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本宁 《大豆科学》1989,8(1):65-70
大豆灰斑病从1981年以来逐年加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本文研究了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结果病菌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1℃—26℃;病菌孢子在水滴中萌发快,温度24℃时两小时萌发率可达37.9%;菌丝生长适温21℃—26℃。当最低温度12℃以上,日平均温17℃以上或日平均温度35℃以下病菌方能产生孢子。病菌孢子在温度20℃—22℃时生命力为7天。  相似文献   

2.
海南儋州甘蔗锈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症状和病原菌特征,确定海南儋州2007年新发现的甘蔗锈病是由黑顶柄锈菌(Puccinia melanocephala Sydow)引起的甘蔗褐锈病。该病菌夏孢子较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8~25℃,最适萌发的温度为25℃。在相对湿度90%~100%及水滴中,夏孢子都可以萌发,其中以水滴中的萌发率最高。夏孢子萌发较适宜的pH值范围是5.5~7.5.最适宜pH为7.1。黑暗和2%0葡萄糖液可促进夏孢子的萌发。在-15℃、10℃,35~38℃干燥的环境条件下,夏孢子很容易失活。室内干藏两周半后,约一半的夏孢子失活。  相似文献   

3.
温度是影响锈菌夏孢子侵染花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温度对花生锈菌夏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夏孢子的萌发率和8个对锈病抗感差异较大花生品种的接种试验确定锈孢子萌发和侵染的最适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25~28℃,此条件下夏孢子萌发率较高,为68.23%,抗病材料的潜伏期为8.11~8.67 d,感病材料的潜伏期为6.44~6.89 d。本研究可为花生种质锈病抗性鉴定和抗锈病品种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玉米锈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玉米锈病田间症状和病原菌形态,鉴定确认辽宁省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Pucciniasorghi Schw.)所致。病原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夏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100%;萌发pH为4~10,最适pH值为7。供试碳源对夏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最适碳源为蔗糖。供试氮源对夏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酪氨酸的抑制作用最大。夏孢子致死温度为47℃、10min;冬孢子致死温度为49℃、10min。冬孢子室内常温下越冬最多存活75d。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aojina)在大豆叶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在PDA上快86%,在小白菜琼脂和番茄琼脂培养基上的产孢量分别约为PDA的8倍和6倍。此菌的生长发育温度最适为25—28℃,低于15℃或高于35℃均不适宜。黑暗条件较为有利。在pH4—9之间,均能生长和产孢,但以pH5生长最适,pH6—7产孢量最多。分生孢子在蒸馏水里亦萌发得很好,半小时就能萌发,经3—4小时后萌发率显著上升,5小时萌发率达90%以上。在10—40℃之间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8—30℃。以pH7萌发最好。黑暗条件有利萌发,阳光直射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病原生物学研究表明,孢子萌发适温范围是16~32℃,但最低温不低予0℃,最高温不高于38℃。侵染、扩展、产孢的适温范围是15~25℃。高于28℃或低于12℃病菌即受显著影响。孢子在0~100%的相对湿度时均能发芽,但以88%以上较好。直射阳光照射60分钟对孢子发芽影响不大。孢子具有对紫外光、红外光的抗性。经初步的交互接种表明,刺头婆(Urena lobata)作为本菌的野生寄主可能性大。橡胶树白粉病菌的周年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冬期、流行期、越夏期三个阶段。病害的潜育期受湿度、叶龄、菌量影响,一般为3~5天。  相似文献   

7.
大豆锈病夏孢子在真空干燥冷冻情况下,可保藏40天左右.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应取中部叶片,接种3亿/ml的孢子悬浮液,在24℃恒温条件下,保湿加光培育,接种后第7天和14天观察感病反应。10ppm萘乙酸、4mM STS和40ppm苯胼咪唑以及增加光照均可延长离体叶片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8.
不同抗旱类型大豆(G. max),在种子吸胀和萌发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萌发吸水速率不同。研究抗旱类型大豆品种“呼80—1001”和敏感型大豆品种“绥农四号”的吸水速率,结果表明:抗旱类型大豆品种在种子吸水后30分钟内吸水速度快;敏感型大豆品种在吸水后30分钟内较慢。这是种子的重要适旱特性,也是区别不同抗旱类型大豆种子的依据。 高渗溶剂聚乙二醇(PEG 600),在45%浓度下对吸水4—4.5小时的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品种的萌发率、胚根长、胚根重都有影响。抗旱类型大豆品种萌发率高,胚根生长速度快;敏感型大豆品种萌发率低,胚根生长慢。试验结果表明:PEG在45%浓度下可作为筛选不同抗旱类型大豆种子的适合浓度。  相似文献   

9.
大麦白粉菌分生他子在5~30℃的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温度20℃。萌发的湿度范围是在0~100%,湿度愈大萌发率愈高,以水面上萌发率最高。强烈的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的伤害作用极大,散射光较适于孢子萌发。紫外光对分生孢子的萌发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萌发需要氧气。分生孢子对渗透压的作用反应明显,溶液浓度愈高萌发率愈低。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2.2—12.4最适PH6.2。在最适的温度、湿度、PH、光照、氧气供应及营养条件下,孢子萌发率达74.2%。离体分生孢子在5—7℃下4天内、20~27℃下2天内仍具有侵染力。附着胞产生、侵入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大麦白粉病是大麦上严重的病害之一,大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f. sp. hordei)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大麦白粉病的侵染规律。国外在这方而研究很多,Spencer综述了前人有关大小麦白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成果。国内对麦类白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小麦白粉菌,有关大麦白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未见正式报导。我们从温度、湿度、光照、紫外光、PH、氧气需求、渗透压、营养条件、分生孢子离体存活时间等方面,对大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作了初步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与国外报导相一致的结果,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寡糖对向日葵锈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寡糖对向日葵锈菌侵染的影响,在向日葵苗期用寡糖处理并接菌后对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和侵入率以及气孔开闭进行了观察,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入侵位点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寡糖处理后锈菌夏孢子的萌发率和侵入率均显著降低,而气孔关闭率显著升高。同时,在接种后12 h时,大量的侵入位点产生了酚类化合物的积累,说明寡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向日葵锈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1.
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使大豆疫霉菌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结果表明,卵孢子菌龄、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及其浓度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菌卵孢子的生活力。胡萝卜琼脂平板上24℃密封培养条件下,30d菌龄的卵孢子中只有10.56%处于萌动状态,但经0.4%的KMnO4处理20min 或35℃处理5d后,萌动率分别提高到58.49%和83.55%,但并不萌发。以3ml大豆感病品种Sloan的根系分泌物为培养液,26℃黑暗或光照培养7d即可获得80%以上的卵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12.
大豆灰斑病菌越冬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5年对大豆灰斑病菌在不同条件下越冬存活能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系将病粒、病叶、病茎、病荚置于不同条件下,翌年4—7月分四次取出,于24℃—26℃温箱保湿培养后镜检产生孢子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多堆柄锈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根据症状和夏孢子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将浙江省淳安县等地近年来流行的玉米锈病鉴定为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多堆锈病.该菌夏孢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6℃;夏孢子发芽还必须有水滴和空气.有自然光时夏孢子发芽率最高,其次为黑色和蓝色光,而黄、红、绿色光发芽最少.在适宜条件下,夏孢子经7h发芽率达最高.夏孢子存活期,在-15℃时不到5d,12~20℃时鲜病叶为10d,风干病为15~30d.喷雾毛笔刷、手指涂孢子悬浮液和手指擦干孢子粉4种接种方法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相似.玉米苗期到乳熟期接种的发病率可达98%~100%,发病严重度和病害潜育期随生育期提高而减轻和延长。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杀菌剂粉锈宁、氧化萎锈钠和代森锰溶液分3次喷洒防治大豆锈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杀菌剂对防治大豆锈病都有显著的效果.粉锈宁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在9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橡胶树炭疽菌生物学和侵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橡胶树炭疽病是危害我国橡胶树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致病菌为胶抱炭疽菌。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8 ℃下,有利于菌丝体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 。最适合菌丝体生长的pH值为6。黑暗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但产孢则不如在光照条件下。在100 %相对湿度下孢子萌发率最高。在葡萄糖、橡胶叶汁和琼脂胶等营养液中, 孢子萌发率高于清水对照。对其侵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侵染源为受害嫩梢和半枯死枝条,寄主范围广泛。病菌可从伤口、气孔和表皮3种途径入侵,风雨是传播媒介。潜育期一般3~6d,条件最适宜时潜育期为1~ 2d。田间气温21~24℃、相对湿度大于95%时,病菌产孢多,侵人迅速,病斑扩展快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大豆灰斑病的流行规律,对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与环境条件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病原菌从感病品种的病粒中分离,在PDA培养基上纯化培养,在高梁粒上扩大繁殖(24°—26℃下培养15天),洗去菌丝后诱发产生的新鲜分生孢子,在不同温度、湿度、酸碱度、光照、储存等条件下观察孢子萌发情况,得出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明喜  严换胜 《大豆科学》1993,12(2):123-130
甘肃渭河流域夏大豆种植区位于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最西端,海拔高,麦后无霜期短,单产低。本研究采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双目标”(产量、效益)筛选,提出了该生态区在灌水条件下夏大豆亩产165—200公斤(比习惯栽培增产25%以上)、技术性增投比2.5—6.5的优化栽培方案,经生产示范,实用有效。 本文并就密度、氮、磷对产量的影响与东北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的低海拔地区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常从云  孙克用 《大豆科学》1990,9(3):256-261
为获得“大豆 根瘤菌”最佳共生组合,於1987年盆栽条件下,选用了9个适宜黄淮海地区的夏大豆品种,分别用8个大豆根瘤菌接种,共计81个共生组合。 结果表明,大豆根瘤菌菌株113—2,TAI—377,2048更具广谱亲和性,它们在高竞争结瘤和高共生固氮方面表现为一致性;菌株O05表现了高竞个结力,但固氮性中、下等;菌株2o5爿、助4和土著根瘤菌表现为低结用竞争和低因民一致性. 在 l犯塞年田间共生效应试验中,大豆根瘤&113—2与鲁三 2号为最住共生a合.大豆产量368.okg/ha,比对照增产!2.3%;蛋白产量!353.0k8/a,比对照增产!0.7%.  相似文献   

19.
大豆作为前作植物对油菜根肿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前作大豆对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影响,采用大田轮作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研究大豆、白菜、油菜分别作为前作,调查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和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比较分析了不同前作的根系分泌物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大豆,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4.00%和19.26、土壤休眠孢子含量为1.45×106个/克土壤,显著低于前作为油菜、白菜和撂荒对照的相应量。大豆、油菜和白菜根系分泌物均可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与根肿菌休眠孢子共培6 d后,大豆根系分泌物培养的休眠孢子萌发率为29.82%,显著高于白菜(15.52%)、油菜根系分泌物(14.83%)和营养液(6.48%)培养下的萌发率。据此推测,前作种植大豆,后茬油菜根肿病发生和危害减轻,原因应与大豆根系分泌物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因缺少寄主植物而死亡,导致诱发病害的初侵染源(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1983—1985年试验结果,旨在探讨夏大豆早、中、晚熟品种麦垅套种的适宜播期与其各生育期的形态、生理、生化、气象等动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夏大豆麦垅套种优于麦后直播,其适宜播期以(25/5—5/6)为佳,麦垅套种比当地麦后直播适宜播期(10/6—15/6)的大豆增产14.3—36.0%,比一般大田增产40%以上,而且品质好,蛋白质含量也比麦后直播大豆提高2—3%。此项栽培技术措施,不但经济有效的利用了光、热、水资源,而且对调节农活,不违农时,缓冲三夏劳力、水肥之间的矛盾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