例 ;以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为目标的粳稻品种间杂交育种 ,应根据单株混合样的测定结果选择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单株 ,而不宜选择单粒。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583份中日双方提供的稻种资源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1)日本粳粘直链淀粉含量比粳粘低,前者直链淀粉含量均值为14.9%,方差为7.63,变幅为1.5% ̄26.2%。后者直链淀分含量均值为20.0%,方差为24.6,变幅为1.5% ̄28.1%,云南籼粘直链淀粉含量均值为23.0%,方差为15.96,变幅为3.9% ̄27.4%。(2)日本粳粘蛋白质含量高于云南粳粘,日本粳粘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糯稻与非糯稻品种(苏香粳3号和武运粳稻7号)杂交,用单粒法测定了亲本、F1、F2、B1F1及B2F1的直链淀粉含量,以研究其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糯稻与非糯稻亲本杂交F1直链淀粉含量多偏向于母本,存在基因剂量效应;高直链淀粉含量对糯性表现为完全显性,是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糯稻与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杂交的F2代不符合1∶3的分离比例,这说明控制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对糯性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与控制糯性的基因(wx)是非等位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3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配组的30个杂种F1植株上的F2种子及其亲本的7个稻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1)杂种稻米各品质性状的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除粒宽这一性状表现一定的超中亲的优势外,其余6个性状平均表现为双亲中值。但在不同类型的亲本组合间稍有不同。因此,一般来说,双亲均优质时可育出优质的杂交稻。(2)杂种的完整精米率、粒宽、糊化温度3个性状与不育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杂种的粒长、粒宽、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4个性状与恢复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杂种的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3个性状与中亲值达极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可为优质杂交稻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籼稻品种南京11号,一枝腊,南京6号和粳稻品种A65,矮杆黄,“盐变”为材料,配成5个杂交组合,每一组合均获得亲本P1,P2,分离世代F2和与亲本回交所得的B1,B2回交世代,分别测定其株高,穗长以及各节间长度,并对矮杆基因控制的节产是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矮杆基因降低株高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穗下第1节间和第2节间长度的缩短。一枝腊的矮杆主基因伴有明显缩短穗长的作用,可能属“一因多效”。  相似文献   

15.
含有IBV S1基因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含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olte株S1基因的重组质粒pUC18-S1.Holte和pUC18-S‘1.Holte为材料,分别构建了可表达IBV S1基因的昆虫杆状病毒转移载体质粒pSXIVVI^+X3-S1.Holte(含IBV先导序列),pSXIVVI^+X3/4-S1.Holte(IBV先导序列为融合短肽),pAcGHL-C-S1,Holte。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显性矮秆遗传研究:Ⅰ.关于KL908的矮生性遗传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KL908与6个高秆品种杂交,根据P1、P2、F2、B1、B2和部分F3世代群体株高变异的分析,证明KL908的矮生性系受性1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受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显性影响,显性效应较弱。KL908的基因型暂定为DkDk,Dk与籼稻半矮秆基因sd-1非等位。作者论述了培育显性矮生系的潜在育种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3个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产量遗传相关密切的性状依次为穗粗、单穗重、株高、百粒重、穗位高、行粒数、穗长、茎粗和蛋白质。与籽粒油分遗传相关密切的性状依次为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穗长和茎粗、穗位高、叶数。  相似文献   

18.
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9.
数量性状基因数目估计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给出了估计控制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BASIC程序。本程序根据估计数量性状基因数目的Castle-wright方法(或称矩法)及其该法的若干扩展,利用双亲、F1,F2及回交世代(B1,B2)的资料,估计所研究性状双亲有差异的基因座位数在称有效因子数,并给出其估值的标准误;程序还有对资料进行加性显性模型适合性检验(ABC检验和合并ABC检验)的功能。″550RETURN560ES=D/S/8:SE=(4*A+V/S/S)*ES*:G=G+1570B$=″n(″+strn$(Ⅰ)″,″+Str$(g)+″).:GOsUB510:RETURN570B$=″n(″+STR$(Ⅰ)+″,″+STR$(G)+″).:GOSUB510:RETUM2.2程序说明2.2.1变量和数组N——世代数(在此等于6)A(3,N)一一合并ABC测验的系数矩阵X(N)——世代均值数组N(N)——世代样本容量数组V(N)——世代方差数组Z(N)一一世代均值的方差U(N)——世代方差的方差T2——t2统计量FT一一一t2统计量的近似自由度2.2.2数据输入(DATA语句)世代按P1,P2,F1,F2,B1,B2的顺序,每世代依次为样本容量,  相似文献   

20.
水稻杂种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试验在单粒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条件下,对水稻杂种F_1,F_2、F_3种子进行直链淀粉含量遗传模式的探讨。结果表明:基因剂量效应仅存在部分组合。在高、中直链淀粉含量籼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正反交组合中,高、中直链淀粉含量对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完全显性,F_2为3:1分离,受一对基因控制。部分超亲分离表明可能还受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