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对于我们这个年饲养规模16万套AA父母代种鸡的大型种鸡场来说,它在饲养管理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场在抓好种母鸡的饲养管理的同时,对种公鸡配种潜力的挖掘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育雏期:培育健康的种公雏。  相似文献   

2.
邢攸荷 《山东饲料》2004,(10):39-40
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农户养鸡的经济效益。为此,笔者根据上作实践和各地的一些先进经验,特将发挥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三期饲养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肉用种公鸭的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商品代肉鸭的生产性能。因此,本文就肉用种公鸭的饲养浅析如下。一、育雏期培育优质的种公雏1.实施公母分饲这样不仅在育雏期能对种公雏进行细致的管理,更有利于育成期的体重控制。公母分饲时,公鸭栏中应混有少量母鸭,目的是使公鸭在生长过程中有“性的记忆”,如果在没有母鸭的伴随下单独饲养公鸭,会导致受精率降低。2.良好的饲养环境培育优质的种公雏,必须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包括鸭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饲养密度及通风等。3.饲喂方式育雏期应采用自由采食,使公鸭生长…  相似文献   

4.
肉用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和农户养鸡的经济效益。为此,笔者将肉用种公鸡的饲养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1育雏期 这期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健康的种公雏。因为种公雏因选种等因素的影响,生长初期比母雏体型小些。因此,在育雏期必须给予细心的照管和细心饲养,使其成活率得到保证,不致影响到以后的公母比例。  相似文献   

6.
养好肉用种公鸡,不仅能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及健雏率,而且对发挥种鸡生产潜力,提高优良种鸡的种用价值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掌握好肉用种公鸡科学正确的饲养管理技术极为重要。笔者结合实践,就如何养好肉用种公鸡的几点体会与做法浅谈如下。1搞好种公鸡的培育要想使种鸡群有较好的受精率,首先必须培育出品质优良的种用公鸡。因此,这就要求必须从公鸡育雏育成期开始抓起。但在实际饲养中,部分人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开始时公鸡的比例较大(通常公母比例为15∶100),以后总能选出一定数量的合格公鸡,从而忽视对公鸡的严格选育。由于存在这种…  相似文献   

7.
公母鸡的生理特点和新陈代谢机能不同,在营养、管理和抗病力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公雏生长快,体力强,爱抢食,好争斗,公母混群饲养,影响母雏发育。商品蛋用鸡群中,母鸡是生产的主体,早期区分公母,可将公雏淘汰或做育肥用,有利于培养发育合格的新母鸡,并可节约育雏期一半的房舍、设备、饲料及其他费用。肉用雏鸡早期公母分群饲养,发育整齐,出场时间一致,便于统一饲养工艺,并可提供整齐规格的眮体,缩短公鸡饲养期,提高养鸡的经济  相似文献   

8.
培育好种公鸡,是提高种蛋受率、孵化率和产雏率的前提。培育种公鸡应从雏鸡开始。公鸡比母鸡小而弱,采食量也较小。育雏期小公雏要给以较精细的照护。小公雏的饲养程序,通常有两种:一是公母全期分育,即从1日龄到26周龄都实行公母分开养育。二是公母前分后合饲育,当公鸡分养到3—4周龄、体重达到母鸡体重的140%时,才开始合群饲养,并要把公鸡体重一直稳定地控制在母鸡体重的130%范围,直到24周龄。两者以前者优点多,应积极采用前者,培育的要点是:  相似文献   

9.
一种公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公母分饲 育雏期即开始实施公母分饲。母鸡为了获得良好的产蛋性能,一般都是在4~5周龄实行限制饲喂的方案;而为了使公鸡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有坚实的骨骼和修长的腿胫,育雏期应采取自由采食,不可限制其早期生长,因为8周龄之后公鸡的腿胫生长会明显减慢,而腿胫的长短以及胸部的平坦程度对公鸡的交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安德义 《猪业科学》2003,20(4):44-45
近年来,我国肉鸡产业蓬勃发展,肉用种鸡的遗传育种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样就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应推新除旧,改变观念,创新技术和管理,以挖掘品种的最大生产潜能。在肉用种鸡的生产中,后备种用公鸡培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因此,应高度重视后备肉用种公鸡的培育,为后备种公鸡进入产蛋期发挥优良受精性能奠定基础。1了解肉用种公鸡不同阶段生理特点1.10~4周龄:此阶段为雏鸡骨骼、免疫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组织及羽毛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此期种公雏吃料较慢,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喂以高能量和高蛋白水平的育雏料,并…  相似文献   

11.
肉种鸡育雏育成期和开产期间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会导致开产后产蛋上升期间种蛋受精率不高。这时,很多人会认为是种公鸡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但事实上,种蛋受精率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与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公鸡饲喂要求、光照计划、公母比例、公鸡体重与体况、疾病控制和用药管理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赵洁  李海英 《中国家禽》1998,20(6):29-30
为了使平养艾维茵肉种鸡有较高的受精率,并使商品肉鸡有较高的生长性能,就必须提高种公鸡的种用价值。技术措施如下。1育雏期(0~4周龄)的技术措施由于选种等因素的影响,公雏一般比母雏体型小,在育雏期必须给予仔细的照顾。1.1公母分群饲养在雏鸡一到达时就将...  相似文献   

13.
顾敏清 《北方牧业》2005,(11):19-19
<正> 在很多地方,种鸡舍内的地面蛋和棚架蛋已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对于饲养管理人员来说,有必要弄清楚造成地面蛋和棚架蛋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由于目前很多公司在种鸡育成期采用遮黑式鸡舍。饲养方式从"育雏—育成—产蛋"一阶段模式转变为"育雏—育成和转群"的两阶段模式。这意味着饲养者对育雏育成以及产蛋期的管理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更有利于种鸡的管理以及生产性能的发挥。目前肉用种鸡基本采用公母分饲育成,产蛋鸡舍内公母鸡群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成为影响地面蛋和棚架蛋的一个因素,公母比例和公、母鸡的性成熟状况会影响到母鸡使用产蛋箱。大多数育种公司推荐公母比例为1:9。混群的公鸡应与母鸡同一年龄,体型体况适宜而且优于母鸡。在传统的1/3~2/3棚架的产蛋鸡舍,公鸡一般喜欢在垫料区域活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而使公鸡不够成熟、体况较差或体重小于母鸡,就会造成母鸡太凶,也会增加地面蛋和棚架蛋,并且受精率也受影响。如果公、母鸡的各种情况良好,公鸡也能成为一个减少母鸡在地面垫料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充分发挥种公鸡的配种潜力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而对于我们一个年饲养规模16万套AA父母代种鸡的大型种鸡场来说,它在饲养管理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场在抓好种母鸡的词养管理的同时,对种公鸡配种潜力的挖掘,在长期饲养管...  相似文献   

15.
正肉用种公鸡饲养管理的不当,可能引起一些疾病问题,如球虫病、坏死性肠炎、盲肠肝炎、葡萄球菌性腱鞘炎、脊椎前移、睾丸大小异常和疫苗免疫的应激反应。这些疾病影响了种公鸡的交配成功率和受精率,严重影响到种鸡生产效益的发挥。1球虫病除非出现死亡等不正常现象,一般在育成期球虫病不会引起重视。出现死亡的临床病例一般发生在4~8周龄,有时断断续续整个育雏育成期  相似文献   

16.
肉用种鹅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性能的高低,而生产性能的高低取决于遗传育种和饲养管理两个基本因素。正确的饲养管理能使种鹅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种鹅的育雏应比肉用商品鹅更加精心仔细,育雏季节最好在春季,而且其育雏舍应独立隔开。种鹅的育成期是指70~80日龄至开始产蛋这段时间,也称后备期,育成鹅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技术不断提高,一些国外引进的和杂交繁育的肉鸡新品系也越来越多。在规模化养殖生产中,原有的饲养管理体系与程序已越来越不适应与新品系肉用种鸡的生长。而在种鸡场,如何更好地提高种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发挥种鸡的最大潜力,提高养殖的综合效益,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又与种公鸡的饲养管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现就新品系肉用种公鸡在不同时期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综述如下:1育雏期(1~6周龄)取得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均匀度和较理想的体重是本阶段管理的重点。1.1进鸡前的准备因刚孵化的种公雏鸡…  相似文献   

18.
在肉种鸡的饲养管理中,如果对育雏育成期和开产期问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常常会看到肉种鸡开产后种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不高。这时很多人会认为是种公鸡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但事实上,公鸡和母鸡对鸡群种蛋受精率的高低都有相互影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从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公鸡饲喂要求、光照计划、公母比例、公鸡体重与体况、疾病控制和合理用药等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提高肉种鸡产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何充分发挥种公鸡的配种潜力李永合,李建军(山东省诸城市外贸第三种鸡场,262229)种公鸡配种潜力的发挥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而对于我们一个年饲养规模16万套AA父母代肉种鸡的大型养鸡杨来说,它在饲养管理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场在抓...  相似文献   

20.
公母分饲是指平地饲养的肉用种鸡,在产蛋期间公母分开给料的一种饲养方法,目的是使公鸡在母鸡产蛋期内不要采食过多的饲料,从而控制公鸡的体重、体型,以避免脚疾残次、中后期体重体型过大,延长配种期限,提高受精率,降低生产成本。公母分饲主要利用了公母鸡头型大小和鸡冠尺寸之间的差异。该项技术需要熟练的管理经验以及能够适当调整和维护保养的相关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