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补充灌溉对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时期及补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补水、现蕾期补水和膨大期补水较对照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补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高于不补水处理(对照);其中,现蕾期补水3kg/穴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高,产量和WUE分别达19 178.57kg/hm2(较对照处理高21.77%)和52.75kg/(hm2.mm);与对照相比,各补水处理普遍优化了马铃薯各产量构成性状,有利于大薯率和中薯率的提高,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产量也较高。因此,现蕾期为旱地马铃薯需水关键期,对水分的变化敏感;现蕾期补水3kg/穴,可以作为半旱区马铃薯适宜的抗干旱节水高产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山西晋南旱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晋麦92号”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研究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休闲期免耕+探墒沟播、休闲期深松+常规条播和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4种耕作模式对麦田土壤蓄水量及变化特征、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免耕条件下,沟播较常规条播更有利于提高100-200 cm土层蓄水量。沟播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增加效果不明显或略有降低,2个年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6%和9.3%。休闲期深松和深翻比免耕均能提高旱地小麦播前和返青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以深翻效果最佳,这种增加作用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小麦产量在2个年度均表现为休闲期深翻+常规条播处理最高(较休闲期免耕+常规条播处理增产44.6%和147.2%)。产量增加与地上部干物重和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深松和深翻使2个年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2.7%和46.74%,53.70%和94.91%,且在较干旱年份(2018—2019年)增加效果越明显。可见,休闲期连续2年深松和深翻均能提高土壤蓄水量,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条件下,沟播对小麦产量影响因年份不同而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旱地大多瘠薄,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产量尤为重要,土层越厚,其保水保肥效果就越好[1]。1996~1997年度山东莱阳旱地小麦经省实打验收,实打面积1.65亩(1hm2=15亩),其土层厚度在200cm左右,创亩产693.64kg。为了探讨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此项试验,以期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郭海英  赵建萍  韩涛  万信  黄斌 《土壤通报》2007,38(5):873-877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不同时期土壤各层次水分含量的分析,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土壤干旱特征,逐月分析了干旱的季节分布以及不同季节水分在土壤各层次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2m土层干旱概率明显高于0.5m土层,但0.5m土层重旱出现概率明显偏高,各层次干旱出现频率均未超过45%。干旱的季节分布特征表现为:3月~6月土壤水分持续减少,干旱持续发展,6月上中旬是陇东麦田最干旱的时期。小麦收获后,7月分土壤水分开始回升,7月~9月为土壤水分恢复平衡阶段,10月为土壤水分恢复平衡后相对稳定阶段。收墒期降水可以使2m土层土壤水分基本恢复到适宜状态,土壤储水主要分布在2m土层,即2m为土壤水库下限深度。8月开始,麦田中下层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发生逆转,由前期的向上运动转变为向下运动。麦田涝渍现象出现在秋季,主要出现在土壤中下层。早春和晚秋麦田重旱发生概率较低,秋季是陇东麦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的时期,晚秋2m土层平均含水量超过早春,土壤水分于秋季恢复平衡,晚秋-早春,即越冬期降水量小于土壤蒸散量,土壤水分有一定损耗。  相似文献   

5.
麦田生态系统中的水肥时空关系与调控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表明,小麦对水分的消耗和养分的吸收不是同步的;拔节-抽穗期是小麦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该期的水分状况对产量和肥的影响最大,返青一拔节期是对水分最不敏感的时期。麦田灌水量直接影响肥料氮在土体听淋洗深度,进而影响到期 肥的发挥与损失量,因而控制灌水量是减少水源浪费与肥料损失,提高肥 效的重要途径。并了以冬核心的缺水麦田水肥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6.
晚播回茬小麦覆膜试验表明,其增温保墒效应明显,比裸露麦田地温高2-3℃,促进了作物旱发,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改善了作物生态条件,比单作回茬麦增产53%;翌年小麦返青揭膜覆于玉米带,节水调水效应显著,协调了作物需水的供需平衡,水分效益高,比单作增产45%-166%。  相似文献   

7.
从农田水量平衡出发,把彭曼公式和桑斯维特水分区划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基本气象资料,计算了晋东南地区冬小麦需水量,土壤有效水分储存量,麦田实际耗水量,据此分析了本区旱地麦田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本地区麦田水分供求很不协调,季节干旱明显,尤其是4-5月小麦需水关键期水分亏缺严重,对冬小麦生产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很大,根据水源情况,因地因时制宜,适时早浇一次拔节水,是本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限量藻水和磷营养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研究限量藻水情况下磷营养对冬小麦生产发育,产量,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情况下,磷由于了冬小科的物质生产过程对营养元素需求,因而促进其生长发育,增加了小麦分蘖数和根数,提高了叶面积,生物量,光合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没水分条件下,施磷均可提高小麦光合速度,其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叶肉细胞光合活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沟播和覆膜穴播两种防寒抗冻措施的麦田小气候效应。越冬开始到第2年4月,覆膜穴播和沟播可使距地表3em处日最低土温的平均值较平播分别高1.5℃和0.6~0.7℃,返青期间干土层厚度分别较平播少0.4cm和0.2cm;覆膜穴播因有膜覆盖能降低风速,具有一定的防风效应;南北行向沟播可减小风速0.79m/s,东西行向沟播可减小风速0.94m/s。这些栽培措施的小气候效应有利于小麦冬前壮苗和越冬返青,冬前及冬后苗情较好,返青茎成活率覆膜穴播和沟播分别较平播高37.9和11.3个百分点,实际产量分别较平播高128kg(667m^2)和118.5kg/(667m^2),成熟期均提前8d。  相似文献   

10.
探讨干旱缺水地区果树渗灌补水效应,为提高果园灌溉水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樱桃园渗灌和漫灌两种灌水方式与不同灌水量的补水试验,对樱桃渗灌补水效应与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渗灌和漫灌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指标存在着明显差异,土壤容重渗灌比漫灌降低6.71%;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渗灌比漫灌分别提高11.62%,8.72%和43.84%。(2)各土层的地温渗灌均比漫灌高,且以表层差异显著,0,5,10,15,20cm土层平均地温渗灌比漫灌高1.7,1.1,0.7,0.4,0.3℃。(3)与漫灌相比,渗灌平均节水55.6%,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7.92~12.30kg/(m3.hm2)。(4)渗灌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明显,随着渗水量的增加,各层土壤含水率随之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除80-110cm土层外,其他处理土壤层含水率与对照差异均显著。(5)樱桃需水关键期渗灌补水,增产效果显著,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每次渗水80~320m3/hm2,樱桃产量分别提高10.35%~30.72%和8.74%~34.87%。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冬春干旱日益频繁, 而环渤海区微咸水资源丰富。探讨微咸水在冬小麦造墒或冬灌中应用的可行性, 对充分利用该区域的微咸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华北地区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水旱兼用型“石家庄8号”、旱作型“晋麦47”和抗盐型“小偃81”)为试验材料, 采用盆栽方式, 分析了微咸水对冬小麦萌发和苗期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微咸水对“石家庄8号”和“小偃81”的萌发无影响, 使“晋麦47”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 而3个品种冬小麦的胚芽鲜重对微咸水处理无响应。微咸水处理抑制冬小麦根系的生长, 而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 使“石家庄8号”、“小偃81”和“晋麦47”的根冠比分别降低51.6%、32.3%和36.8%, 使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38.5%、26.0%和12.9%。微咸水促进冬小麦的地上部生长, 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但是对冬小麦苗期的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微咸水处理提高3个品种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主要是由于降低了冬小麦的单株耗水量。  相似文献   

12.
渭北旱塬小麦根系的再生能力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降水少、水土流失严重的渭北旱塬所进行的试验表明:经历冬、春于旱危害的小麦,分布在耕层以内的密集的根都枯黄萎缩,根表皮细胞全部破皱剥落,完全丧失了吸收功能,只有输导组织仍然健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valon winter wheat was grown on deep silty clay loam soil (Hook series) under a fixed shelter at Rothamsted with either full drought or irrigation from the end of March to July, 1982. During this time the irrigated crop used 295 mm of irrigation water plus 45 mm of stored soil water, while the droughted crop extracted 223 mm of water from the soil. The roots penetrated to at least 1.8m and water was extracted from 2 m depth.
Even with a fully developed root system the crops could transpire at the full rate of atmospheric demand only when the near-surface soil was well supplied with water. However, the draughted crop extracted enough water from the loamy sub-soil to maintain a reduced transpiration flow for a further nine weeks after the near-surface water was depleted. Thus crop growth was maintained with a loss at final harvest of only 10% in total dry weight and even less in grain yield.
A summary of other results confirm that yield losses due to drought have been reported only for light soils, except in the exceptional year of 1976, and that drought is not normally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yields of winter wheat in the UK.  相似文献   

14.
2022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1℃,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其中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5月中旬气温明显偏低,为典型倒春寒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4.0mm,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四川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49.2h,接近常年同期。北方冬麦区光热条件适宜,墒情较好,播种期推迟的冬小麦苗情持续转化升级,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区大部水热条件适宜,阶段性低温影响偏轻,利于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总体快于上年,幼苗长势良好。南方冬麦区大部成熟收获期多晴好天气,麦收进展顺利。辽宁西部等地出现明显旱情。春季后期江汉东部、江淮南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地区等地出现强降水。西南地区南部多阴雨寡照天气。春末华北东部、黄淮等地部分麦区出现干热风天气,对部分地区春播和冬小麦后期灌浆有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结合作物生长参数,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之间变化关系,建立干旱灌水指数模型。此模型中干旱灌水指数(DII)分布在[-1,1]之间,小于0时即干旱需灌水。在现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利用干旱灌水指数模型计算多年需干旱灌水指数,并进一步得到灌水次数。选择冬小麦生长季分别为湿润(1985—1986年)、正常(2004—2005年)、干旱(1983—1984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度,夏玉米生长季分别为湿润(2003年)、正常(1993年)、干旱(2009年)的3个典型实际代表年,计算了不同代表年冬小麦、夏玉米作物需水情况。进一步计算得到了冬小麦、夏玉米在典型湿润、正常、干旱3个不同代表年的干旱灌水指数,并进行了有无灌水的干旱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每年需灌水2~7次不等,平均需灌水5.1次。冬小麦和夏玉米湿润、正常、干旱3个代表年蒸散发量(ETC)分别为489.4 mm、551.4 mm、481.7 mm和466.1 mm、477.8 mm、529.3 mm。在无灌水条件下典型代表年内,冬小麦、夏玉米都会遭遇不同程度干旱,典型湿润、正常、干旱代表年冬小麦分别灌水2次、3次、4次,夏玉米分别需灌水1次、2次、3次后,基本可以消除干旱对其正常生长影响。综上,通过干旱灌水指数来量化需灌溉次数是可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近10年(2003—2013年)需灌水频次变化大,年际间干旱事件频发,更好的科学灌溉管理可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闫峰  王艳娇 《土壤学报》2009,46(6):998-1005
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最大的气象灾害。频发的冬春旱尤其是春旱恰逢冬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对我国的冬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冬小麦旱情监测成为当前农业旱情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采用2005年EOS/MOD IS数据产品,对春季不同时段内河北省旱情监测遥感信息模型的互补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冬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ATI模型与TVD I模型之间具有较好的互补性,3月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应选取ATI遥感信息模型;(2)4月~5月表层土壤的RSM-TVD I、RSM-ATI的拟合方程均通过了置信度α=0.001水平的t检验且相关性较好,TVD I和ATI均可以用来估算4月~5月土壤表层土壤水分;(3)4月~5月RSM-TVD I、RSM-ATI的相关性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4月上旬和4月中旬可选择ATI模型或TVD I模型进行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但以4月上旬选择ATI模型、4月中旬选择TVD I模型为佳,4月下旬~5月下旬TVD I模型是比较合适的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高超  陈财  罗纲 《水土保持学报》2021,35(3):359-368
基于1961—2019年淮河流域140个气象站点的日尺度降水数据和2000—2016年的月尺度的地表温度(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利用表征气象干旱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挑选确定冬小麦不同生长期的典型干旱年份;利用表征农业干旱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借助Landsat-8数据提取淮河流域冬小麦种植面积,进一步深入分析格网化后的高程、坡度、水系、土壤类型、土壤相对湿度和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等下垫面孕灾环境条件与冬小麦干旱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为冬小麦干旱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1961—2019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前生长期和灌浆成熟期降水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各气象站点上升下降趋势均不显著。根据SPI确定典型干旱年份,冬前生长期的典型干旱年份为2010年,越冬期为2011年,返青抽穗期为2006年,灌浆成熟期为2001年。(2)淮河流域农业干旱程度总体大于气象干旱,空间分布总体一致,但存在部分地区不一致的现象,即冬小麦干旱还受到下垫面孕灾环境的较大影响。(3)冬小麦干旱与水系、表层土壤相对湿度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相关性较高,与高程、坡度、土壤类型相关性较小。淮河流域冬小麦干旱易发生在海拔相对较高、坡度较陡、土壤类型为半水成土、远离河流、表层土壤相对湿度较低和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 m的区域,干旱程度主要呈现沿海至内陆递增、南高北低的特征,有必要加强此类地区防灾抗旱能力,增加人工灌溉设施。  相似文献   

18.
旱灾多发是气候变化中农业生产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而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对旱灾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本文收集了2009年和2003年山西省垣曲县农业生产调查资料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该县的肥料试验示范地小麦生产试验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干旱下小麦产量与正常气候年(2003年)对比的变化,表明气候变化下小麦生长期干旱导致大田小麦减产超过30%,并田块间产量变率由正常气候年的10%左右提高到22%-42%。在雨养旱地,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地减产幅度在6%以下;干旱年水浇地的增产效果达到48%-64%,而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达到30%-44%。而水浇地优化施肥示范地产量甚至比正常气候年产量提高36%~77%。肥水协调技术大幅度减缓了干旱下产量损失,同时大大降低了田块间产量变率,达到有效抵御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此,发展优化施肥及肥水协调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减缓潜力,而水资源的有效供应可能成为北方气候变化下干旱对旱地作物生产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9.
京郊小麦玉米轮作土壤有效硫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近郊池栽小区试验发现 ,北京近郊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效硫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中表层 (0~20cm )土壤的变化幅度最大 ,20~40cm土层次之 ,40~60cm土层最小 ,主要与大气、降水、灌水、植物吸收、淋溶等因素有关。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剖面中有效硫含量呈从上层向下递减的趋势 ;玉米生育期表层土壤有效硫呈下降趋势 ,收获时成为三层中最低的一层 ,说明土壤有效硫在剖面中有明显的淋洗现象。北京远郊的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表层有效硫变化趋势与近郊的相似 ,但变化幅度比近郊土壤小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旱地不同熟制作物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通过研究雨养旱作条件下不同熟制的产量、投入产出和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华北平原缺水区雨养旱作条件下的节水种植制度,可为地下水超采提供技术支撑。以当地主栽种植模式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2熟种植和春玉米一年1熟种植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对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玉米3种作物构成的2种种植制度的产量、耗水、投入、产出进行分析。试验于2007—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该站为华北平原高产农区的典型代表。试验共设2个处理,T1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2熟制,T2为春玉米一年1熟制。T1中的冬小麦生育期为每年的10月中上旬至翌年的6月中旬,夏玉米为6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冬小麦品种大部分年份为‘科农199’,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T2中春玉米的生育期为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当年的9月上中旬,品种为‘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和‘先玉335’。试验区从2007年9月至2013年6月一直未灌溉,为雨养旱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基本稳定;夏玉米和春玉米产量随年型不同波动较大,尤其是夏玉米产量受播种时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很多年份由于干旱少雨,玉米出苗时间推迟,导致玉米产量大幅度降低。T1比T2虽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增产34.1%,但由于冬小麦生产投入较高,T1的净收益比T2低279.97元·hm-2。3种作物的生产投入中,农资和机械投入比例最大,劳动力投入占很小比例,农资投入中,化肥投入最高;3种作物的产投比分别为1.42、2.66和3.42,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的产投比最低,春玉米最高。从作物的耗水结构分析,冬小麦生育期降雨较少,以消耗雨季储存于土壤中的土壤水分为主,春(夏)玉米生育期降雨较多以消耗降雨为主。目前,生产上正在自发地压缩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春玉米一年1熟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因此,在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可以控制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