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翘嘴红鲌消化道各段中脂肪酶的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而肠道中前肠、中肠、后肠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4℃、40℃和36℃;翘嘴红鲌脂肪酶活性存在器官特异性,在最适温度下,脂肪酶的活性为肝胰脏>肠道,在肠道各段则有中肠≈前肠>后肠,除中肠与前肠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翘嘴红鲌幼鱼肝胰脏对饲料脂肪的消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兴凯湖定点同日随机采集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兴凯鲌C.dabry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的活性,比较2龄鱼和≥3龄鱼两实验组样本的特点和差异。结果表明:四种鲌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蒙古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高于肠道,其他三种鲌类肠道脂肪酶活性高于肝胰脏(P0.05)。2龄和≥3龄鱼蒙古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最高,翘嘴鲌和兴凯鲌分别次之(P0.05);2龄鱼兴凯鲌、蒙古鲌、翘嘴鲌肠道蛋白酶活性较高,≥3龄鱼蒙古鲌和红鳍原鲌显著高于兴凯鲌、翘嘴鲌(P0.05)。2龄组和≥3龄鱼翘嘴鲌肠道脂肪酶活性和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均较高,≥3龄蒙古鲌和兴凯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翘嘴鲌和红鳍原鲌(P0.05)。本研究结果对科学保护与利用相关鱼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翘嘴鲌鱼种饲料中脂肪适宜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的混合物(1︰1)为脂肪源,配制7种等氮不同脂肪水平(1.82%dm~15.02%dm)的试验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2.85±0.15g的7组翘嘴鲌隔冬鱼种30d。试验结果表明,翘嘴鲌鱼种饲料中脂肪水平对鱼体生长、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校效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6.48%~8.78%。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pH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湖南西洞庭毡帽湖养殖基地随机采体质量248.50~285.37 g的健康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6尾,在冰盘上快速解剖取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提取粗酶液,在-20℃冰箱中冷冻保存。24 h内在25~50℃和pH7.4下,间隔5℃设6个梯度,100℃为对照;在pH6.2、6.6、7.0、7.4、7.8和28℃下,分别测定上述器官各消化酶的活性,为开发翘嘴红鲌饲料及合理投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性先上升后降低,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的温度接近30℃、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接近40℃;脂肪酶活性最适温度前肠45℃、肝胰脏和中肠40℃、后肠35℃;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在45℃时最高。在试验pH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性也是先升高后降低,上述器官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都接近7.0,最适合上述部位的脂肪酶活性的pH都接近7.4,肝胰脏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接近7.4、各肠段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都接近7.0。  相似文献   

5.
选用360尾翘嘴红鲌(Erythrocutl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体质量约40g。随机分成为2组,分别为高脂组(脂肪质量分数19.93%,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4.45%)、低脂组(脂肪质量分数9.9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2.38%),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8周。分别于摄食后0h、3h、6h、12h、24h测定血液指标、糖代谢酶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E.C.2.7.1.1)以及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E.C.3.1.3.9)活性及基因表达,并分析高脂肪与低脂肪水平日粮对翘嘴红鲌生长的影响。与低脂水平日粮相比,高脂水平日粮组血液甘油三酯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分别在摄食后3h、12h有增加现象,肝胰脏粗蛋白与脂肪含量有显著增加(P<0.05)。与低脂水平日粮相比,在摄食后3~12h高脂肪水平日粮组糖代谢酶GK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是日粮脂肪水平并不能显著影响GK活性(P>0.05)。在摄食后3~24h高脂肪水平日粮组糖代谢酶G6Pase的mRNA水平得到显著促进,并在摄食后24hG6Pase活性显著增加(P<0.05)。因此,摄食高脂肪水平日粮能增加肝胰脏粗蛋白与脂肪含量,造成翘嘴红鲌高血糖效应,诱导G6Pase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影响翘嘴红鲌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翘嘴鲌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根据翘嘴鲌的体成分拟定饲料配方,设计了不同蛋白水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4.46 %、37.20 %、38.82 %、41.5 %、43.58 %)的5种饲料,用以进行饲养试验,分别饲喂体质量相近(约1.2 g)的翘嘴鲌幼鱼。60 d后,测定每组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长、体长、湿重、肌肉水分、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翘嘴鲌的体长、全长、湿重随饲料蛋白水平的高低变化规律明显,蛋白水平为38.82 %的试验组,鱼的生长性能最佳。经回归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并结合翘嘴鲌的生长和体蛋白积累情况,认为翘嘴鲌幼鱼饲料的适宜蛋白水平为39 %~40 %。  相似文献   

7.
不同养殖模式下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3种较常见的罗非鱼养殖模式作为实验对象,开展养殖模式对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旨在阐明养殖模式中水温、饲料成分等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养殖模式分别为传统养殖模式(M1),一年两造养殖模式(M2),鱼虾混养养殖模式(M3).养殖中定期进行水质测定,4次取样并运用生化法测定消化酶活性.3种模式酶活性比较结果发现,M2的胃总蛋白酶活性最高,M1肠总蛋白酶活性最高;3种养殖模式总蛋白酶活性趋势都是肠总蛋白酶>胃总蛋白酶>肝胰脏总蛋白酶.M2的肠总脂肪酶、肠总淀粉酶、肝胰脏总脂肪酶活性和肝胰脏总淀粉酶活性总体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同时,饲料系数总体低于其他两种模式.研究表明,罗非鱼不同脏器的蛋白消化能力不同,以肠道最强;3种养殖模式总体蛋白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M2对脂肪及淀粉的消化能力较强,可减少尼罗罗非鱼对蛋白的需求量,降低饲料系数,从而降低饲料成本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t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分为5组,分别饥饿0 d(对照组)、4 d、8 d、12 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 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 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 d后,除饥饿4 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 d组前肠外,淀粉酶活性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8 d后恢复正常.与淀粉酶活性相似,脂肪酶活性先迅速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饥饿4 d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小,饥饿时间较长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大.[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9-445]  相似文献   

9.
翘嘴红鲌胃、肠道及肝胰脏主要消化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翘嘴红鲌胃肠道及肝胰脏的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3种主要消化酶活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胃、肠道、肝胰脏的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6.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8.0、8.0、7.5;胃蛋白酶最适pH为2.0,肠道、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7.5。同时研究了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反应温度对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翘嘴红鲌淀粉酶在肝胰脏、肠道、胃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30℃,25℃;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35℃;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适反应温度下翘嘴红鲌脂肪酶与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均呈现肝胰脏>肠道>胃,蛋白酶活力肠道与胃接近,大于肝胰脏蛋白酶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育时期月鳢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月鳢(Channa asiatica)稚鱼、幼鱼和成鱼的主要消化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鱼体的发育和生长,月鳢消化系统各器官组织的各种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增强更为明显.月鳢幼鱼蛋白酶活性以肠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组织最小,且肠组织和肝胰脏中该酶活性显著高于胃组织;胰蛋白酶活性以肝胰脏最大,胃组织和肠组织均表现较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以胃组织最大,且显著大于肠组织和肝胰脏.月鳢成鱼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后肠粘膜组织最高,前肠粘膜和肝胰脏次之,胃粘膜最低;胰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最高,胃粘膜组织次之,肝胰脏小于胃粘膜,后肠粘膜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最小;淀粉酶活性以后肠粘膜组织和中肠粘膜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组织最小;脂肪酶活性以胃粘膜组织最大,其它器官组织该酶活性均表现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野生和养殖翘嘴鲌(Culter albunus)之间肉质指标的差异,对野生和人工养殖翘嘴鲌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质地特性、体色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翘嘴鲌肌肉蛋白质含量(19.84%)及灰分含量(0.27%)均显著高于养殖翘嘴鲌(13.29%和0.21%),但是脂肪含量(4.34%)和水分含量(71.84%)均显著低于养殖翘嘴鲌(5.51%和78.61%);野生翘嘴鲌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较养殖翘嘴鲌高出11.36%和11.16%;野生和养殖翘嘴鲌的氨基酸评价指数(EAAI)分别为100.51和98.13;养殖翘嘴鲌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及n-3/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显著高于野生翘嘴鲌,但是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翘嘴鲌。此外,野生翘嘴鲌背部和腹部红色值、黄色值及侧线部红色值均显著高于养殖翘嘴鲌;野生翘嘴鲌的肌肉硬度和内聚性显著高于养殖翘嘴鲌;养殖翘嘴鲌的肌肉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及pH值显著高于野生翘嘴鲌。结果表明,野生翘嘴鲌的营养价值更高、鲜味更好,而养殖翘嘴鲌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二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中肠>前肠>后肠>肝胰脏;两个年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两个年龄组消化道中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总体来看,一龄鱼消化酶活性大于二龄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而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二龄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要适当减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对翘嘴红鱼白3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翘嘴红鱼白淀粉酶在肝胰脏、肠道、胃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30、25℃;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30~35℃;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适反应温度下翘嘴红鱼白脂肪酶与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均呈现肝胰脏>肠道>胃,蛋白酶活力在肠道和胃接近,并大于肝胰脏。  相似文献   

14.
对月鳢(Channa asiatica)稚鱼、幼鱼和成鱼的主要消化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鱼体的发育和生长,月鳢消化系统各器官组织的各种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尤其是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增强更为明显。月鳢幼鱼蛋白酶活性以肠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组织最小,且肠组织和肝胰脏中该酶活性显著高于胃组织;胰蛋白酶活性以肝胰脏最大,胃组织和肠组织均表现较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以胃组织最大,且显著大于肠组织和肝胰脏。月鳢成鱼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后肠粘膜组织最高,前肠粘膜和肝胰脏次之,胃粘膜最低;胰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最高,胃粘膜组织次之,肝胰脏小于胃粘膜,后肠粘膜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最小;淀粉酶活性以后肠粘膜组织和中肠粘膜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组织最小;脂肪酶活性以胃粘膜组织最大,其它器官组织该酶活性均表现较小。  相似文献   

15.
对月鳢稚鱼、幼鱼和成鱼的主要消化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①随着鱼体发育和生长,月鳢消化系统各器官组织的各种消化酶活性不断地增强,尤其是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发育更为明显。②月鳢幼鱼蛋白酶活性以肠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组织最小,且肠组织和肝胰脏中该酶活性显著高于胃组织;胰蛋白酶活性以肝胰脏最大,胃组织和肠组织均表现较小;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以胃组织最大,且显著大于肠组织和肝胰脏。③月鳢成鱼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后肠粘膜组织最高,前肠粘膜和肝胰脏次之,胃粘膜最低;胰蛋白酶活性以中肠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最高,胃粘膜组织次之,肝胰脏小于胃粘膜,后肠粘膜组织的胰蛋白酶活性最小;淀粉酶活性以后肠粘膜组织和中肠粘膜组织最大,肝胰脏次之,胃粘膜组织和前肠粘膜组织最小;脂肪酶活性以胃粘膜组织最大,其他器官组织该酶活性均表现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us)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豆油为脂肪源,分别以6种脂肪水平(2.83%、4.52%、6.68%、9.14%、11.35%、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肠蛋白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当饲料脂肪水平≥9.14%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9.14%时无明显变化(P>0.05),脂肪水平>9.14%时显著降低(P<0.05);肠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11.35%时,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后肠淀粉酶活性则略有下降(P>0.05),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能改善白甲鱼幼鱼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饲料蛋白水平对瓦氏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饲料营养与鱼类消化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优质秘鲁鱼粉为饲料蛋白原,研究了5种蛋白水平(31.1%、35.5%、40.9%、46.5%、50.3%)的饲料对平均体重为(12.13±0.25)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胃、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经过35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鱼的蛋白酶活性均有所增加,其中胃和肠组织的40.9%组酶活性与各实验组显著差异(P<0.05),肝胰脏的各实验组间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2)各实验组的脂肪酶活性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各实验组间胃、肠、肝胰脏的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 05);(3)饲料蛋白水平对瓦氏黄颡鱼肠淀粉酶有一定的影响,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略显下降,但对胃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P>0 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其淀粉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8.
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翘嘴红Bo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报道了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翘嘴红Bo生长的影响。试验分别用5种不同蛋白质含量饲料饲养平均体长8厘米、平均体重2克的2龄翘嘴红Bo30天,以观察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翘嘴红Bo生长的影响。5种试验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0%、36%、42%、48%、54%。(1-5组)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54%的范围内,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翘嘴红Bo的生长比速、饲料效率都相应提高。第4组较前3组提高较多,而第3组较第4组变化不明显。蛋白质效率1-4组呈递增趋势,第5组开始下降。因此,我们认为翘嘴红Bo实用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48%-54%之间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翘嘴鳊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新型杂交鱼翘嘴鳊(二倍体鲂鲌F1♀×团头鲂♂)的肌肉营养价值,实验运用生化方法测定和分析了翘嘴鳊、翘嘴红鲌、团头鲂、二倍体鲂鲌F1(团头鲂♀×翘嘴红鲌♂)的肌肉营养成分,包括这些样品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翘嘴鳊与其原始亲本相比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脂肪酸分析发现翘嘴鳊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DHA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原始父母本和其他有关鱼类(P0.05);翘嘴鳊肌肉中具有较高呈味氨基酸比例,该比例高于其父母本的相应比例。研究表明,翘嘴鳊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20.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